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辅臣赞》说的够明白了:
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籓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赞关云长、张益德
批判其轻虑,赞赏其殉国,总体而言又责备又同情。
要彻底批倒批臭关羽的不是没有,廖立就是代表:
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然而,诸葛亮显然认为此风不可长,给廖立定罪之时便强调了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这显然是在说此公贬斥关羽之事。
一方面认可关羽的建国元勋身份,一方面认定其作为一把手对于荆州毁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应该便是蜀汉官方的态度。
以关羽的地位,一直未获得谥号就非常耐人寻味了。这位既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丢了荆州,引出夷陵之败,闯下弥天大祸,算得上“功首罪魁非两人”,给予美谥不合适,给恶谥更不合适,只能开天窗。关羽开天窗,张飞自然也只能开天窗,于是乎蜀汉武臣系统的谥号长期空白,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拖了小四十年,利害关系人死得差不离,蜀汉朝廷终于可以搞搞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追谥羽曰壮缪侯。
关羽的谥号一解决,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谥号立马迎刃而解。
两汉三国时期的谥法与现存的谥法解颇有不同,譬如赵云“顺平侯”的解释就与通行说大相径庭。故而,不能因为在现存谥法中找不到“壮”便脑补其通“庄”。参酌同时代张郃、徐晃的谥号,“壮”当为典型的美谥,左右不脱勇猛壮烈之意。至于“缪”,个人觉得不通“穆”的可能性较大。
既褒又贬,建国他有功,守土他有过,大抵就是蜀汉最终的定论。
至于几几开嘛,参酌《季汉辅臣赞》,三分之二夸奖,三分之一批判,估计能闹个三七开罢。
编辑于 2023-01-06 11:31・IP 属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