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感觉这新闻是在坑三亚呢。
表面上看,这是夸夸夸三联。
第一个夸,是强调大家的消费能力还是有的,20万一晚都住得起。
这是把上限拉出来,也和国家要求挖掘内需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第二个夸,聊了聊民众对三亚的神往,哪怕是昂贵的住宿,天价的机票,甚至夸张的小电驴租赁价格,都挡不住去三亚的热情。
这是把均值摆出来,也是肯定了三亚作为典型旅游城市,疫情之后积极拉动旅游收入的表现。
第三个夸,花了很长篇幅谈论了旅游从业者的疯狂星期四。
海边别墅持续满租到2月份,海边别墅持续满租到2月份,民宿老板们有的抹平三年亏损,有的赚到过去半年的钱……
这是把产业活力展现出来,也和国家维护市场主体,给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纾困组合拳的大方针对齐的。
总归,一篇新闻写的和喜报一样,老传统了。
但问题在于,用力有点过猛了吧。
三亚的消费水平和服务体验水平之间到底有没有落差,大家心知肚明。
说难听点,如果不是出境游依然有点限制,在东南亚那些海岛海滩面前,三亚的压力很大啊。
可能也就我爸妈那一辈说到去海边还是第一个想到三亚,主要是不喜欢出国,觉得没办法用一嘴椒盐普通话闯天下有点郁闷。
以前类似于「吃海胆蒸蛋没有海胆,竟遭店员威胁」的事情,还能归咎于一小撮坏分子搞乱了市场秩序。
现在是大范围的宣传三亚旅游利润率过高,味道就变了。
作为消费者,你现在告诉我,民宿老板有的一个月抹平三年亏损,有的一个月赚到过去半年的钱。
你猜我会怎么想。

我不会觉得这是民宿老板的不容易,他容不容易和我没什么关系,他赚钱了也没说分我一点。
更关键的是,他赚的钱是从我这样普通消费者身上出来的啊。
这就是消费者的朴实心态,要赚钱可以理解,不能明目张胆的宰嘛。
感情我现在去三亚旅游,是帮三亚旅游业补贴之前的亏损啊。
如果是没有厉害的涨价,那说明三亚疫情之前的价格就已经虚高了。
如果是因为涨价很厉害,那说明三亚最近这段时间就更不能去了。
这年头,大家花点钱,图个开心,其实没什么。
但不能这么放在台面上的把消费者当傻子和冤大头看吧,那就不光是侮辱钱包了,而且是在侮辱智商。
如果我是三亚市旅游推广局,这样的稿子我绝对拦住。
换成:三亚旅游活动,价格波动可控,市场监管总局全军出击,让大家解封以后第一游,玩的舒心、放心、开心。
当然如果这稿子背后是三亚招商局的,想要给投资人看「营商环境」,要宣传人傻钱多速来,那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