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俄罗斯已经输了吗?

物理
1316个点赞 👍
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只是一个地区强国。
拥有乌克兰,俄罗斯就可以尝试争霸天下。

按照历史规律,俄乌战争,其实在苏联解体之时就应该打了。

但由于叶利钦政府的种种原因,使得俄罗斯终于在这次,才找到了重回世界大国的机会。

表面上,这是俄罗斯的「野心」;

但根源上,还是美俄之间的较量。

一、苏联解体,巨人轰然倒下

公元 1991 年 12 月 25 日 19 时 38 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代表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获得了他们从未想过的圣诞礼物:与西方两极争霸近半个世纪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内爆解体,分解成十五个国家。

提前五年,你告诉任何一个美国人苏联会在五年后解体,美国人都只会哈哈大笑,然后骂你一声「笨蛋」。

如果说苏联解体让人震惊,那么苏联解体的方式则让人不可思议:一个实力如此庞大的国家,竟然没有经过战争就和平地走向了主权分裂。

近一百年来,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国统治崩溃的时候,都经历了残酷的战争:

满清皇帝退位,是因为主力国防军北洋军队离心离德,此后中国陷入长期内战;

沙皇俄国崩溃,红军白军激烈鏖战;

奥斯曼帝国瓦解,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重创,伤亡惨重,此后也陷入长期纷争;

纳粹德国投降,是因为德国国防军被消灭殆尽;

二战日本投降,是因为昭和男儿几乎全部「玉碎」;

大英帝国日落西山,是因为一战二战耗尽了英国的元气;

南斯拉夫解体,各加盟共和国陷入长期战争,至今纠缠不清。

唯有苏联解体的时候,没有一兵一卒的敌人踏进苏联的国土,拥有最强战力的苏军军备完整、一枪未发,各加盟共和国和平分手,长期未发生大规模战争。

这在人类政治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各加盟共和国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苏联共产党。

苏共长期执政,累积了巨大的历史威望和统治基础,如果不是高层自废武功,假以时日,苏共是绝对有可能平息各加盟共和国的分裂企图的。

甚至可以说,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本身就是苏共理念培养出来的政治家,只不过他们暂时在党内斗争中占上风而已。

他们必须首先团结起来一起击倒苏共,这样才能稳固独立国家的统治基础。

因此,抹黑苏共建党执政历史、污蔑苏共历届领导人的是非功过、推动本国民族主义思想滥觞、瓜分侵吞苏联遗留的国有资产、控制苏联遗留的武器军队才是当务之急。

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是苏联的主体,承继了苏联绝大部分遗产,承继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地位,按照一般历史规律,俄罗斯肯定会对其他加盟共和国发动战争以维持强大国家。

新的国家可以不叫苏联,可以叫俄罗斯联邦或者别的什么名字,但俄罗斯一定会作出尝试,「独立国家联合体」是挡不住俄罗斯地缘形势恶化的历史趋势的。

但是,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俄罗斯领导人上台后,主要目标却对准了俄罗斯国内残留的共产党势力,极尽打压之能事,推倒既有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私有化」,建立寡头经济。

在外交关系上却一退再退,根本没有恢复强大国家的雄心。

2、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冷静。

在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中,以老布什总统为首的美国精英政治家保持了高度的冷静。

他们没有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头脑,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干涉苏联解体,只是向苏联政府表达过对核武器的担忧,从而避免了关键时期苏联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

1989 年 5 月 12 日,老布什发表题为《苏联的变化》的演讲,正式提出「超越遏制」的战略理念,其主要观点为:指出苏联的「新思维」是源于西方的力量和团结以及共产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肯定苏联的改革与变化,鼓励苏联与美国合作,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老布什对于苏联的内部矛盾是持双重态度的:

一方面,他乐于见到苏联的地缘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苏联能够免于解体,最好维持在一个松散的联邦状态,从而避免国家分裂导致的核武器扩散风险和战争风险。

因此,老布什一直是支持戈尔巴乔夫的。

当时美国国内有一大批人想趁苏联病,要苏联命,极力建议老布什「对苏联政治投资多元化」,加强美国与叶利钦及其他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联系,准备在苏联搞「颜色革命」。

老布什和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对此坚决拒绝,斯考克罗夫特在一次国家安全会议上说得非常坦率:

「我们的政策基于我们自身的国家利益,而苏联的稳定与我们的国家利益休戚相关;苏联的动荡对于我们而言将是严重的威胁,所有削弱现政权合法性的行为都不利于我们维持稳定。」

1991 年 8 月 1 日,此时苏联的解体行动已经如火如荼,老布什到访基辅。

在乌克兰议会演讲中,他表示支持各加盟共和国的自由,但同时又指出,「自由」和「独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反而建议各加盟共和国同意戈尔巴乔夫的联盟条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联邦国家。

「八·一九」事件之前,老布什就曾提醒戈尔巴乔夫,苏联克格勃主席、总理和国防部长正在谋划对他的夺权行动。

正是因为老布什的审慎态度,戈尔巴乔夫对他很信任,苏联国内也并未出现极端反美的民族主义,顺利和平解体。

3、西方自由派和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给各国人民画了一个经济大饼。

还是以俄罗斯为例。

俄罗斯人民之所以愿意放弃苏联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强大的政治影响,是希望在经济生活上得到更多的补偿,很有点「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的意思。

80 年代末期,苏联经济模式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提高,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物资供应短缺的情况。

但必须说明的是,苏联毕竟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广袤国家,物资供应短缺主要是因为分配方式出了问题,并不是苏联本身生产力不足。

即使是按照不能完全反映苏联真实国力的美元计价 GDP 计算,混乱不堪的 1991 年,苏联的 GDP 依然有 7575 亿美元,人均 GDP 为 2613 美元。

