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新闻让我想起了曾经经历的一些事。
2007年夏,我们老家缉毒支队长带队,一行六人去银川办案,正好我当时在银川做买卖,和支队长是旧识,便很热情地揽下接待工作。
这个案子并不复杂。
年初时,缉毒支队在云南到四川的省道检查站检查一辆省际大巴车时,将一名携带大量四号的女大学生抓获,在该女身上当初查处海洛因好几百克,全都捆绑在小腿上。
该女大学生交代,这是她第二次从云南携带毒品回内地,上一次也是几百克。同时,该女交代出她的上家,也是她的男朋友,银川某毒枭。
在银川警方的配合下,该毒枭随后落网,被关押在银川看守所,支队长一行人正是去银川押解该毒枭回我们当地审理。
支队长心善(算是人狠心善吧,他自己也有一个女儿)通知女大学生父母来宾馆见面,将他们女儿的情况告知,并询问一些案情相关的线索。具体谈话内容我不知道,但我至今还记得那对老夫妻临走时,满面泪水,一步一回头的悲绝。
支队长一行人讨论时说,尽量帮女大学生减轻刑罚,毕竟她配合了公安机关,有立功表现,而且也的确是涉世未深被利用。
前提是毒枭必须伏法,否则她就是主犯。
记得他们讨论时,说的是应该能搞成无期,尽量争取十五年。
该女的堕落就是在电视和杂志引导下三观扭曲。毒枭男勾搭上女大学生后,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钱,成为毒枭和黑老大的女人让她刺激感和新鲜感满满。随后在毒枭的一步步诱导下,走上犯罪道路。
别小看了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对年轻人三观的影响!我们那一代人(九十年代时)吸毒者很多,在很多城市,吸毒甚至成为一种潮流。他们很多人都知道吸毒的危害,但是,都在影视作品或者当时的三流杂志的引导下,以为哪怕染上了,只要把自己关上一段时间就能够戒掉。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的一个邻居,他刚吸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自己说:你看《霍元甲》,人家把自己绑起来十多天不也戒掉了吗?
还有当时的很多杂志,也常设计男主被人陷害染上毒品,随后靠着毅力戒掉了毒品并成功击杀大反派的桥段。这些内容的确容易误导当时的年轻人,尤其是混社会的那一批。
殊不知,吸毒是一种精神疾病,只要你敢尝试,那种念想会永远盘踞在你的脑海。这才是吸毒的可怕之处。
对了,我也不知道毒枭最后是怎么判的,记得过了两个月,支队长说证据不足,毒枭很狡猾,把所有事都一推二六五。
等等,我去问问支队长,刚才我老婆说很多情节我记错了(她当时也在),晚点再来更改。
PS
昨晚问了支队长,如今他已经升三级警监,然后退居二线了。
我果然记错了很多细节,他倒是记得很清楚,毕竟他办过的案子。我们是用语音聊天,四川话转文字很不匹配,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我老婆也说是两个女孩,都是大学生,其中一个高年级的整天穿金戴银,车接车送,穿着打扮都是名牌,另一个当然是羡慕了。然后,高年级女生就给她介绍了她男朋友的哥们,也就是那位毒枭。毒枭和她一起后,经常送花,送衣服手机化妆品,带她去歌厅,大酒店,让她很是虚荣,后面的事就是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