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大家认为宋教仁是被谁杀的?

追求黎明的神行者
306个点赞 👍

《辨正袁世凯的真正刺宋动机》

一般认为,宋教仁被杀是因为他想要实施责任内阁制,坚持议会民主制会架空袁世凯,所以被袁世凯暗杀。然后现在又有人宣称宋教仁和孙文不和,是亲袁派,有心辅佐袁世凯惹孙文忌恨,所以是孙中山授意陈其美暗杀了宋教仁。

实际上早在1964年,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就已经指出了宋教仁被杀的真实原因并非是传统上认定的所谓责任内阁制要架空袁世凯云云,恰恰是因为传统观点对袁世凯刺宋动机的错误认定,导致现在各种似是而非的翻案理由大行其道,其实只要你花13元钱到淘宝网把吴相湘先生所著的《宋教仁传(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一书买过来认真看一遍,就会明白中文网络【芦笛张耀杰张永等以及其他一大堆网文】里所谓“宋教仁是亲袁派,宋教仁是唯一愿意与袁世凯合作的国民党政治领袖”“宋教仁只担任内阁总理对袁世凯总统之位没有威胁,所以袁世凯没有必要杀宋”等翻案理由是多么可笑,你也会对宋教仁的真实政治面目有更清晰的认识

目录如下

1三足鼎立的民初政局,三方的军政实力对比以及宋教仁与黎元洪的关系变化

2宋教仁的真实政治倾向,他是国民党里所谓的“亲袁派”吗?是“国民党内唯一有意愿与袁世凯合作的政治领袖”吗?

3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对总统选举的不同态度以及背后的政治逻辑

4袁世凯只想对付国民党吗?从赵秉钧与应桂馨2月2日通信看袁世凯与黎元洪的真实关系

5真实动机的暴露,袁世凯在宋案发生后的荒唐指控

6黄兴宋教仁放弃反对袁世凯了吗?一驳尚小明教授

7宋教仁独一无二的作用,他仅仅只是“国民党的大脑”吗?二驳尚小明教授

8帝王心术,宋教仁的取死之道与进步党的成立


1三足鼎立的民初政局,三方的军政实力对比以及宋教仁与黎元洪的关系变化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在其著作《宋教仁传》里指出:“民国建立,同盟会、北洋军阀、黎元洪鼎立之势初步形成”“民国初建,号称统一……如其谓南北对峙,不如谓北京、南京、武昌之鼎足而三”【分别见于东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吴相湘著《宋教仁传》第130页,第162页】。这里我们不妨把三方的军政实力做个简单的梳理。

学者李剑农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列出民二国会数字。根据他的数字,各党派众议员总数及比例如下:在两院总数的870席中,国民党392席,占45.1%;共和党175席,占20.1%;统一党24席,占2.8%;民主党24席,占2.8%;跨党者185席,占21.3%;无党派70席,占8.0%。这里国民党的情况大家都很熟悉不多谈,共和党的理事长是黎元洪,统一党则是由光复会章太炎等人主导,政治立场也是拥护黎元洪的,民主党则是汤化龙梁启超等人主导,政治立场拥护袁世凯,袁世凯亦积极收买党派意识不强的国会议员,跨党者也多为袁世凯支持者。国会里的势力国民党最强,但没有掌握绝对多数,黎元洪和袁世凯远不及,但也有较大影响。

袁世凯上台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后积极扩充兵力,将清朝末年的新军9个师11万人,巡防营旧军4万人,扩大为新式陆军12个师另16个混成旅,约计22万人。再加上旧巡防营军和张作霖等军,共约计30余万人。黎元洪当时兼任湖北都督,手下兵力共8镇,每镇11000人,总兵力88000人,由原湖北新军,孙武杜锡钧从上海引进部分鄂籍失意军官两部分构成。【见《1912-1926年湖北军队建设研究》】。国民党当时拥有广东江西湖南安徽四个省,总兵力各种说法差异较大,且黄兴在袁世凯压力下遣散了南京的不少部队,导致这段时间国民党兵力起伏较大。从后来二次革命的情况看,比较坚定的部队有江西李烈钧的二师一旅,以及江苏安徽广东的一些部队。军事实力袁世凯毫无疑问最强,国民党和黎元洪远不及,国民党总兵力【可能】多于黎元洪,但军队组织不如黎元洪稳定。

