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管确实很容易发现,就算不解剖,也可以在体表触摸到一些明显的搏动位点。像“足趺上动脉曰冲阳,足后跟上陷中动脉曰太谿”,再比如“腹气有街,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这些位点可以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逐渐被补充到中医的穴位体系中去。其后,穴位又经历了归经,被人为强行属于附近的经脉,成为虚化了的“一体结构”。
很明显,“动脉”这个名词被这样翻译,就是因为秦汉时候就已经这样称呼了。古人也知道动脉里面是血,除了之前总是说的一些原文外,还有像“血室者,动脉是也”这种描述,基本没什么错误。对古人来说,动脉是经络的附属结构之一,也是很多经络现象的客观依据,“诸动脉皆胃气所贯”嘛。
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静脉概念,确实一直都没有出现,或者有类似的,内涵和外延上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体表有时候会看到的“青筋暴起”,很多时候只被当成是一种会出血的“筋”,也是经脉的附属结构之一。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出血并不会快速导致个体死亡,血也不会很壮观地喷出来吧。总之不管理由是什么,古人很少把这样的结构和动脉对举或者合并论述,这是事实。或者我们可以说,古人就是没有发现静脉,也就不太有发现血液循环的器官基础。
发现血液循环哪有那么容易,西方医学也同样经历了潮汐说,才最终确立下来心血运行论,这个有关的内容,我之前在一些答案的评论区里也和人说过,就不在这里多说了。要去强迫古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知道这么多知识点,属实是难为人了。中医虽然由于各种局限性,有很多固步自封敝帚自珍的地方,但我们也有在尽力修补和完善,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了。不能替古人妄自菲薄,也不能替今人妄自尊大,这好像应该是一个科学观念上而不是理论上的事儿。
编辑于 2022-11-27 19:14・IP 属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