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孩子有疑问并言语对立时,父母该如何处理?
当孩子走到青春期时,可能也逐渐有了反抗意识。不再把父母当成天,甚至以挑战父母为乐趣,跟父母逐渐脱离。但脱离的同时,又希望得到肯定。因为依然还需要得到支持。
比如在沟通中,父母是站自己?还是站其他?是维护自己还是维护别人?这对青春期的孩子都尤为重要。毕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不稳定。
哪怕是已经走出青春期的我们,很多时候也同样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与肯定,不是吗?
即便你说我意志坚强,精神独立。但也不能否认,我们也仍然希望得到外界认可,希望能有自己很好的归属环境,就像需要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那样。
所以,韩国青春期咨询师姜琴珠在《青春期对话法》里为我们总结了以下这些内容:
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又该怎样在表达时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面对孩子的课业时应该怎样引导?这些都是在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父母需要面对的功课。

- 理解孩子
什么是理解呢?就是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ta的感受,并把自己带入ta的位置,这是理解。
因为,不管是彼此面对环境的不同还是年龄上的差异,我们都有太多的体验跟对方并非统一战线。
但,也不管是跟同龄人还是面对孩子,当对方跟我们交流时,最希望得到的其实还是彼此的感同身受,能够达成统一战线。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也不例外。
身心灵专家张德芬说,再爱我们的父母都有自己需要忙碌的事情,所以很容易无瑕陪伴,让我们感到孤单。
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哪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陪孩子聊聊天说说话,让他们感到自己内心得到了倾听,其实也在为拉进彼此关系,甚至减少孩子戾气做着铺垫。

那戾气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父母单纯以自己的要求去控制孩子,甚至需要让孩子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为基准影响来的。
比如当一向成绩并不优异的孩子在考试后跟家长做汇报:我考试了。家长怎么回答?是以孩子并不优异的状态去鄙夷?还是用换位思考的角度去面对?
这里面其实就是理解跟非理解两种状态,会导致南辕北辙两个结果。
因为当孩子在告诉你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做好了如何面对自己成绩差,如何面对父母,以及自己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而做好了相关准备。
如果你用否定,甚至以主观视角的眼光看待并回答孩子,如:就你?我倒要看看你能考出什么鬼成绩的话。看吧!孩子一定会快速离开,并保证以后不再跟你交流学习。
毕竟,你都已经主观定性了,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以及感受时,孩子又怎么可能靠近你,甚至把心敞开跟你交流呢?
毕竟,当一个成绩差的孩子能够面对考试并有勇气说出自己刚刚经历过的事情时。说明ta还是希望通过努力,得到理解,然后再为自己并不理想的成绩寻找出路。
因为:一,ta没有撒谎;二,也没有隐瞒;甚至是三,看到辛苦的妈/爸,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需要做出对得起父母也对得起自己人生的选择。
毕竟,人生中每一个目标的建立,都是孩子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但,如果父母总是带着主观臆断去判断孩子,也会无意间打断跟否定孩子能够改变的想法。毕竟ta只是希望得到理解跟接纳,而非否定跟贬斥不是吗?
可见理解才是拉进父母跟青春期孩子的第一步。
- 围绕话题才能良好沟通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就是当你跟孩子沟通时说着说着就跑题了?
比如面对孩子的拖拉,甚至不理想的成绩时,我们总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
回家看到孩子还未收拾的房间,问的不是,你的房间还没收拾吗?快点收拾吧?我们不是说好了今天要收拾房间吗?
但是,当看到孩子还未行动时却变成了预设:我就知道你一门心思就知道玩!就没有什么事能让你干好的。你什么时候才能让我省点心啊!
那面对这样的结果孩子的反应又是什么?妈妈总是这样,我是要收拾的,只不过是打算写完作业再收拾。你干嘛这样说我?说的我好像就没有好的时候一样。
然后,你跟孩子之间争吵的范围可能就越变越大。从简单的要求收拾房间,到未来发展走向,以至于就像姜琴珠在《青春期对话法》里写的,已经变成对着孩子挥刀相向。脱离主题,完全跑偏。

或者,在面对孩子那并不是多么优异的成绩时,你的评价也是:就你这样的,以后能成什么大事?就这么点成绩?以后能干什么?
但却不能从根源查起,是孩子确实不懂、不会?还是你的授课方式让ta觉得并不合适?
毕竟,有的偏文或偏理,不一定都是全能型。
所以,当孩子让父母感到不满时,一:记得围绕问题主旨展开话题。
比如,收拾房间就是收拾房间,但不要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包括学习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皆如此。
二:不要预设,从心里给孩子贴标签。
毕竟,不管是谁,都无法完全符合我们的心意。因为,大家都各有所需。我们要允许对方拥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只要最后把要求的任务完成即可。
就像,每个人都各有优势,我们也要带着自己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成长中的孩子。就像喜欢贴标签的我们不也同样需要纠正改进吗?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及时的夸奖是好心情的铺垫
精神心理专家曾奇峰说,好状态能传播,坏情绪也能影响。
所以,当孩子面对一些兴趣爱好时,记得给予一定表扬。哪怕做的也并非多么完美,但你的鼓励也是孩子面对兴趣的努力跟方向。
毕竟,谁不喜欢被肯定?谁又不希望得到表扬?
你会看到ta认真的样子,也会发现他又增添了新的技能。哪怕只是初建模型,但又怎样?毕竟连罗马都不是一天建成的!

但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得到夸奖?而非贬斥呢?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两个孩子根据提示找物品,但过程里一个给予夸奖,另一个则给予嘲笑跟讽刺,最后再看两个孩子的寻找状态跟结果。
得到夸奖的孩子很快找到了指定物品,并感到心情愉悦,为之自豪。但遭到嘲笑的孩子,用了很长时间也未能找到指定物品,而且表现也非常颓丧,为什么?
因为人在得到夸奖时,当事人会感觉,诶?我做/找对了!或者说接近目标了!会因为夸奖而对要求越来越清晰明确。
但遭到嘲笑的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状态则是,迷茫、摸不着头脑,甚至烦躁窘迫等感受。
毕竟,你不告诉ta怎样是对,怎样是错,ta又该如何去做?
所以,当孩子做错时,或者兴趣还处在临摹期时,记得给予正确指引,而不是通过否定跟贬低,最后还得责怪孩子笨。
因为,那是你的引导跟表达有误,而不关笨跟聪明的问题。是一个人在不知道要求的情况下,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的表现。
所以,遭到贬斥的孩子一般要么灰心,要么因为贬斥而变得木讷,甚至也会因为贬斥而造成双方言语不合攻击不断。
毕竟,谁喜欢自己面对的事物处处遭遇否定跟贬低呢?而这不过也是家长不能及时调整自己,与接纳孩子的一种表现。
就像好情绪会传染,坏状态也能传播一样。
一个人积极面对外界的能力,很多时候也跟父母能否积极面对孩子,与积极应对外界事物有一定关系。
- 结语
青春期的孩子会逐渐不再以父母的言语为最高指示,他们想要得到的也是认可跟接纳。就像你要尊重并理解我,像一个成长起来的成年人那样尊重我。
他们会以拥有自己的状态为骄傲,也会以被尊重的感受为能力。就像我尊重并理解你时,你也要尊重并理解我。
所以,在《青春期对话法》里,不断为我们阐述了一些青春期日常,父母跟孩子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双方又是怎么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为案例。为我们揭示,应该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从而更好的拉近彼此关系做出努力。
我是百想耳语
喜爱画画,也爱读书,更爱幻想的有爱妈妈。让我们一起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同时在历经风雨过后,可以享受彩虹般阳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