1912年8月张振武被袁世凯黎元洪联手杀害,黎元洪与革命党人的关系急剧恶化。然而宋教仁却很同情黎元洪。1912年8月21日戴季陶在《民权报》呼吁武力解决刺张案,1912年9月何海鸣、王宪章等一批湖北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南湖马队暴动为张振武报仇,试图推倒黎元洪。针对此,宋教仁主持的《民立报》立即发文痛批:“今日之时局诚堪再生莫大之扰乱耶?再生莫大之扰乱,中国能不亡耶?是故贼天下者,必武力解决之一言也。”“国民对于此案,当完全诉之法律,求解决于法律问题之内。” 反对武力推翻黎元洪,支持黎元洪继续掌控湖北。【详情见朱宗镇《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曲折过程》】。

宋教仁的表态自然让黎元洪比较满意,1912年10月,宋教仁受黎元洪邀请亲赴武汉,这是张振武被杀,黎元洪被同盟会开除协理一职后,黎元洪与国民党领袖的第一次官方会晤【同时也是唯一一次】,两人进行了一番密谈并彼此交流政见,之后在黎元洪的批准下,宋教仁在鄂都督府,也就是黎元洪的官邸发表演说,阐述了自己的一系列政见,在演说中宋教仁第一次明确反对善后大借款认为其“总寓有经济政治之臭味”【具体情况见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宋教仁集》第426页】


2宋教仁的真实政治倾向,他是国民党里所谓的“亲袁派”吗?是“国民党内唯一有意愿与袁世凯合作的政治领袖”吗?

现在流传着这么一种翻案套路,大谈特谈宋教仁多么多么讨厌孙中山,如何如何在日记里,在日本人那里,在自传里,在某个路人甲那里咒骂攻击孙中山,这些当然是事实,可问题是,宋教仁厌恶孙中山就代表他喜欢袁世凯吗?很多翻案文章里往往还这么宣传:

“宋教仁是亲袁派,所以袁世凯不可能杀宋” “宋教仁国民党内唯一有意愿与袁世凯合作的政治领袖”又或者宣称:“宋教仁只是担任总理,并不威胁袁世凯总统之位。”甚至宣称:“宋教仁虽然公开竞争总理,但一直明确主张总统要选袁世凯。”【见张永:宋教仁遇刺案探疑】

宋教仁亲袁的说法的出处是所谓北京国务院申明,申明开头就是 “宋在南方主张袁为总统,而己任内阁,陈其美一派深忌之,黄亦恶其不举己为总统,且疑其为亲袁派也,亦欲排而去之。”然而这个所谓的北京国务院申明已被考证是应桂馨党徒伪作。

其实对于这种翻案套路,只要你花13元钱到淘宝网把吴相湘先生所著的《宋教仁传(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一书【这本书最早1964年就出版,是第一本宋教仁专门传记】买过来,翻到“盖棺论不定”这一节,认真看一遍,就知道这又是为了给袁世凯洗清嫌疑编造出来的谎言。

宋教仁支持的正式大总统人选根本就不是袁世凯,而是黎元洪。宋教仁想要合作的对象是黎元洪,对于袁世凯则是希望彻底将其排除在政府之外。在三足鼎立的民初政局背景下,宋教仁根本不需要在他不喜欢的孙文袁世凯中二选一,他还有第三选择黎元洪。

章太炎《太炎先生自订年谱》中说:“袁公就职岁余,渐悠肆,克强甚畏惑之,欲因正式国会改选总统,然己亦不理众口。余侧宜摧黎公,上书间其去就。会遁初亦与黎公成言,或言其有所耍挟,机事不密,三月,盗杀遁初于上海。……时人望多属黎公者,黎公以遁初死,惧及己,益凛嚓。”

蔡元培为宋教仁《我之历史》所写的序言中说,宋“以同盟会与其他三四政团相结合而组织为国民党,以为有此多数党为大本营,足以操纵袁氏。既而知袁氏终不足与有为,乃舍袁就黎,遂以此触袁氏之忌,而先生死”。

宋教仁被刺后第六天,湖南湘民公会开会讨论,宁调元发表演说:“诸君今日亦知绝大凶犯之所在乎?宋遁初与余订交十年,其生平余深知之,磊落光明,从无不可解之私仇。惟共和成立后,主张内阁制最力一,深触袁氏之忌。近日且奔走东南.,反对举袁为总统,袁之党欲得而甘心者久矣。”

北一辉在《支那革命外史》中说:·“彼(宋教仁)组织国民党自谓实权总理,占上下二院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行将选举之正式总统人选放于心中……默然第三者一一最为愚呆脆弱之黎元洪”

