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中国的经济走势会是怎么样的?
近期国家出台这么多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接下来的经济走势会是怎么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 47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这个事情是从18年开始的!
然后到了2021年
这件事情发生后腾讯马上就捐了500亿出来
接着刘强东吓得拿出了149亿元, 美团的王兴吓得拿出了147亿元, 小米的雷军吓得拿出了145亿元
还有丁世忠家族、侯昌财、曾毓群、陈谭庆芬家族、秦英林、钱瑛夫妇、何享健家族、林斌,他们分别吓得拿出了101亿元、34亿元、14亿元、11.1亿元、10.5亿元、10.3亿元和 9.4亿元。
互联网企业在那一年基本上糟了一记重锤!
那一年同时被团灭的,还有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教培
到了年底
到了2023年,央企和地方国企已有46万余家。
美国商务部在今年8月2日公布了被列为非市场经济的12个国家,包括越南、朝鲜、俄罗斯,古巴,伊朗,委内瑞拉,中国等国,美国会对所有非市场经济进口的国家保持反倾销调查(因为正常情况下从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是市场行为,但是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商品对方政府可能会对出口企业有出口补贴,这个出口补贴的钱是用的该国国民纳税的钱,在美国人看来市场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的行为,你政府补贴企业就相当于两个开超市的互相杀价竞争,一边家底只有1一个亿(自己的钱),另一边家底是无限(纳税人的钱),所以另一边可以一直以超低价杀到你这边企业破产,这是破坏市场的行为!所以美国会对所有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保持反倾销调查!(补贴出口企业的钱来自纳税人的税,这些税来自你缴的水电费的税(算到水电费价格力的),你在超市买的所有商品,哪怕只是一瓶矿泉水(只要包装上写了公司名字的)有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算到矿泉水价格力的,其他商品也一样),你付的快递费里有税(快递公司的税也是算到快递费价格里的),你加的油里有税(就算你不加油,你在超市买菜(运菜的油钱也是算你头上的,油里的税费也一并算到菜价里的(会算到菜的成本里去(另外从使用性质来说,所有的国企产品都可以当成税,也就是说,你缴的水电,你用的石油,你缴的公路过路费等,都是税!)))))!你如果住的是小区(物业公司的税也是算你头上的)!你生病了去药房买药(药品生产商的税也是搁你头上的))!哪怕是国企,亏了钱,也是用你的税钱补的,国企也是用你的税钱成立的!如果国企亏了钱,国库没钱了,要再印,印的钱也会通过通货膨胀算到你头上(假设一个国家只有10个人,每个人每天能种一斤米,小明掌握了钞票的发行权,小明就能用钞票收割剩下的9个人的劳动产值!只要小明多印点钱出来,小明就可以通过购买更多的商品造成物资稀缺,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小明不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受害者,因为钱先到他的手里,当他造成物资紧缺后剩下的人都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于政府要成立一家新国企或则随便动用纳税人的钱入股其他民企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但是这件事情在中国不严肃!)
这家中标的公司是一家国企,中标前20天左右才注册!(国企数量又多一家!(这9个亿哪里来?银行,银行的钱哪里来?储户,还不上怎么办?银行也是国企,银行会找央行,央行会成为最后的接头人,而央行出来的钱,就会分摊到所有的人头上,最后通过通货膨胀,体现在物价上!)))
这9个亿,要比亚迪卖10万辆车的利润,才抵得上!而这只是一个县的操作!
县有县的操作,市有市的操作,你如果作为一家公司的采购,你要订购一批3亿的无人机,会不会找一个去年无人机营收只有5万的公司?你是不是看都不会看?你要是去看一眼可能都会被你老板炒鱿鱼,而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你要采购一批3个亿的无人机,你会不会找一个去年刚成立而且无人机营收只有5万的公司?
最近三个月国企数量又新增1.1万余家。到年底,国企数量大概率会超过48万家。
国有企业每年能提供的新增招聘职位大概占整个招聘职位的千分之七!也就是说,超过99%的就业招聘岗位每年都是民企在提供,国企的存在可不是在增大市场蛋糕,如果你看了最近的B站,温江鸡王争霸,讲的是一个挑着扁担在街上卖凉拌鸡的,姓王,开始只有他一个人,他卖60一斤,40半斤,结果最近来了另外一个卖凉拌鸡的,姓瘟,人家卖30半斤还送半斤肉,这下姓王的马上就把40半斤的降到30半斤了,另外还跟着送半斤凉拌猪耳朵,后来又来了好几个卖凉拌鸡的,这些人一来,凉拌鸡就变成50一斤,25半斤了,这才是增大市场蛋糕!国企的存在可不是这样的!
我还是拿一些国企来举例!目前国内的国企石油员工总数不到90万,三大运营商全国员工总数不到100万,而我上面说的2021年整治教育行业的一个分支(教培行业(教培行业是以民企为主的),影响到的就业,是1000万!
