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乌克兰发展是有解的,苏联刚解体时乌克兰手牌尚可。特别是由我们这样今天的马后炮回溯去治理,会具备一些“时穿先发优势”。如果大家像我一样,能够努力去做一个理智和具备政治知识的人,其实让乌克兰做到自保不难,成为中等强国、地区大国都是有可能的。
目录
零、引言
一、90年代初乌克兰的内外局势
二、掌握政权者手中的资源
三、发展道路的不可选项
四、我接手时的定位
五、决策一:意识形态与统一战线
六、决策二:国防战略与外交政策
七、决策三:经济政策与科技路线
八、决策四:民生保障与人口政策
九、决策五:组织形态与监督执纪
零、引言
首先,先咬文嚼字一下,确认个前提。
什么叫把乌克兰“交给”我?我对这个国家的掌控程度是多少?
是当上名义的国家元首(1),还是掌握一定势力登顶国家元首(2),还是全面获得政权内各派效忠(3),还是像钢4一样对政权和社会各方有全面监控和指令能力(4)?
可以说,我能不能走出强国之路和这个前提状态有绝对联系。情况1就是妥妥无解,俄乌冲突前上台的泽连斯基已经很接近这种情况了。第4种则是开挂,毫无疑问可以,这么强的组织力,不说统一全球,平独镇露不难。
排除这两种极端情况,我主要讨论现实中最常见的2、3情况。它们也是互相可以转化的,毫无疑问我必然尽力追求从2转化成3,从3的基础上尽可能动员国民,去接近4。
在组织体系问题能有保证的基础上,选择什么类型的治国政策发展道路才可以讨论。否则一切高大上的想法执行不了或者走样,必将完蛋。当然,提出的政策和发展道路选择,也必然需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乌克兰政客和国民,最终上下一心去发展国家。
一、90年代初乌克兰的内外局势
基础情况分析是政治决策的前提。教员告诉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把苏联解体时的乌克兰交给我,需要分析的因素,却并不止有1991年的那些事。删繁就简,抓主要矛盾,也必须要明白乌克兰内部的政治光谱和外部必须面对的政治压力。
(一)90年代初乌克兰内部政治光谱
苏联解体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已经日趋激化。15个国家的详情数据这里不展开(毕竟不是论文),只说个大的趋势:越是西侧靠近欧洲的地区,越倾向于放弃和反对共产主义,反对苏中央,越是东侧和过去落后的地区,则都保有一定香火感情。东欧各国遭到苏联干涉过的,有许多民众对苏咬牙切齿。西乌克兰地区因为征粮饥荒事件反骨遍地。而在苏联建立前相对发展程度较低的哈萨克斯坦等加盟共和国,和乌克兰东部地区,都承接了苏联的工业产能而得到了进步发展。中亚通过各种改革改变了国内过去半奴隶半封建半游牧半农耕的社会经济状态,他们都是对苏中央感恩的。其中,东南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黑海中的克里米亚半岛等,居民中俄罗斯族本来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今天乌克兰东西对立的源头。


2010年,西乌克兰政治选择已大部分投向欧美政治代言人,东乌克兰各州则大部分偏向亲俄的亚努科维奇。虽然这是经过橙色革命一代人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局势,但也在1990年代就早有基础。更早年的资料只是比较少而已,总之政治光谱的东西分布形势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1990年代,乌克兰国内的苏联战士都还在,还未经过橙色革命(发生于2004至2005年),国家团结的基础还在,总体政治光谱要比上图更偏蓝一个档次。
具体分析这个光谱的形成背景,则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乌克兰各部分领土的来历。

