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兴。我也不害怕。有的只是惊讶和愤怒。
我自看到上海在四五月间清零付出的巨大代价后就支持开放。这有几个原因:一是奥密克戎的嗜肺性减弱,二是已经有了疫苗和如paxlovid这样有效的药物,三是传播率大幅度上升导致的清零成本越来越高。二季度全国gdp增长率仅0.4%,你不能不去想想如果再来一次是不是还能承担。
有人在哀叹“好好的动态清零怎么就被放弃了呢?”
那不是被主动放弃的,而是到冬天,清零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了。在放开前北京的社会面病例日增一直维持在四五百例,总病例5000多。和3月底的上海一模一样。这一次不是只有北京,还有好几个大城市。封不住,政策转向是必然的。区别仅仅在于如何应对放开带来的冲击。
我对要来一场疫情浪潮是有心理准备的。即使继续封控政策,恐怕也免不了一场浪潮。
但我万万没想到居然是会最糟糕的一种开放。在加强针已经打完一年,没有储备治疗药物,甚至连退热、止咳药物都没有储备好的情况下,在流感高发季,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在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三年清零之后,我们还是迎来了用肉身硬扛。
并不是没有策略。第四针就是立竿见影的减缓冲击的策略。和三针相比,第四针灭活可以减少一半的死亡。如果想做的更好,那么使用复必泰或者摩德纳可以再减少一半的死亡。如果储备了足够的Paxlovid,重症和死亡率还可以下降89%。做到这些,当然不可避免还会有死亡,但所挽救的人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将是数以百万计。
我当然考虑到了因为nationalism的原因,进口疫苗和药物会遭到排斥。但我万万没想到连第四针灭活,也是在二十条出台后的一个月才向高龄老者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开放。此时距各大城市感染高峰仅有半个月的时间,打来还有何用?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连病例统计也开始进入暗盒。每天公布的病例数字跟实际情况毫无关系,人们不得不靠百度指数或者在线投票的方式来推算一个城市的病例数。这是在任何一个略有机能的国家都没发生的事。可就是发生了。
有人在宣扬“快速过峰”。事实上和压平曲线相比,“快速过峰”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这意味着短期内大量病例击穿医疗系统,从而带来更高的死亡。我不愿相信有谁故意如此邪恶。
更集中的病例增长,还意味着什么?更集中的死亡。
台湾最高峰的8万病例,对应的是170人死亡。根据不同的人推算,北京最高峰是100万-200万的病例新增,对应着日增至少2000人的死亡。这还只是北京一个城市。
当然可能会有很多人不会在媒体上看到具体的场景,但我相信即使在媒体上被擦除,也会在很多人心里留下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