按照每1%的GDP大概能占到500万的就业来说!如果现在把国有企业的占比降到GDP的1%,这个占比刚好就是现在美国的国企占GDP的占比,比日本的国企占GDP的占比还要略高一些(日本国企占GDP的占比已经不到1%了)整个国家可以新增大概3个亿左右的就业!目前的经济问题可以完全的得到解决,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应该都不会再出现大问题(35岁就业难这个门槛会彻底消失(这个门槛本来就是国企数量占比过高导致的整个社会就业不足,在美国和日本这种国企只占GDP的1%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这种问题!)))(至少在人均GDP3万美元以内不会再出现什么结构性的问题!)
在没有实行这种变化之前情况会继续恶化下去!
公权力无序扩张之后的后果会非常严重!
马上要到年底了,年底的时候正是很多公司结账的时候,我记得去年年底很多公司发不出员工工资的现象十分普遍,今年年底发不出工资的公司只会比去年更多,而且要多得多得多!!!
接下来中国的经济走势会怎么样?只要不改,情况会一直恶化下去,而要改,那需要动的地方就多了。。。。。。。。
编辑于 2024-12-01 20:35・IP 属地重庆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查看全文>>
赞美太阳 - 39 个点赞 👍
就目前的体制和国内外环境,往后5年大概在5-3%左右的增长率,但是往后几年是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社会问题的情况。再远不知道
查看全文>>
八正 - 12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叶荣添的天 - 16 个点赞 👍
首先,当下中国经济处于萧条期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消费下降、就业市场低迷、餐饮酒店业倒闭增加消费减少、投资活跃度降低、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体制内相当普遍降薪甚至部分地区和行业拖欠薪水,等等。负面现象确实很多,大部分国民都有体感。
其原因有三年疫情防控和一些行业整治遗留的投资减少和保守影响、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工业国经济萧条、美国持续加息造成对全球经济活动的抑制作用等等,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卸下背了十年的房地产包袱造成的强烈阵痛,后面会分析。
现在很多借着房地产下行看衰中国经济的人,之前恐怕也是看着房价飞涨看衰中国经济的人吧。当年普遍看法是高房价挤压制造业利润空间,会拖垮中国制造业,让产业升级成为空中楼阁;没想到到现在中国产业升级把西欧日本都甩在了身后,那么现在去掉房地产拖后腿的作用,我们的经济不会变得更好吗?
当下中国处于外部环境和去房地产依赖造成的经济萧条期,但是几年的萧条压根不构成否定中长期增长的充分条件。一遇到经济萧条就认为以后没指望了,就是1998年和2008年跳楼自残的很多人的思维模式,害人害己。
中国经济有没有问题,中国经济的指挥方式有没有改进空间,过去的一些政策导向是不是造成了包袱,当然都有。但是这些问题都并没有像很多自媒体/专家/外媒鼓吹的那样会导致中国经济一蹶不振,而是不过交些学费(固然高昂)、蹉跎几年,同时继续进步。
对中国经济做判断,首先要识别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人还是习惯于自称发展中国家,但是现在中国人压根不会去和墨西哥土耳其巴西阿根廷智利哈萨克斯坦这些发展中国家中的佼佼者比生活比发展,而是全都用发达国家来比对中国。
这只能用一个事实来解释,那就是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已经在发达国家门槛了。中国的人均汽车购买量和智能手机购买量已经接近葡萄牙,远超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其它家电,电冰箱洗衣机尤其是空调,购买率配置率已经平齐甚至远超发达国家,肉和水产果蔬的人均消费中国都显著超过日韩,人均住房面积中国超过日韩也超过英国。
整天鹦鹉学舌抨击中国消费不行的人,面对这些数据能怎么解释?难道这些大宗商品都是这些人声称财富都转移出国了的权贵阶层买的?!
中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速依然在5%左右(中国经济模式比较特殊,国家掌控力度较大,很多行业不景气的萧条期确实还有可能存在GDP增长,虽然具体情况有争议,这两年也确实有可能水分比较大,但是不影响增长趋势),而新冠疫情前还在6%以上,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应该前两年高于5%,也就是这两年刚刚进入5%左右区间,这是日本1975年或者韩国2005年的经济增速状况,这两个国家在这个发展阶段也基本被国际社会当成发达国家一员了。这两国都在之后有接近20年的经济增长期,而中国由于发展上限高于日韩(没有霸主能压制中国,反而会成为新的霸主),经济增长期有望更长。
和当年的日韩一样,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不把制造业做大做强就追求服务业大发展,结果就是我们的好邻居印度。全球三千万人口以上发达国家,包括加拿大(二战时代甚至据说是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没有一个崛起阶段不是狠拼制造业的。
很多人会说,日韩比中国小得多,当年日本拿下那么多高端产业才成为发达国家,全球高端产业都拿下中国也成不了发达国家。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不会有大发展了呢?未来二十年还能有多大进步呢?
