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搞化工的,搞化工的人都对防爆区域有所了解。
GB 50058-2014《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第3.2.2第3条规定(前面评论区网友指出引用过期国标,现已更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一个工厂里,如果有一个区域有持续的明火,那么它的周围都是非防爆区。
这和一般人的认知可能有些不符:有明火是爆炸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何有持续明火反倒是安全的?
因为爆炸不怕你有明火,怕的是有燃烧物却没有明火。
有明火的地方,有一点易爆气体泄露,就会被明火烧掉,积累不起易爆气氛。
那些没有明火的,反倒是危险的。因为但凡是化工厂,易爆气体总是难以避免的,没有明火,这些易爆气体泄露后就会积累,越积越多,人们以为岁月静好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累积到了爆炸浓度。更可怕的是,人们表面上看不出来。这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火花(比如说管道震动一下碰出点火花),就“嘭”的一声整个工厂飞上天。
有爆炸源不危险,当它没达到爆炸浓度时,让它把能量释放掉,就是安全的。如果任由能量积累,达到爆炸极限的时候,一点诱因就会使得积累的能量瞬间释放,那就是灾难性的。
评论区有人提出了很好的问题,那么在化工厂里处处设置明火,岂不更加安全?其实化工厂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不是处处点火,毕竟我们还要考虑能源浪费、并且除了防爆,我们还要防火呢。化工厂的做法是设置一个火炬,俗称“长明灯”。我们尽量地把那些不可预见的危险物引导到火炬处,让它们在那里集中烧掉。火炬可以设置在安全的高处。
于是,有经验的工程师远远看见火炬,根据火苗的大小和颜色,大概就知道此时工厂的操作状态是不是足够健康。如果不够健康怎么办?我们的做法当然不是把火炬管道阻塞起来,让火苗看起来很健康,而是去分析不健康的原因,然后减少那些不可控排放。
火炬要是灭了,那是巨大的生产事故,全厂都要停车的。
如果因为怕火苗暴露了工厂操作的不健康,就把火炬管道阻塞起来,那就是把自己置于炸弹堆上的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