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面对如何接受孩子所谓“不完美”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不是站在"外面"焦虑。因为站在外面焦虑不仅毫无意义,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想改”的本质原因,往往有两个大的类别:A.我认为改变不重要;B.我认为不改很重要。
不论表面的原因和导火索是什么,
但是本质的原因就分为这两个类别,所有的都可以追溯为这两个原因之一。还是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暖心老师一开始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认为改变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我认为自己的反应快记性好,所以写字好看与否是次要的。
后面在家长和老师多次提及这个事情后,我的原因变成了:我认为“不改"很重要,简单来讲就是逆反心理作祟了。"既然你们看不到我的独特之处,也找不到我不改的本质原因,还不停的压制我,我就要更加坚持不改。
很多孩子们都是从“我认为改这个不重要”,变成“我认为不改很重要”
//
如果孩子已经有点“逆反”,经常"你说东他做西",逐渐对你的意见产生反感,觉得讲道理=唠叨,那么孩子已经到达:【我认为不改很重要】的阶段了。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逐渐的让他变回到:「我认为改这个不重要」阶段,
因为“我认为不改很重要”是态度,而“我认为改这个不重要”是认知。只有把态度转变,情绪放下后,才有可能从理性的层面矫正认知。
>>>
对于还是A阶段的孩子,.就 先要确保家长可以辩证的看待孩子的缺点,先指出孩子缺点也有优势的一面,同时要耐心的询问,了解孩子为什么觉得这个不重要。最后也不要着急的告诉孩子一个结论,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进行一个认知的转变。
比如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跟我谈话:"老师想知道为什么你总是不认真检查自己的试卷?”老师的语气是关切的,而且平时从来不会一味的说教。我于是诚实的回答:“我觉得自己不检查也能答95分以上。”老师接着又问:“那么你不喜欢100分吗?"我回答说:不是不喜欢100分,是觉得没有必要。
老师又耐心的询问:“比如你答完题,还有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监考老师也不允许你交卷,你就坐在那里不觉得无聊吗?"我想了想说:"有的时候我觉得,其实考100分不好。95分就够了。"
于是老师接着问:“为什么100分不好呢,100分比95分高,排名也更靠前,那么不是成绩更理想吗?"
我说:"我不想给自己下次考试太大压力。”于是老师发现,其实我的内心是觉得100分没必要,同时也觉得100分会给自己下次带来压力。
于是老师耐心的说:“其实呢,这个分数只是一个指标而已,这次100分,下次90甚至80分,都不一定说明你的学习退步了,如果试卷更难,考试的方向不一样,可能还说明你进步了。老师觉得你考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能认真的利用这个机会,检查一下自己对哪些知识点学的比较好,哪些还可以加强。检查一下试卷,也是为你自己这次检验更加负责,让它检验的结果更准确,这么想是不是就觉得好一些?"
>>>
接着她补充: “如果下次你真的考 了100分,但是感觉压力有点大,那么你来找老师好好聊一聊,老师不会因为你考了100,就会一直期盼你考100。老师会公平客观的看待这个事情,并且可以跟你一起分析,一起成长。”
如果一位家长可以参照这样的说法进行一次完整的“考后心理辅导”,我相信孩子们只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成长:放大自己的优势,减少劣势面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难道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