这四个人里,北一辉宁调元是宋教仁生前好友,北一辉更是宋教仁贴身秘书以及谋士。章太炎也曾支持宋教仁在同盟会里倒孙,也是很有交情的。他们均明确指出,宋教仁根本无意让袁世凯赢得正式大总统选举。所谓宋袁合作根本子虚乌有。

在两院总数的870席中,国民党392席,占45.1%;共和党【理事长为黎元洪】175席,占20.1%;统一党24席,占2.8%;民主党24席,占2.8%;跨党者185席,占21.3%;无党派70席,占8.0 。想要达到北一辉所说的“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单靠国民党的议席是不够的,但加上黎元洪的共和党议席,刚好就能实现这一点。宋教仁组阁成功就是总理【法理上的第三号人物】,再加上副总统黎元洪【法理上的第二号人物】,两人的结盟当然有威胁袁世凯的潜力。


3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对总统选举的不同态度以及背后的政治逻辑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宋教仁是拥护支持黎元洪,反对袁世凯担任正式大总统的,黄兴也是支持宋教仁的提议。那么孙中山对正式大总统选举的态度如何呢?

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孙中山是支持袁世凯担任正式大总统,甚至支持袁世凯拥有实权,《剑桥民国史》第四章的论述很明确地概括了这一点:“但由于党在1913年1月和2月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宋教仁开始在演说中攻击袁政府及其政策。他更加有力地坚持他的主张:国会才能产生内阁,包括总理,国会应负责起草新的更持久的宪法。他直截了当地鼓吹削减总统的权力。的确,宋也在认真考虑驱袁下台的问题,尽管孙逸仙继续赞同由新国会重新确认袁任总统。”

那么为什么宋教仁黄兴极力想要限制袁世凯,甚至支持黎元洪取代袁世凯呢?

部分原因宋教仁的亲信谋士北一辉很明确的点破了,黎元洪“最为愚呆脆弱”,显然让黎元洪担任这个大总统对国民党主导的内阁威胁较小,欲“占上下二院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单靠国民党的席位还不够,必须争取黎元洪担任理事长的共和党的支持。

当然,宋教仁选择拥立黎元洪恐怕还有另一层用意,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宋教仁黄兴是湖南人,而众所周知黄兴宋教仁是靠组织华兴会起家的,也就是说原华兴会组织成员才是黄兴宋教仁的政治基本盘,华兴会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两湖地区的日本留学生和国内新式学堂出身的知识分子。

在国民党大选获胜,国民党铁定组阁,总理要么是黄兴要么是宋教仁,既然实权总理铁定是湖南人做,虚位总统给湖北人,就能安抚原华兴会的湖北籍干部,这显然有利于巩固黄宋一派阵营的团结,实现黄兴宋教仁为首的华兴会一派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这也就是黄兴宋教仁在正式大总统选举议题上和孙中山立场不一致的原因。

4 袁世凯只想对付国民党吗?从赵秉钧与应桂馨2月2日通信看袁世凯与黎元洪的真实关系

1913年2月2日,应桂馨致赵秉钧:

孙、黄、黎、宋运动极烈,黎外均获华侨资助,民党均主举宋任总理。东电所两总,其一已有把握。虑被利用,已向日本购孙、黄、宋劣史…………因夔于南京政府与孙共事甚切,知之最深,除空言邀誉外,直是无政策。然尚可以空名动人,黄、宋则无论矣。内外多事,倘选举扰攘,国随以亡,补救已迟。及今千钧一发,急宜图维。黎使田姓来沪筹款,迄未成。”【见《第二十八件应夔丞寄国务院冬电稿一纸》】(1913 年 2 月 2 日晚 6 时发)】

从这则通信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应桂馨为首的共进会不仅负责监控搜刮国民党【孙黄宋】的各种情报,同样也没有放过黎元洪,黎元洪的一些动态也在他们的负责范围内。甚至黎元洪在应桂馨的电报里排名还在宋教仁之前。

这则电报是应桂馨发给赵秉钧的,赵秉钧是北洋核心领导之一,这就说明北洋方面并不只是针对国民党,共和党的黎元洪他们也是不放心的,所以委托应桂馨也要盯紧黎元洪。

吴相湘先生在著作《宋教仁传》里明确指出:“且黎早已于《国会组织法》公布后即曾派员分赴各地有所活动” 【见于东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吴相湘著《宋教仁传》第179页】,这就能理解袁世凯方面对于黎元洪的提防了。再联系上文提及的宋教仁对于黎元洪的拉拢,宋教仁的联黎反袁之策当然会引起袁世凯的恐惧与嫉恨。

