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如何看待2023年以及以后的形势?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知乎用户
15个点赞 👍

两会结束,大家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似乎有所提振,这是一件好事情。毕竟,对于经济来说,信心比黄金还贵。但实际效果如何?经济能否真正回暖,有待观察。

客观地说,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处于下行的趋势。当前正在全力建设“内循环”和“统一大市场”,这就让中国经济相对以前发生了几个极为显著的变化,本文略加分析。

第一、十年来,宏观经济中的国进民退倾向愈发明显。

著名经济学家吴说过,改开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半市场经济,半统制经济”的状态。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国家对于经济的管控,国家可以牢牢掌握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大资源,央企和大型国企始终居于整个经济链条的顶端。

但是,这样的一个后果则是民营经济受到极大的制约,始终难以和国企进行平等的竞争。

但是,近年来的形势,民营企业似乎就连“庶子”也无法继续当下去。

2018开年伊始,就有一位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提出,“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每一项措施,应当都是朝着……迈进的”,“要逐步消灭私有制”。

后来,一位金融界的资深人士还就此论证说,“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

这之后,虽然“离场论”遭到主流报刊的否定,但是这类反对市场化改革思潮并没有收敛和停止他们的攻势。

在讨伐资本、贬抑私有企业的氛围下,不少企业家焦虑迷惘、缺乏投资和创业的动力,再加上以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仍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这就造成了当前宏观经济的困境。

这也是造成当前内卷越来越严重的直接原因——因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整个GDP的50%以上(在部分发达地区达到了70%以上),吸纳了80%的就业人口。

如果民营经济信心不振、每况愈下,那肯定会导致整个经济大环境的萎靡不振和打工人的内卷。

第二、内循环的重要手段——制造业的强化和第三产业的弱化

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纷纷把制造业中的低端部分放到海外基地,因为那里有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如中国、越南、印度等。发达国家本身只承接中高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

以发达国家的GDP构成来看,第三产业占了大部分,消费占了大头。

这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为什么发达?因为其GDP增长中的大部分都是人工工资,“打工人”拿了工资又经常去消费,消费的大多数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比较有利于大众生活的内循环。

所以,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工比较贵,无论是修理工还是送外卖,人工都很贵,工资都很高,就是这个道理。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GDP构成中消费占比一直过低。占大头的始终是投资,即基建——铁路、公路、地铁、地产等。

但是,投资创造的利润绝大多数都进了银行、开发商的腰包,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本质上并不能带来“共同富裕”,反而会加大两极分化。

近些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制造业,这个初衷是要把GDP增长的重点由投资向制造业转移,因为制造业既可以容纳大量的就业,又可以建立完善的“内循环”,关键时刻不害怕“封锁”。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制造业升级始终没有完成,大多数制造业仍是中低端的代加工产品或家电、挖掘机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即使有电动汽车等相对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也是靠国家补贴在维持,目前除比亚迪外,其他的电动汽车企业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

为了大力加强制造业,所以现在实行了“中考分流”,即只有不到50%的初中生能考上高中,有机会上大学;而剩下的学生全部要去技校、职高,然后进厂。

这个思路本身可以探讨,但实际情况正如上文所言,因为我国的制造业仍以中低端为主,民营企业近年来又举步维艰,所以这些进厂的“职高毕业生”无论是待遇还是工作环境都很一般,加之中国传统观念中,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厂,所以这种“中考分流”、“技工进厂”的模式在现实中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制造业的用工荒和打工市场的内卷化(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只能在社会上寻找其他机会)。

而且,近年来第三产业如酒店、娱乐、影视等有日趋弱化、管控日趋严格的趋势,这更加会导致毕业生找工作的困难。

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摆脱连续多年处于下行趋势的最关键一年,也可以说是最后的机会,结果如何,拭目以待。

编辑于 2023-03-16 10:42・IP 属地湖南
高天流云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