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所谓的过度限制,其实是相对而言的。
最近马斯克要求他的员工每周必须到公司上班40个小时,请问这是过度限制员工的自由吗?至少在推特的员工看来,绝对是的,所以接下来就有70%以上的员工决心离开推特,并且他们大多数人称马斯克为暴君。
然而,在中国,也有很多人认为,每周上班40个小时,不就是每天8小时工作日吗?而且还是双休,这比996要轻松太多了吧,美国人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这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感受和看法可以截然不同,对于那些996的员工来说,8小时工作日简直就是躺平了。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相同的道理。
有的孩子,不要说过度限制他们使用电子产品,即便是父母提出一点限制的要求,他们就会进行激烈的反抗,父母拿他们完全没有办法。
但有的孩子,他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并且采纳父母的建议,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
而在我们家,就属于后者。我们禁用了智能电子手表,因为它对我们来说,没有用处,只有坏处。
而智能手机,我们也很少使用,只是偶尔用于完成作业,或者用于查看某个特定的信息。
我们经常用的是平板电脑,那是我女儿raina的私人物品,但她不会胡乱使用。她从不玩游戏,也从不玩社交软件,她只在规定的时间内观看规定的内容,而其他的内容都不会擅自乱看。
这对她来说,这不是过度限制,而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之间的共识,也是我们家做事的一贯原则。我们对电子产品的限制,最终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营造出了良好的应用场景,创造出了健康的成长环境。
那么,我们具体用平板电脑来做什么呢?
1、观看英文和中文动画,最近raina一直在看《汪汪队》。
2、查看手工制作教程,大多数都是折纸教程。
3、观看健身APP,raina有时会用它来健身。
4、听网课,听故事。
这些用途体现了我和raina的价值观和共识,以及raina个人的偏好、兴趣和审美。
除此之外,raina想要观看任何内容,都会主动来向我申请,在经过我的同意后,她才能观看。在真实的场景中,我基本上都同意了她的申请,因为她知道自己要观看怎样的内容,她对内容的审美和判断力让我放心,所以我敢于授权给她。
因此,在我们看来,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最基本的家规,但是否过度限制,则因人而异,因家教而异,因环境而异。
对于其他家庭来说,他们对孩子电子产品的限制程度和限制范围可能和我们家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规定什么样的内容是适合观看的,这就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年有很多家长反对孩子观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因为它有点血腥和暴力。但我们家觉得过去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原汁原味的,是富有创造力的,值得一看,而今天改版后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过于幼童化,我们从中无法感受到设计的美感和新颖的剧情与台词,这就是对内容审核的个性化差异。
又比如说,动画片《樱桃小丸子》,很多家长推荐孩子去看这部动画,但我们家却不太喜欢看,因为我们觉得小丸子有点熊孩子,并且她的价值观有点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同样身为经典熊孩子的《蜡笔小新》,我个人反而更加喜爱,但考虑到有更好的选择,最终我们也没有看《蜡笔小新》。
最终我们选择了《七龙珠》,即便它的内容也有涉及到色情和暴力,但它的价值观和审美更符合我们,我们对《七龙珠》漫画的绘画和设计特别感兴趣,也对里面的创新内容和人物性格很是喜爱。
事实上,我们对观看题材及内容的选择非常个性化,并且非常挑剔。但一旦我们选择了,就一定会从头到尾看完,而不是三心两意,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以《汪汪队》为例,我们从第一季看到第六季,中英文版本全都看,我们需要做到通看。就像我们阅读一样,我们对于选定的阅读材料会选择通看,即便是面对一本较厚的文学小说,我们也会全部看完,并且还是精读,而不是随便看看。
这同样是基于共识,而非强制性约束。
言归正传,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试图发挥电子产品的积极作用,而将其消极的作用彻底清除,在这方面,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
我们将电子产品的消极作用视作病毒,我们对待病毒的方式就是隔离,这一点和我国防疫工作采取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
上面我们谈的其实是如何正确的看待和使用电子产品,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过度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有什么危害?
