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法没毛病——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有利于男女平等,但我非常不喜“男德班”这词,男女平等这事儿,可不是开个工作坊就能解决的。希望通过“男德班”推动男性参与,聊胜于无,或许从社会观念、义务教育开始抓起会更好。
我是重庆人,很小我便知道,做家务不只是女孩子的事儿,因为,身边不少同学都是爸爸早上起床做的早饭。家务我会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就成了我的事儿。
我老公是福建人,在他老家,做饭、洗衣服这些都是女人的事儿,男人,只需要赚钱养家就可以了。
在涉及男女平等的领域,比如职场,因为生育及刻板印象,女性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的甚至面试时就遭遇性别歧视,试问,给“男德班”多少时间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咱还是回归家庭吧,社会就由无数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多重身份,比如可能是孩子、父母、老师等。如果我们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那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
以我家为例,我认为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关键还是落在分工上。男女平等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一定是互相磨合后的最佳搭配。
曾经有一段时间,老公赋闲在家了三个月,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但我却很感谢那段日子的存在,因为老公亲身经历过之后,才理解了曾经我做全职妈妈时的不容易。所以,再好的理念最终还得回归到现实生活。
从那过后,如果我煮饭,老公会主动去洗碗;我洗衣服,他就负责拖地;我辅导孩子做作业,他就陪孩子玩;我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他负责半夜看孩子被子是否盖好。因为他知道,我也需要休息。
节假日,孩子奶奶会过来小住一段时间, 那时我老公就不会做家务了,因为孩子奶奶不让。我没法改变老人家的观念,只能迂回,因为家的和睦,更多的在于那份情,而不在理。比如下班回家,孩子奶奶煮好饭菜,那我去洗个碗也没什么,谁让我老公有老妈罩着呢。最后,让孩子奶奶带着“儿子过得很好”的十分满意度高高兴兴返程。而老公,自然也看在眼里,事后也会多分担一些家务,换我好好休息。
男女平等,基于互相之间的尊重与理解,从小所受的教育、原生家庭、生活中的磨合、身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既然传播男女平等,又何必分“男德”“女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