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本身就是先为自己考虑的呀。难道你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告诉你人际交往的正常规则吗?
如果他们没说,我来告诉你。
一般人的思考方式都是先为自己的利益做考虑。在保证自己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才会去考虑别人的利益。
考虑别人利益的初衷,一是为了做好人,二是为了收获别人的好感,三也是为了给自己积累人脉。4是为了形成互帮互助的共建机制。
这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招数而已,不知道你怎么就内化成了一种思考本能。
大概是你的原生家庭不太好,你的父母可能也是这样傻乎乎的人,所以他们总告诉你要谦虚,要为别人着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可能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思维套路,就已经被灌输了要为别人着想的交往理念,所以你自己就缺少了一个步骤,把表象当成了真相。
其实正常的路子是这样的。
首先,两个小朋友在争抢同一个公共资源。
这个时候有一个家长会跑过来说:
你看弟弟小,你先让弟弟玩。
虽然这个小哥哥也不太开心,但是被家长拉走了。
他的家长把他拉到一旁,不是批评他,你怎么这么自私?不知道让着小朋友吗?
而是会告诉他,你看他年纪比你小,在道理上他就占优了。
因为他懂得少,你懂得多,这个时候如果你做出谦让的姿态,在别人眼里看来你就是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小孩,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好感。
以后很多事情上都会为你说话,为你着想。
等到这个小弟弟玩的没有什么兴趣了,你再过去接着玩就行了。
你只要最后走过去的时候问他一句。怎么样?玩的开心吗?跟他聊一聊,然后说如果你玩好了,我就玩了。
这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也是告诉他,你不是不敢和他争,也不是和他争就错了。而是为了照顾他,才牺牲的个人利益。
既要做又要说。不仅自己要做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别人感觉到。
这个时候在大人一顿操作猛如虎的剧本下,小弟弟和小哥哥的人际关系变得好了,小哥哥又收获了小弟弟的善意,还收获了周围大人的好感。
这种一件恩雕的事情才是谦让技巧了,本身想要达到的效果。
所以这个一直通过谦让收获人际福利的哥哥才不会内心扭曲,更不会觉得难受。
如果你没有这么一个水平高超的家长教育,很有可能就会直接略过以上最重要的思维导入。
然后这个技巧虽然被你应用的炉火纯青了,但是你只有招数,没有内功心法,你不懂为什么要用这个外在招数,所以你会越用越难受,最后还走火入魔了,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往小里说,就是因为没有那段思维引导片段的剧情,不断堆砌形成的。
发布于 2023-07-25 13:32・IP 属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