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永远少不了竞争,而智能驾驶的研发和竞争是目前汽车行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动驾驶是未来的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基于目前的技术能力,我们无法做到让电脑完全控制汽车,但智能辅助驾驶已经成为了各大汽车厂商的核心卖点之一。从特斯拉、蔚来、小鹏、华为到吉利、长城、凯迪拉克等国内外车企都在智能驾驶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研发打造。

1、“重地图”看似捷径
以小鹏汽车为例,它代表了一部分采用“重地图”技术路线的新势力车企。尤其是在研发智能驾驶时选择了感知融合的自研路线,依靠高精地图的详细数据和高算力芯片,尽可能地为用户实现较为完善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

与这些车企不同的是,魏牌在研发智能驾驶是选择了“重感知”的技术路线,采用更先进的感知系统,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结合目前最强的算力芯片和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实现多环境、多维度的智能辅助驾驶。

两大厂商在研发路线上颇为相似,也先后提出针对城市场景、城市交通情况打造的跟随导航路线进行辅助驾驶功能。这一点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是高精地图也需要极高的技术门槛及审核门槛。基于高精地图来完成城市辅助驾驶功能的一个痛点就是必须先过高精地图审核这一关,由于敏感数据过多,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大多数车企因为这个原因迟迟不能推进。

2、“重感知”看似捷径
魏牌则没有全部押宝在高精地图上,而是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重感知”技术路线,不同于特斯拉以摄像头为主的纯视觉体系,而是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高效协同的超强感知模组,实现视觉体系与感知体系双重保障。在数据算法上构建智能数据体系MANA(雪湖),并把Transformer 算法引入到其数据智能体系 MANA 中,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循环神经网络 RNN架构的序列算法,Transformer采用注意力机制,能够底层融合视觉和激光雷达数据,进而实现空间、时间、传感器三位一体的深层次感知。

小鹏和魏牌在城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上都付出了极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通过大量的试用、测试和数据反馈,在多个城市研发智能驾驶。魏牌城市NOH这次北京、保定内测视频表现也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们见识了城市NOH的强大能力。

据悉,魏牌将在2022年底前实现超过10座城市覆盖,未来将突破超过100座城市落地应用。同时,将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类别、不同天气和气候持续进化和迭代。魏牌城市NOH将会在未来与小鹏城市NGP\特斯拉FSD同台竞争,从中国城市复杂路况的挑战、高精地图资质审核等方面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重感知”路线可能会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