同年,中国的人均 GDP 是 317 美元。

中国都可以挺过那段惊涛骇浪,暂时的经济问题并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但是,叶利钦等领导人为了政治目的,将经济困难全部归结于社会主义体制,归结于其他加盟共和国拖了俄罗斯的后腿,高呼只要脱离苏联,按照西方标准进行改革,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西方也适时地抛来了「休克疗法」这一「灵丹妙药」,言之凿凿「休克疗法」已经在玻利维亚取得了巨大成功,必将彻底解决问题。

俄罗斯一个猛子就扎入了「休克疗法」的无底深渊。

实力最雄厚的俄罗斯都是如此,其他加盟共和国也普遍认为只要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走西方经济自由化道路,必将有美好的前途。

有这些共识存在,苏联解体在加盟国内部当然不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二、孤注一掷,俄罗斯改革激荡

可惜,事与愿违,俄罗斯人民很快就遭到了现实的重击。

「休克疗法」不仅没有改善俄罗斯的经济,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动荡。

俄罗斯政府规定,从 1992 年 1 月 2 日起,放开 90% 的消费品价格和 80% 的生产资料价格,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 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 900 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效果似乎立竿见影。

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

可没过多久,物价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扶摇直上,到 4 月份,消费品价格已经比 1991 年 12 月上涨了 65 倍,且还在不断上涨。

政府本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

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开始大规模推行私有化。

「休克疗法」认为,经济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物价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

因此,必须快速推进苏联遗留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俄罗斯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

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的 1/3 约为 1.5 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 1.5 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

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都领到了一张 1 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

可私有化正式启动的时间已经是 1992 年 10 月,时过境迁,此时的 1 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

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低价甚至没有代价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寡头经济快速形成。

这些寡头掌握企业后,他们最关心的并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

广大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再加上那些年国际油价低迷,俄罗斯政府无法依靠大量出口能源获取财富,三重夹击之下,俄罗斯经济跌入谷底。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 GDP 几乎减少了一半,GDP 总量只有美国的不到 1/10,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

投资不足,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领域,几乎一败涂地,完全沦为外国产品的倾销地,陷入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1992 年—1998 年俄罗斯工业产值变化统计
1992 年—1998 年俄罗斯工业产值变化统计

经济的低迷必然会影响到生活水平,老兵为了生存卖勋章,女孩为了生存做妓女,男孩为了生存入黑帮,酗酒成风,毒品泛滥,暴力横行,犯罪频发。

那些年,俄罗斯黑帮、俄罗斯妓女在全世界声名鹊起,谁还敢相信,仅仅十多年前,这个国家还是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美国政府此时也改变了对俄罗斯的态度。

民主党克林顿政府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轰然倒塌,忘乎所以,认为这是「历史的总结」,是美国制度的终极胜利,是美国彻底掌控世界的天赐良机。

克林顿政府转变了老布什政府审慎的外交政策,主动出击,希望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进而彻底击垮俄罗斯。

1994 年 7 月,克林顿总统提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公然声称,美国「对自由、平等和人类尊严承担必要的义务,依然是全世界人民希望的灯塔,因而美国的领导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

在对待俄罗斯的问题上,美国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抓手,开始了东扩进程。

1996 年 9 月,北约公布《东扩计划研究报告》。

1997 年 7 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这是北约的第一轮东扩。

2002 年 11 月 21 日,北布拉格首脑会议达成了第二轮东扩协定,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7 个国家加入北约。

这是北约自 1949 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北约成员国从 19 个扩大到 26 个。

2009 年 4 月,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北约成员国总数升至 28 个,这也是北约的第三轮东扩。

第三轮东扩前,北约就已将乌克兰列为「北约候选国」,而 2008 年爆发的格鲁吉亚南奥塞梯事件和乌克兰政治内乱,使得乌克兰「入约」计划暂时搁浅。

北约刀刀砍向俄罗斯,刀刀见血。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可谓是内外交困,病入膏肓。

三、国步艰难,普京横空出世

自彼得大帝以来,俄罗斯一直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苏联更是世界两极之一,俄罗斯人心中的大国情结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

现在,俄罗斯竟然有了退出世界大国行列的风险,民族主义情绪当然会在俄罗斯大地疯狂地蕴集生长,特别是俄罗斯依然手握着全世界最强的核武器,他们是绝对不甘心就此沉沦的。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就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如此急忙交权,很大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的家族很有可能在政敌的反扑中被吞噬。

他必须寻找到一个合格可靠的接班人,既保护他的家族,又保护俄罗斯。

他选定的接班人是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普京的生平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不作过多论述,在那个关键时间点,他确实是最适合俄罗斯的领导人。

普京强硬坚持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可谓是给虚弱的俄罗斯打了一剂强心针。

车臣问题本质上和苏联解体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地方寻求分裂独立,车臣还得到了美国克林顿政府的大力支持。

可此时俄罗斯的主流民意已经变了。

苏共的威胁早已远去,美国又咄咄逼人,经济环境一片混沌,俄罗斯人普遍支持以强硬手段对付国家分裂问题,哪怕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损失惨重,也必须打。

普京领导的第二次车臣战争胜得干脆利落,为他积累了巨大的民望,俄罗斯人普遍希望他能够带领俄罗斯重回世界大国行列。

普京本人也是一个大国信仰主义者,他不止一次公开表态:「俄罗斯没了,还要世界干嘛?」

1999 年 12 月 31 日,普京接替突然辞职的叶利钦,出任俄罗斯代总统。

编辑于 2024-03-11 18:42・IP 属地湖北
曾经年少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