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民,我来写写为什么“苗都烧死了”,以及烧死的后果及损失。
会写的比较繁琐,没耐心可以直接看中间部分。
·育种阶段
视频中种的是土豆,每年年前种植户需要根据来年种植面积采购种薯,种薯和市场上买到的土豆差别不大,只是身上的麻眼多了点,卖相不佳,价格大概是市场上食用土豆的两倍,因为气候原因,种薯一般产自内蒙古,有麻眼的马铃薯大概是这个样子:

买来的种薯一般需要在库房存放几个月,期间不能见光,否则会发青发芽,没几天就因为淀粉内耗“瘪了”,瘪了的种薯基本都会烂掉,每年过年期间因为各种原因损耗掉的种薯不在少数,所以年后种薯会适当提价。一般华北地区马铃薯的种植时间是元宵节前后,种植户会提前几天把种薯拉到空旷的地方“晾一晾”,让种薯能够大量发芽。种薯上的每一个麻眼都能长出一个“芽”,催芽后的种薯是这个样子:

马铃薯发芽后,需要根据出芽数量把大块的种薯切成一个个的芽块,确保一个芽块对应一个土豆芽,好的品种一个种薯能切五六个芽块,差的品种只能对半分,育种成本高了两三倍。芽块长这个样子:


·土地整备
土豆种植前,需要提前对土地进行整备,除了深耕松土等基本流程外,种植马铃薯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操作叫做“起垄”,起垄前需要先开沟,用手扶或者直接人工在平整的地面上每隔七八十公分挖一个三十公分宽,二十多公分深的土沟,这是用手扶拖拉机开沟的过程:

开沟后的地块需要提前漫灌一次,再在土沟里撒上掺过农药的麦麸,才算完成土地的初步整备,用上机械的话,一天的时间一个人大概可以整备三五亩,效率比以前高多了。麦麸和农药用量不大,主要是用来灭杀偷吃芽块的蟋蟀、地老虎,这几年很多地区在芽块下地前先抹上药粉,效果也不错。
·种植
准备工作做完后就开始正式种植了,马铃薯播种很简单,只需要把芽块整整齐齐的码进土沟里就行,大概是这个样子:


芽块种好后就是前面提到的“起垄”,用耘把土沟两侧的“土丘”推进土沟里,所谓的“垄”就是土沟填土后凸起来的样子,起垄后需要盖上地膜,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抠苗
视频中的农民冒着疫情风险“破坏抗疫大环境”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地膜确保了马铃薯芽块发育成苗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但也限制了马铃薯苗进一步破土而出的高度,在发育较慢的马铃薯苗还在地下磨蹭的时候,发育较快的马铃薯苗已经把地膜顶起了一个大包,大包下的马铃薯苗叶子紧紧贴着地膜,正午晴朗天气时,地膜下的温度在35℃以上,只需要半天马铃薯苗就会被晒得焦黄,俗称“烧苗”,烧苗后的马铃薯基本停止了生长,由于地膜里面的湿度极高,基本在饱和水线,时间长了马铃薯苗与地膜接触的部分会率先烂叶,烂叶位置发生霉变,地膜下白茫茫一大片,进而整个植株腐烂,烂叶后的马铃薯苗基本可以宣布死亡了,因为发霉、烂根只是时间问题。
正常流程下,这个阶段种植户会每隔几个小时拿着带有倒钩的竹竿在地里巡视,发现有马铃薯苗顶包了就用倒钩划开地膜,让幼苗能够在地膜外漏出头,因为马铃薯的出苗有快有慢,所以抠苗过程大概需要持续一周。



·后续管理
现在是4月份,土豆主要面临的是“烧苗”问题,农民遵守防疫政策任由土豆“烧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仅颗粒无收,前期的人力、资金投入也会打水漂。现在土地减产会有保险和财政补贴,但是,呵呵,一亩地的种薯成本近千元,保险全额赔80,至于补贴,再呵呵。
正常的施肥、灌溉就不说了,和其他作物大同小异,提一点,相较于玉米小麦等主粮,土豆的水肥成本很高,尤其是氮肥,后面的管理内容就用图片简单概括下:





这些年机械化的普及确实很有力的实现了惠农,同样的人工可以做以前三五倍的事情,相较于“何不食肉糜”者,推动技术进步的人获得大量回报真的是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