以崛起的中国汽车产业为例,全球汽车销量超过9000万辆,中国生产汽车去年也不过3000万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不过一千多万辆。2023年全球汽车产业总产值约30万亿元,中国占11万亿元(其中汽车销售额5万亿,汽车保险、维修等等相关服务6万亿)。
五年后,中国品牌汽车产销量会超过5000万辆甚至6000万辆(大致现在日系和德系全球销量总和),全球占比会超过一半,中国汽车制造业会遍布全球,我在多个相关回答里和我的公众号《海隅苍生》上专题文章里都有数据论证。这会让外国头部车企的年营收减少起码3000亿美元(按现在美元算),中国车企营收增加有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或接近4万亿人民币,而其带动的相关行业GDP会更多,单一个汽车产业就能让中国GDP五年增长超过10万亿人民币。
同时崛起的,还会有航空航天、精密仪器和医疗器械、芯片业、人工智能等多个高科技产业,未来还有医药行业需要崛起,这些产业数年后每个都会是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加上带动的相关行业GDP,这些新兴产业带动产生的经济总量增量有望超过50万亿元。
哪怕中国已经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家电、手机等行业,依然还有可观的增长空间。比如手机业华为等中国品牌还需要抢占苹果三星的巨大市场份额,家电也需要通过提升质量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占率。
另外较快发展的部分亚非拉国家中产阶级也会构成新的消费市场。美国崛起在二战后带动了西欧和日本与东亚四小龙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人口是美国四倍的中国崛起会带动更为广阔的区域富裕起来,中国出口和对外投资绝不可能也不需要长期依赖于会加速衰落的欧美。
至于欧美日韩的贸易对抗,根本不用太担心。日韩好办,离得近,只会发生打不过就加入、重新回归东亚传统秩序的情况,中国新能源汽车比如比亚迪已经在日本销售了。
欧盟已经出现分化,中国和南欧东欧大多数国家关系都不错,这些国家在欧盟内本来就是被德国剥削,比如汽车品牌,西班牙达契亚和捷克斯柯达这些曾经辉煌的民族汽车品牌都成了德国汽车企业的子公司,那么与其被近处德国深度吸血,和远处中国搞搞合资,最起码平衡一下德国甚至美国势力,对他们不是有利吗?正如全球人口大部分在东方南方国家,欧洲人口大部分在东欧和南欧,富裕的西北欧只占七亿欧洲人口里的两三亿人,而这些国家都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德国都和中国有相当的经济依赖,德系汽车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现在也都在积极和中国新能源车企合作转型,针对欧盟中国可以打的牌很多,根本不用担心。
至于美国和加拿大,随它去吧,一方面美国想绕开中国结果还是免不了从拉美尤其墨西哥和东南亚进口中国货,另一方面美国自己玩自己的只会趋于落后,而且美国国内情况也很复杂,这两年连中国的核磁共振设备都在出口美国,中美贸易虽然过去五年有所下行,依然大头还在,今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只有1%,比进口下降的1.9%还少。对美国出口现在也就占中国GDP大约三个百分点(今年预计约5000亿美元),些许下降没多少影响。
针对那些对中国出口杞人忧天、渲染美西方“脱钩断链”对中国打压多致命的言论,大凡看看中国出口数据就不难发现,这两年中国出口规模一直基本维持了新冠疫情期间涨上去的惊人规模,连欧盟国家不少和中国的进出口都不降反升或微降而已。
这里谈一下大家都关注的房地产下行。2018年之前几年中国每年房地产销售额都是12-13万亿元,之后四年接连达到15、16、17、18万亿元,属于异常高值,2022年回到13万亿元,2023年跌到11万亿元,今年全年估计8到9亿元,这两年的低就是之前四年透支的结果,那四年多销售的房地产额差不多是正常一年多的量。
客观讲,2018到2022年中国接连遭遇贸易战和疫情,前两年制造业不景气,后两年服务业萧条没办法,透支房地产为尽可能支撑经济撑过难关起到了作用、可谓以空间换时间。但是那几年的房地产高销售额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
未来几年估计年均房地产销售额可能会稳定在8到9万亿元左右,这样和之前比较正常的12-13万亿元有约4万亿的差额,加上带动的上下游产业产值,对整体经济有约10万亿元的影响。和2022年前后的高位相比,房地产下行造成的影响就更大,这也是今年地方政府普遍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不少省份据说减少两成,一些地市减少超过三成)的主要原因。不过困境不会久,未来几年,包括汽车在内的中高端制造业的崛起,足以弥补这块损失。
综上,2030年中国GDP超过200万亿元没什么问题,而且这是实打实的增长,至于什么房地产下行啊,什么财政收入告急啊,都只不过是这两年暂时的困境,压根不影响更长期的增长。新生人口下降问题在2040年代以前,会对消费和教育等部分行业有明显负面影响,但是还不会严重影响经济增长,而中美实力反转、美国各项霸权崩塌大概率会发生在2030年代,因此到2040年中国会暂时一家独大,有一定时间来进一步巩固自身应对人口压力,直到印度进一步崛起能和中国抗衡。
