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搞笑,但是里面却涉及到原教旨马克思和列宁主义的区别
原教旨的马克思思想,基本持有一种经济要素比重过大的理论,按照这套理论,工人运动是由一定的社会阶段的社会现实塑造的,而不是由某套理论塑造的。所以马克思基本持有不塑造论。马克思尽管也批判很多思想,但是马克思却不强制他人必须服从自己的思想,把不服从者打成异教徒。
马克思有句名言,他说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第一阶段,带有宗派运动的性质。这在无产阶级还没有发展到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的时期是有其理由的。有些思想家在批判社会矛盾的时候,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矛盾的幻想的办法,而工人群众则只有接受、宣传和实现这些办法。这些倡导者建立的宗派,按本质来说是弃权论的,即厌弃任何实际活动、政治、罢工、结社——总而言之,厌弃任何集体的运动。无产阶级绝大多数对它们的宣传始终是漠不关心的,甚至是敌视的。巴黎和里昂的工人不愿意理睬圣西门派、傅立叶派和伊加利亚派,就像英国的宪章派和工联派不承认欧文派一样。宗派在开始出现时曾经是运动的杠杆,而当它们一旦被这个运动所超过,就会变成一种障碍;那时宗派就成为反动的了。
也就是说,马克思相信尽管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但是只要他推动了工人运动,他就会支持。所以马克思跟各个工人运动流派都有联系。
后来考茨基提出,只要推动了工人运动,不管你本身持有什么样的主张,如基督教,马克思主义,康德主义都可以。
其次,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基本上属于政教分离的状态,也就是管理党务工作和思想批判工作是分化,两者不能合二为一。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乃至于到了十月革命前的列宁,都不是党务工作的人。
所以,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但是哥达纲领依然流行着,并且在很长时间,这个批判都没有公布。
但是到了列宁,这一切都变了,列宁由于通过灌输论,先锋队理论,把这两个原则都改变了。
通过灌输论就突出了英雄和群氓的理论,他们歌颂整体的人民,却轻视一个个个体,他们鼓吹要代替工人,并且给他们灌输入阶级意识。
并且,列宁虽然还不管党务,但是到了斯大林,就实现了思想和党务的统一,也就实现了哲人王和教主的地位。
并且,这种异端和正统的划分就出现了。在列宁时代,列宁就不仅仅去批判别人的理论,并且开始动辄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文章中谩骂比说理还要多。
其次,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是否认庸俗的出身论。
出身论实际上是一种很典型的前现代化的思想。因为前现代社会,阶级分化弱,阶级流动不明显。所以就会出现出身。
认为出身好坏,代表他们的观念。如一个出身贫寒的人,似乎就天然同情底层。
但是实际上,出身论有太多的反例。
并且在马克思时代,出身论一般被视为是资本主义的思想。
因为马克思鼓吹社会关系建构论和经济要素的重要性。
所以不是因为你出身工人就必然代表工人利益,而是工人委托你代表他们的利益,这是很自然的一种授权关系。
在马克思那里,他说阶级这个概念,不是他发现的,而是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发现的。因为复辟时代反思大革命,发现大革命中的政治斗争,都是各个阶级授权的代表的斗争
相反如果按照出身论,就没有工贼这样的状态。并且,在《雾月十八日》中,波拿巴被视为农民的代表。可是波拿巴并不出身于农民,只是因为农民选了波拿巴,所以他才代表波拿巴。
但是在列宁主义中取消了这个民主授权活动,而是自居自己代表工人。于是必然把前现代社会那种僵化的等级观念复辟。
此外,从历史看,信奉列宁主义能够成功,往往是机会主义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因为他们可以不受理论的束缚,假装联合其他政见不同的人。等到夺权后再翻脸不认人。
相反在这里,互相指责对方的人,肯定不能成
所以我们看个乐呵,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