5真实动机的暴露,袁世凯在宋案发生后的荒唐指控

宋案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袁世凯就做出了一个看似非常可笑的指控,在宴请章士钊等人时宣布黄兴是幕后元凶“宋案发,遁初遗电到府,吾方与袁会食……语次,竟以宋案凶手归克强,执先一日同孚路黄寓议事,黄、宋争国务总理,两派大决裂为证。余大忿,不对而出。”,【见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章士钊全集》第八卷第317页,文汇出版社2000年上海版】。之后“袁复命北京总检察厅长罗文干,令其宣称刺宋凶手为黄兴和陈其美。”【见《北洋军阀史话》第48章】。

众所周知,宋教仁一生敬仰追随黄兴,是黄兴的忠实小弟,袁世凯居然宣称是黄兴暗杀了宋教仁,这个指控看起来非常的荒唐,即便是现代很同情袁世凯的诸多翻案文章,也不愿意理会袁世凯的这个观点,更热衷于宣称陈其美如何如何和孙中山密谋,孙中山如何如何与宋教仁不和等等,难道袁世凯还不如现代的翻案文章聪明吗?袁世凯一口咬定黄兴刺宋,并未直接把矛头对准孙文这是破解袁世凯作案动机的钥匙,答案其实在章太炎的自订年谱里:“袁公就职岁余,渐悠肆,克强甚畏惑之,欲因正式国会改选总统,然己亦不理众口。余侧宜摧黎公,上书间其去就。会遁初亦与黎公成言。”

从这则史料不难看出,宋教仁联黎反袁的计划是得到了黄兴的支持的,而孙中山是支持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的【关于这点前文已述】,站在袁世凯的立场,自然是恨黄兴多过孙中山。在正式大总统选举即将到来的时刻,在孙黄之间袁世凯当然要重点对付黄兴。袁世凯真正介意的就是正式大总统选举。这才是袁世凯杀宋,然后选择把污水泼向黄兴,而非孙中山的原因。袁世凯这个荒唐的指控也暴露了他真正的作案动机。宋教仁被杀的真正原因从来就不是什么责任内阁制会架空袁世凯云云,宋教仁拥黎反袁的举动才是触及袁世凯底线的行为。


6黄兴宋教仁放弃反对袁世凯了吗?一驳尚小明教授

尚小明教授认为刺宋是洪述祖自作主张,认为袁世凯无需杀宋,他在《宋案中之袁世凯——何曾主谋刺宋》中这么宣称:

“ 由于黎氏严辞拒绝,宋教仁很快就改变策略,否认与黄兴运动黎元洪为正式总统,明确表示支持袁世凯出任正式大总统。宋教仁甚至在被刺前一周还对采访记者说:“袁总统欲为正式总统,余最佩服,盖今日政府中有为国服务之责任心者,惟一袁。吾人惟论其有此本事与否,不当论其不宜有此心;其既为之,则只宜责备其为好总统而已。”

尚小明的依据是宋教仁在1913年3月12日在《民立报》发表的文章《宋教仁君之时事谈--驳某当局者》,在文章里宋教仁确实说过”袁总统欲为正式总统,余最佩服“【具体情况见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宋教仁集》第468-470页】。据此尚小明教授认为宋教仁已经放弃了拥黎反袁的举动。可我们都知道,政治家的话很多都是言不由衷的,他们说什么不重要,要看他们怎么做。笔者在俞辛淳著《黄兴在日活动秘录》里,找到了这么一则密电:

见俞辛淳著《黄兴在日活动秘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111页】

从这则密电里,黄兴和日本方面明确表示会坚决反袁,将支持黎元洪取代袁世凯,甚至不惜利用宗社党,这是黄兴私下与日本方面的协商,显然这才是黄兴的真实政治立场。宋教仁作为黄兴的小弟,他不可能在重大议题上忤逆黄兴的意志,宋教仁在公开场合说一些吹捧袁世凯的话,显然更多是在麻痹袁世凯。


7宋教仁独一无二的作用,他仅仅只是“国民党的大脑”吗?二驳尚小明教授

尚小明教授在《宋案中之袁世凯——何曾主谋刺宋》中这么宣称:

尽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教仁惨遭毒手,是因他欲舍袁就黎,与黄兴运动举黎元洪为正式总统,但袁世凯何以单杀宋教仁,而不杀与宋同一鼻孔出气的黄兴呢?

