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是有些固有的观念依然存在。首先,在我看来,因为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不少人都会存在年龄上的危机感,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假设他们三十岁生的你,给你培养到三十甚至是四十岁在结婚生子,那个时候你的父母已经有60—70岁,那么因为父母年龄的增长就得考虑雇佣保姆,这时候的经济负担就会加大。你的父母又能有多少年的时光抱孙子孙女呢?这就是你与你父母思想观念上的不一致,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改变。
其次,假如在你功成名就后选择生子,那么会不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毕竟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属于年轻人的大好年华,大龄青年结婚生子是否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两代人之间会不会产生难以逾越的代沟。虽然说结婚要慎重,但是过分的慎重可能对于自己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因为社会需要劳动力,家庭也需要顶梁柱。
再次,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观念的改变,以及现如今社会生存成本的逐渐增加,我们国家需要不断地向人民生孩子做出一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我国还没有像西方那么完善,如果现代人连自己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又何以为家呢?
最后,众所周知,我国适婚人口的男女比例已经有所失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出现上升并持续偏高,截至2015年,官方公布的出生性别比为113.51,而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会使我国出现新的社会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青年男女从恋爱走到婚姻的时间,在长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图2),但是在影响恋爱时间的因素上存在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青年,恋爱时间更长。受教育程度对恋爱时间的影响未在女性青年样本中体现出来。对男性来说,男方家庭经济实力更强,缩减了男性的恋爱时间,有助于男性进入婚姻状态。这一点未在女性样本中体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通过相亲的方式恋爱显著地缩短了恋爱的时间,使得青年群体快速地进入婚姻。

“催婚”“逼婚”是中国父母的一大特色,本质上源于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在父母辈的眼里,结婚生子、实现家庭的传承是大事,然而对于在现代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来说,婚恋是个人的事,婚恋观念也更加多元化,在不同观念的碰撞下代际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式的父母缺乏对子女结婚观念的尊重,将自己的婚恋观念强行灌输给子女,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下一代,造成代际关系紧张。
结婚压力第二大来源是自己,占39.18%。由此可见,还是有一部分青年是向往婚姻生活而不得的。不过,大多数受到父母所给压力的单身青年想找对象但是并不着急。此次调查显示,有26.9%的青年表示想尽快找到配偶,摆脱单身状态;63.77%的单身青年表示想找配偶,但是目前并不着急,9.33%的青年表示不想找。可见大多数青年还是想找对象的,但是急不急于在目前找的态度并不一致。
廉思 周宇香 范文婷:《当代中国大城市青年婚恋问题调查报告——来自北京市的实证分析》,载廉思主编《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1-69页。皮书数据库:当代中国大城市青年婚恋问题调查报告--来自北京市的实证分析_皮书数据库
发布于 2022-11-27 16:10・IP 属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