所谓的过度限制,其实表现在:没有和孩子达成共识,没有统一思想和行为,并且对亲子关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马斯克可以将推特的所有员工全部解雇,然后推倒重来,重新建立新推特的秩序,但在家庭中,并不适合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
在家庭中,我们需要明确限制的重要意义,我们不仅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我们还在其他各个方面对孩子有所限制,并且我们不仅在限制孩子,也同时在限制自己,这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则,就没有进步,没有积累,也无法产生文明。
但限制需要以共识为基础,否则限制不会长久,也不会长期发挥正面的作用,并且缺乏共识的限制往往起到反向的效果。
因此,家长需要在价值观、行为模式、审美、目标和意义上和孩子达成共识,共同来管理自己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一起来制定限制的具体规则和条件。
这样的限制才是可控的,也才是有效的,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我们家里,我们大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同样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我们从来不能在家看电视,也从来不能打开手机公放,从来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刷手机。相对的,孩子也会有严格的限制规定,这就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而不是双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如果家长和孩子不能就电子产品的使用方式达成共识,那么家长对孩子的单方面限制,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过度限制,虽然它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
这样的过度限制已经脱离了电子产品本身的问题,或者说与电子产品本身无关。这种过度限制反映的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反映的是共同价值观和共识的问题。
换句话说,我们解决了关系问题、家教问题和共识问题,过度限制的问题就解决了,过度限制的危害就消除了,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这些更加本质的问题,是否过度限制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无论我们选择了限制还是不限制,最终的结果都是我们不可控的,并且在大概率上都不会是什么好的结果。
结束语
讨论过度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其言下之意就是提醒家长们不要过度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但这种规劝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因为我们很难判断什么是过度限制,并且如果我们和孩子不能达成共识,那么无论是否过度限制,对孩子来说,都难以产生好的结果。
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因为害怕过度限制,而逐渐变得纵容,最终变得无法限制。而一旦孩子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失去限制,它不仅会演变为沉迷,还会对孩子的心智发展、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是负面影响居多,所以它的风险是很大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通常并没有过度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因为那样做有难度,而人们通常会选择做更简单的事情,因此,最终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倾向于放宽限制,轻视电子产品的危害,这样操作起来就简单多了,孩子也高兴,家长也省心,至于长远的后果嘛,一时半会儿也体现不出来,等到时候再说吧。
而那些已经体现出危害的家长们,则会在知乎上开启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提问方式:“我的孩子每天只知道玩手机,不愿意学习,不遵守纪律,老师天天投诉,怎么办啊?”
可到了那个时候,教育的成本和纠错的成本可能会变得无法承受,比如孩子告诉家长,如果你限制我玩游戏,我就去跳楼。那你怎么办呢?无论你怎么做,都是危局。
所以,防范要趁早,共识要早建立,亲子关系要早维护和经营,临时抱佛脚就会难以收场。昨天我告诉了raina为什么要从现在开始练习写字的道理,因为越是推迟练习,练习的成本和试错的成本就越高,想要自己未来过得轻松惬意,游刃有余,就需要学会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
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我们不要等到孩子沉迷失控后,才来讨论要不要限制的问题,那必然会付出代价。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和孩子达成了共识,并且开始科学合理的,动态地调节和管控电子产品,那么我们就能够把“过度限制”这四个字从自己的字典中删除了,因为它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
过度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最大危害不在于“过度限制”这四个字,也不在于电子产品本身,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和约束力的丧失。
届时,家长的一个眼神可能都会被孩子解读成“过度限制”,而家长不仅不能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拥有话语权,在其他各个领域中,都将失去应有的话语权。
而家长在任何领域中,对孩子提出的建议都将被视作“过度限制”和“强权干预”,孩子对家长的态度也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直接针对家长这个人了,这让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我想,这也许就是“过度限制”给家庭带来的最大的危害吧,当然,和新冠病毒一样,有的人会说:“这不可能吧。”有的人会说:“这不一定吧。”还有人会说:“根本没有那么严重。”
这种事情其实要验证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自己去试试看,毕竟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决定,同时自己也必然会为自己的决定买单。
但我们仍然能够有一个有效的策略,那就是:我们边做,边商量,边调整,直到我们找到自己的节奏和适用范围,如果我们没有真的具体去做事,而是空洞得去想象过度限制的概念和观念,那么我们最终将一无所获。
所以说,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过度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会有哪些危害,而是需要用真实的行动去限制,或者不限制,或者有一定范围和程度地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只有在实际的行动中,才能总结出真知灼见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才能对自己家庭的儿童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只能沦为空谈和自我幻想,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好了,今天暂且聊到这里吧,以上内容仅供家长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次再见。
(如有更多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以 @raina爸爸 。如果您愿意,希望您点赞,或收藏,或分享。这样会有更多人看到,也会有更多人给我反馈,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