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回答

魏牌城市 NOH 内测曝光,其采用的「重感知」技术路线会是智能驾驶的最终选择吗?

原园
81个点赞 👍

前几天突然接到一个法国老友的电话,他是做咨询的,想跟我聊聊这几年中国车怎么起那么猛。

由于疫情,停办了整整4年的巴黎车展终于在上个月举办了,中国各式各样的新能源车在车展上亮相。在巴黎车展前,很多欧洲人还对中国车不感冒。结果在车展上,我们中国车企直接把欧洲人整不会了,他们发现:

  • 中国车企已经不再是只卖低成本的廉价车型的了;
  • 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都领先欧洲车企3-5年;
  • 展台直接在巴黎车展C位(比如下图的魏牌),激起欧洲同行的各种好奇和警惕。

我把和这位法国老兄Alex的对话编辑了一下,正好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

Alex:能给我科普下中国车企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的策略吗,和特斯拉有啥区别?

:中国很多新势力车企,比如像蔚来和小鹏,会非常依赖激光雷达点云和高精地图的融合去实现智能驾驶,这和特斯拉就完全不同,特斯拉既撤了激光雷达,也没用传统的高精地图。

Alex:高精地图的精度达到厘米级,技术门槛很高,你们中国车企都能自己开发实现吗?

:不太能,所以中国车企一般会选择和大厂合作,比如蔚来NOP用了百度的高精地图,小鹏NGP用了高德的。

Alex:如果一个车企太依赖高精地图,我总觉得会面临一些棘手问题,比如说这个核心技术不是你自研的,那就有可能出现芯片那样的问题:核心技术始终在别人手里。另外,各国对于特殊路段的地图管制,也会让高精地图的使用受限。而且随着自动驾驶能覆盖的路段越来越多,高精地图的实时更新也会成为挑战。

:是的,所以现在也有中国车企选择了一条“重感知”,没那么依赖高精地图的路线,比如魏牌就选择了通过强感知+高算力(搭载毫末智行小魔盒3.0自动驾驶计算平台,采用高通 Snapdragon Ride平台,配备5nm高通骁龙 8540与 7nm 高通骁龙 9000 芯片,单板算力可达 360TOPS),实现中国首批城市NOH大规模量产车型,同时,魏牌还是中国首批具备打通高速至城市辅助驾驶能力的量产品牌。

Alex:所以魏牌是像特斯拉一样用纯视觉感知,还是有其他传感器?

:特斯拉是唯一一个用纯视觉方案的主流车企。 而魏牌则用了更多元的感知融合系统,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31个感知组件,所以是双重感知融合方案下的自动驾驶。

说起这个,我还专门研究过,为什么特斯拉要选纯视觉,而其他车企不这么做。我认为原因有三:

  1. 成本考虑
    据我的调研,特斯拉车上的摄像头价格,已经谈到全网最低。Model 3和Y热卖后的规模效应,让特斯拉每个摄像头的成本低至70元,全车8个,500多块搞定。相比之下,各种雷达方案首先弱在了性价比,雷达的成本比摄像头贵不少,激光雷达的价格更是贵得离谱。如果特斯拉在车上配备太多雷达,那么在售价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就无法维持整车20%+的高毛利率。
  2. 技术考虑
    在车上放多个雷达,确实会给算法增加很大难度。而且设备多了,理论上会增加日后的返修的风险,不符合一向“极简风”的特斯拉。
  3. 先发优势
    由于在纯视觉感知方向发力早,在这个领域是绝对的领头人,已经实现视觉到向量空间的完整映射和数据闭环,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Alex:我很同意这个观点,这些都是其他车企很难追赶或者复制的,所以中国车企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线,更注重多传感器感知和算法,对吗?

:没错。中国车企在传感器上比特斯拉更下血本,比如魏牌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就上了2颗125线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和12颗高清摄像头,在硬件层面把料上足,这样既跟特斯拉的策略做出差异化,也能对corner cases的处理更精准。

Alex:嗯,据我所知,纯视觉的方案在强光、大雾、或者需要判断物件可穿透性时的表现确实都欠佳。但你们中国车企把配置拉满,就真的能更好地应对各种corner cases吗?

:如果车上有更强大的感知系统,做到多传感器交叉验证,那肯定对corner cases的判断更有保障。 不过多传感器融合对于算法的要求也会更高,毕竟你多放几个雷达,全都要参与到内参、外参、拼接、时空同步等一系列事情。所以强感知的前提是能做出一个高鲁棒性、高冗余度的算法出来,所以你比如说魏牌为了支撑多传感器方案,就必须花大功夫去基于transformer算法在底层做视觉和激光雷达数据的融合。

Alex:你有开过这车实测过吗?

:还没,不过网上有那种一镜到底的城市NOH路跑内测曝光视频,有各种各样的路况,要过31个路口,全程经历红绿灯识别、道路施工,三变二车道、突然加塞等等状况,表现都挺不错的。

Alex:这种级别的城市辅助驾驶能在多大的范围实现?

:我之前看魏牌资料,他们说在今年底会覆盖10个中国城市,并在超过90%的城市场景都能启用。我们广州应该也在这个范围内,到时得实际用一下试试效果。

中国和欧美主流新能源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的车我基本都试过了,不得不说你们欧洲在智能驾驶方面,比我们落后起码3-5年。

Alex:欧洲在这方面确实还在沉睡中……所以你认为在中国乃至全球,这种多传感器融合的重感知路线,会是智能驾驶的最终选择吗?

:我认为很有可能,特别是在中国,因为我们这儿的路况复杂。我经常用的一个对比是广州和硅谷的数据。虽然这两个地方的车数量相近,但

  • 行人和自行车的数量,广州是硅谷的5倍;
  • 换道和加塞出现的次数,广州是硅谷的5倍多;
  • 逆行自行车/电瓶车数量,广州是硅谷的60倍;
  • 总体看来,中国路况要比美国复杂约30倍。

所以在这种更复杂、多变的路段,还有corner cases出现概率更高的地区,多传感器的交叉验证对于高级别辅助驾驶的安全性肯定更有保障。

Alex:嗯是的,不过这个路线的普及也要看传感器是否能在三方面优化: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如果能做到,那即使是特斯拉,也很有可能把激光雷达重新加上,毕竟就像我之前说的,纯视觉路线对于高阶自动驾驶是有盲点的。

-----写在最后----

正如开头所说,在智能化、电动化时代浪潮下,中国车企正在通过全新的产品和技术弯道超车。今年我个人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助力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到中东和欧洲的项目。在我接触的所有车企中,魏牌是最重视出海的品牌,他们不只把产品大规模外销,还在国外设工厂和研发中心,在产品定位和技术实力上都代表了中国车企的超强实力。而且随着近期魏牌城市NOH的快速量产落地,不仅让魏牌跻身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第一梯队,也站到了全球智能市场的前沿。现在这车已经登陆德国等欧洲国家,超期待看它之后在海外铺开的战绩还有国外车友对它的评价。

发布于 2022-11-24 12:15・IP 属地阿联酋
电动Emma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