至于现在中国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劳动法不够落实、工作时长过长、劳动待遇保障不够,以及低生育率问题等等,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我都有专门回答论述,大家可以搜搜看。事实和其中曲直恐怕比一般人以为的复杂不少。
另外评论区有人提到农村养老金微薄的问题,以此质疑贫富差距小。我在别的回答里解释过:
“农民养老金微薄被社会关注,恰恰说明中国农村户口的人生活得还可以。为什么发达国家当年崛起的阶段这不是个问题?因为当年这些国家农村人口人均寿命很低,大多数人根本活不到七十岁,要知道日本成为发达国家的1970年代发达国家人均寿命也就70岁出头。因此当年这些国家可以比较早给农村老人提供供养,人口比例小嘛。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其它国家从未遇到的,就是在发展中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如此庞大的农村老人群体,绝大多数人七十多岁还身体可以,能活过八十岁的比例也挺高这种农村老人现在有一亿多,过几年会翻番。
这其实恰恰体现了这些中国底层人生活可以营养不差。同样是农业人口大国,印度农村哪儿有这么多老人,印度新冠疫情防疫那么差,死人比例比印尼巴西都小,因为本来就没那么多老人啊。
如果现在把城乡待遇拉平,农村老人也提供一个月几千块钱的退休金,全国一年这部分财政支出就是数万亿甚至十万亿,而全国每年财政支出才不过20多万亿,医疗教育这些支出大头一年总共才不过五六万亿,真提供体面的农村老人养老金,会把财政压垮,让和国家发展、国民福祉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大倒退。发达国家当年因为老年人死得早,没有这个包袱,城镇化率低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普遍更不怎么管农村老年人。
其二,我们在国内城市里能大量看到农村出身的年轻老人做保安、护工、保姆等工作,收入其实可以,小部分还挺高。如果这些人像城里人一样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大概率不会做这些工作,年轻人也不愿意做这些工作,那这些工作谁来做?
发达国家里的普遍情况,这些工作都是外国人来做,或者像美国欧盟那样用移民,或者像日韩台湾新加坡香港用外劳。中国如果给农村老人提供体面的养老保障,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必须放开外国底层劳动力流入,这对国内秩序的冲击必然是巨大的,国民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大多数人是否能够接受?”
其实就说一点,中国抗疫三年,也承担了巨大经济代价,主要保的主要是谁,不就是农村老人占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吗?放开之前城市老人都没怎么关照,反而是农村相当普遍给老人打了疫苗。其它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几个在疫情严重的时候抗疫政策向底层穷人倾斜的?以及中国农村老人可以到中国几乎任何医院就医,乡级医院现在也普遍搞得还不错,没几户人家的农村都要铺路覆盖网络配备家庭医生,这不是财富分配是啥?
来晚了,现在的最高赞是危言耸听,有劳认同的读者点赞顶一下,以正视听,避免太多人被错误回答误导,感谢!
欢迎大家关注和阅读我的其它回答,也格外欢迎大家阅读和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海隅苍生》,系统思考分析发在那上面,严肃写作的传播殊为不易。该号过去三年里发文分析过中国收入分配、地域发展均衡、各省城市发展潜力、省际人才流失、青年失业率原因、计生时代真实出生人数、新冠疫情的经济和生命代价、全球高校和各国基础研究排名、中国基础科研投入等重大问题,上周分析了川普上台后新一轮关税战的各种可能性,近期会发文从地质形成到历史发展讨论中国和包括美国和印度在内的各主要国家发展前景。
编辑于 2024-12-01 23:2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白颐路观潮 - 5 个点赞 👍
经济是波浪形增长的。
因为经济恶化的程度在未来还远比不上人口结构恶化的程度。未来每年的死亡人口最少减少大几百万,最多减少小几千万,这人均GDP和收入不就上来了嘛?
房地产的着陆方式,必然是要牺牲掉大量的落后城市,打造全国那小十几个城市群,这背后既是大量基建工程和无数人的资产再洗牌。
债务的着陆方式,一是保持长期低息。二是人为不断的制造泡沫再爆掉,把套单的回本周期尽量拉长,如此就能重新补充货币不影响通胀来还债,降低债务规模。
路是曲折的,方向是对的。
发布于 2024-12-01 23:09・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有为无为映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