尚小明教授认为黄兴也参与了联黎反袁,但袁世凯不杀黄兴,所以袁世凯也没必要杀宋。尚小明教授的问题在于他忽略了当时宋教仁独一无二的作用不是黄兴能比拟的。没错,根据《章太炎自订年谱》的记录,黄兴和宋教仁都参与了联黎反袁的密谋,但黄兴是不可能得到湖北新军和光复会的信任的,原因如下:

陶成章被杀,章太炎已经明确在《大共和日报》点名是黄兴指示陈其美干的【见《大共和日报》1912年9月刊载之《却与黄陈同宴书》】,既然已经公开点了名,再让黄兴出面主持两派和好共推黎元洪,怎么让光复会其他成员服众?黄兴是无法扮演两派和好共同拥黎的中间人角色的。

二湖北新军更是看不起黄兴,早在民初黄兴黎元洪争夺大元帅的闹剧时,湖北新军就联名支持黎元洪,讽刺黄兴是败军之将,“声言不愿隶属汉阳败将之下”【见《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1年 第1084页】。湖北方面怎么可能容忍黄兴出面主持合作大计?

反观宋教仁,他的处境就好得多,黎元洪感激他在张振武案后对自己的支持,这点前文说过了,光复会和他有共同反孙的历史情谊,也从来没有在陶成章案里为难过他。宋教仁是国民党,光复会,湖北新军三股革命党势力的最大公约数,是三方都能接受的人物,这点黄兴是做不到的。

北一辉在宋教仁被杀后评论到“国民党的大脑被敲碎了”,但其实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宋教仁不仅仅是“国民党的大脑”,他更是沟通国民党与光复会湖北新军的桥梁,国民党三巨头里只有宋教仁有可能让国民党湖北新军光复会重新团结起来。【光复会一向反孙,张振武案里孙中山偏袒袁世凯打击黎元洪也不被黎元洪信任,黄兴则前面已经分析过】。杀死宋教仁,就彻底掐死了南方革命党重新团结的最后希望,稳固北洋方面的优势。


8帝王心术,宋教仁的取死之道与进步党的成立

袁世凯毫无疑问是个帝王心态浓厚的人,这点他之后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无需赘言,帝王权术是什么?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让下属相互较劲制衡,上位者则居中调停稳坐钓鱼台。

朱元璋有意让刘伯温【浙东党】和李善长【淮西党】斗是这种操作模式,康熙有意让索额图【太子党】和明珠【大阿哥党】斗也是如此,这样的例子只要熟读中国历史一抓一大把。袁世凯作为旧时代帝制的拥护者,这样的权术应用自然也是免不了的。站在袁世凯的立场,他必然是对国民党提防的,同时,他也不会无保留地信任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一派,从袁世凯政治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必然是希望国民党和共和党斗得越厉害越好,两大党鹬蚌相争,他袁世凯才能渔翁得利。可偏偏国民党出了一个宋教仁,一心想团结黎元洪,

类比一下,这就相当于李善长和刘伯温惺惺相惜,朱元璋会怎么想?索额图与明珠握手言和,康熙又会怎么想?你只要代入一下,就不难猜测出袁世凯当时的心态,之后发生的刺宋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你还难以理解,不妨看唐玄宗杀死太子李瑛贬斥贤臣张九龄的真实动机,表面是武惠妃李林甫的挑拨,实际是因为李瑛与宰相张九龄在政治上的秘密勾结让唐玄宗感到不安,你把袁宋黎三人代入进李隆基李瑛张九龄的关系,把赵秉钧代入武惠妃的角色,把梁启超代入李林甫的角色,就什么都明白。

宋教仁被杀后,袁世凯在第一时间就威逼黎元洪,同时授意梁启超汤化龙,命其将共和统一民主三党合并组成进步党,黎元洪被选举为名义上的理事长,但梁启超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获得了主持党务的权力,前面已经提供过国会里几大党的议员数字,在两院总数的870席中,共和党175席,占20.1%;统一党24席,占2.8%;民主党24席,占2.8%。共和党才是构成进步党的主体,但党权却落入梁启超的手里,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结果,而是袁世凯对黎元洪的削弱与打压。【关于进步党的成立的详细情况知网有大量论文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里需要提醒读者一点,进步党是在宋教仁死后才成立的,宋教仁是1913年3月21日被杀,进步党是1913年5月29日才成立的,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占据五分之一国会议席】是在宋教仁被杀后,才正式同意与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民主党统一党合并,并把党权拱手让给梁启超。部分翻案文章宣称袁世凯有进步党支持所以不怕宋教仁云云,这显然是颠倒了因果,宋教仁还活着的时候,以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还没有答应与当时亲袁的梁启超汤化龙结盟。宋教仁的死才促成了进步党的成立。

编辑于 2023-03-22 11:00・IP 属地江西
谢氏南征记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