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如何消灭部分知识分子的优越感?

匿名用户
470个点赞 👍

讲个小故事吧:

在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的农业学者们,曾经与中国的农民们进行了一场有趣的生产竞赛。

事情的起源是在7月1日举办的中科院党代会上,全国科联代表张劲夫向一众学者们出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全面各地小麦高产能手,向中科院生物部,北京农业大学和各研究单位发起挑战。”

随后领导便下令道,要求科学家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虚心向群众学习,科研单位要同农民们展开高产田的竞赛,如果竞争不过就要摘掉科研单位的牌子。”

既然领导发话了,科学家们如果不想被摘掉中科院的牌子,就只能积极备战了。

在随后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大家决定由土壤队、北京植物生理室、北京微生物所、动物园、昆虫所、应用真菌所、植物所和遗传室八个单位联合起来先把试验田办起来,并且定下了向农民高产能手挑战的指标:

第一阶段为小麦1.5万斤,水稻2万斤,籽棉3千斤,甘薯15万斤;第二阶段为小麦2万斤,水稻3万斤,籽棉4千斤,甘薯20万斤;第三阶段为小麦3万斤,水稻4万斤,籽棉6千斤,甘薯26万斤。

但在随后听取了农民们提交的报告后,科学家们发现自己还是太保守了,于是生物部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将指标紧急调整为:甘薯要争取40万斤,籽棉要争取1万斤!

在7月8日,这场科学家与农民之间的竞赛正式揭幕,但场面迅速失控,以至于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拍卖会:在小麦讨论会上,湖北谷城县气象五社主任王家炳首先发难,提出了要在1959年就达到小麦亩产3万斤的指标,随后数字一路飙升,亩产从3万2千斤,3万5千斤到4万斤,再到4万2千斤,农民高产能手们不断加码,而中科院生物所一败涂地,在科学家们犹犹豫豫的提出将目标定在4万5千斤时,河北邢台县一下子就将亩产提到了5万5千斤!

面对第一天的惨败,当天晚上中科院生物部又紧急召开了一次会议,重新定下的指标是:小麦亩产5万斤,争取6万斤;水稻亩产6万斤,争取6万5千斤;籽棉亩产1万5千斤,争取2万斤;甘薯亩产40万斤,争取50万斤。

但到9月份时,科学家们沮丧的发现这些指标又被远远的甩开了。河南、陕西两地接连传来消息:小麦亩产已经提到了亩产10万斤,而江苏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水稻亩产达到了7万斤。

在会议结束后,就要开始实践了,中科院内部组织了一个由科学家、学生、农场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南墙外的六亩地开始了试验,尝试了各种当时流行的高产方法,每亩地播种少则240斤,多则460斤,深耕土地至地下十市尺,施肥最多的每亩地达40-60万斤。

为了促进通风增加二氧化碳,试验田里白天鼓风机齐鸣。晚上灯光如同白昼,为的是增加光热,但尽管科学家们使劲浑身解数,但产量离目标始终相差甚远,在所有试验田里,亩产最高的也只有902斤,最少的只有541斤。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棉花田,科学家们采用了镜子反射增光(为此特意制作了280面高50厘米、宽40厘米的镜子),采取重施基肥和追肥、自交授粉、火墙加温、草帘防冻、熏烟防霜等措施,据报道上说2.38亩棉花每亩定株3000株,有的“小棉花王”一株结桃115个,预计亩产可收皮棉2242斤。

北京农业大学师生在京郊青龙桥的水稻卫星田里,师生们把20亩水稻秧苗插在1亩田里高度密植,上面几乎可以站人。用鼓风机通风,用日光灯透光,被很多前来参观的人传为笑谈。[1]

这次集合了全国农业领域顶尖专家的试验,最后不仅没有“亩产万斤”,甚至连千斤都没有达到。

随着科学家们在试验田上的落败,彻底打破了农业科学家们在学术上的权威。在当时《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说:

“由于他们(自然科学家)长期脱离工农,脱离生产实际,赶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也有一些人抱残守缺,装腔作势,其实没有什么真实本领。比如某个“万能科学家”不会使用普通仪器,某个名教授做实验要连续发生事故,水稻专家不会种水稻……一切脱离实际的所谓专家,除了老老实实地回头来和实际相结合意外,还有什么值得推崇的价值呢。”

在1958年7月19日,康生到北京农业大学视察,他在讲话时提出教授、学生要“以产定级论”。康生是这么说的:

农业大学毕业生不要考几分了,能搞出亩产5000斤的就是特优生,能搞出亩产4000斤的就是优等生,能搞出亩产3000斤的刚算及格,搞2000斤的就要留级了,不过将来把产量搞上去还可以提升。

教授评级也要这么办,能搞出亩产5000斤的评为一级教授;亩产4000斤的评为二级教授;亩产1000斤的只能评讲师。

他还说:农民将了一军,专家教授大大地输了,产量不如农民的高。农学院的各种科学家宝座、教授宝座都在动摇了,这就提出了一个农业院校到底要不要的问题。

这番讲话过后,当年8月在北京农业大学“誓师会”上,教师都轮流登台报告自己要放的指标。当时那些敢于登台放言“高指标”或“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教师都顺利地“过关”,而那些讲科学说实话的教师在一阵又一阵地“保守、落后”口号声中下不了台,甚至有人被逼得痛哭流涕。

小麦专家蔡先生,当他发言“小麦高产指标800斤”时台下一片哄笑;第二次他把小麦亩产提高到“900斤”仍然不能被通过。蔡先生当即争辩说他培育的农大183小麦品种最多只能打700斤,结果又是一片哄笑声。最后蔡先生勉为其难地把小麦高产指标提高到“亩产1000斤”后,才在一片嘘声中被哄下台去。

参考

  1.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王步峥
编辑于 2023-01-19 14:49・IP 属地浙江
Canicularis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