其中,比较新纳入的领土是草绿色的西部4州,利沃夫、外喀尔巴阡、伊万诺、切尔诺夫策。实际上它们从人种语言文化各方面更接近波兰、德国、罗马尼亚,这块地区就是欧洲杂烩汤。1939年苏德东西两侧攻击,瓜分波兰。波兰东部大片地区落入苏联手中。由于苏联是二战战胜国,这些地区二战结束后并没有还给波兰。罗马尼亚作为德国的仆从,也付出了切尔诺夫策这个代价(经评论区提醒,切尔诺夫策来自罗马尼亚)。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分别继承了其中一部分。对于波兰人而言,身为战胜国却被割地,其痛苦程度不亚于我国在一战时身为战胜国却丧失山东,甚至更有甚之,因为这些地区是被明确的国际条约承认划走。利沃夫就是波兰的青岛。因此,在二战中期,利沃夫4州人民有不少认为德国是来解救自己的,他们当中加入纳粹德军下属伪军组织的人数不少,只不过后来他们发现德军也并不是好人。而切尔诺夫策人,则和阿尔萨斯洛林的人心情类似吧?

因此,在很多波兰人眼里,二战也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非正义战争,世界领土变动划分时代,还没有完成。他们的情绪,美国和英法看在眼里,拿捏在手里,背后给予了持续的资金、组织支持。也正因此,利沃夫等4州是最亲欧反俄的地区,从1945年起就没有停过。在西方宣传媒体几十年的悲情身份加持下,特别是1990年,苏联被迫承认卡廷惨案后,利沃夫等地区的反苏反俄情绪是高涨的。
我们再看一眼图3,最新纳入领土的是克里米亚。这是不折不扣的俄罗斯的地,俄黑海舰队的驻地,俄当年通过与英法克里米亚战争血战拿下的,对俄战略意义等同于大半个乌克兰。承接这块地跟承认自己是俄罗斯属国或者盟国,几乎是等价的,跟俄罗斯敌对则必将失去此地。毕竟它当年只不过因为管理方便划到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名下。以乌克兰的实力,在三代人100年以内要取代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地位是不可能的,最多达成与俄共管。

而粉色部分,大部分就是如今陷入战争的乌东地区,这也是在苏联体系下从俄罗斯划给乌克兰的8个州,经过50年的行政区划变迁调整,如今主要是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尼古拉耶夫、赫尔松、敖德萨6州。
最后是绿色部分,放眼古代,它是大色雷斯地区的东北部,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政权投靠俄罗斯,反抗波兰-立陶宛。在近几百年内,沙俄带着乌克兰逐步征服这块地区,并不断向这些地区移民,因为时代比较久远了,这些地区的人民已经初步完成同化,承认自己是乌克兰人,但对于波兰立陶宛和沙俄,可能持多种的态度,总体中立,谁强跟谁。由于苏联解体,经济稀烂,它们总体上更偏西方一点,幻想投西方会带来好一点的日子。
我们由此得到一个重要结论:
乌克兰独立时的领土范围是多方拼凑的,远远超过了它“自古以来”的历史宣称涵盖范围。
这结论包含四大方面判断:
1、这些领土是传承自沙俄和苏联的,与俄罗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这些土地上多民族人民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以及精神诉求不同。
3、这些领土及人民与东西方大国分别都有强烈血缘、经济、文化联系。
4、在苏联解体时刻,其西部地区总体上是偏向于投靠欧美发达国家的。
这些判断将对我接手时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容后再说。
(二)外部必须面对的政治压力
在上述判断中,有一部分已经联系到了外部政治。也就是西部的利沃夫地区与波兰的纠葛,和东部南部各州俄罗斯力量根深蒂固。此外,还有美国的明确的意识形态和经济金融进攻,和俄罗斯的军事国防安全牵扯。主要在四个方面;
1、美国的意识形态侵蚀
美欧依靠提前消费和强大的生产力,形成了消费主义社会,营造了纸醉金迷、生活优渥的社会状态,对前苏联范围内的人民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人民群众对更好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是本能和强大的,强行压抑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美国依托这种软实力进行的所谓“民主自由”的文化宣传侵蚀,对前苏联地区所有国家都威胁巨大。这一套宣传引导的最终目标,还是造成消费大于生产的泡沫繁荣。美国依靠军事和金融吸血,他的国民可以玩这一套,你小国国民跟着他玩这一套,最终就是国家破产、国民破产。这是个阳谋,一个时代内是看不到破解可能的,只能等其自败。
这方面的路径乌克兰选择不多。
2、俄罗斯的国防安全底线
苏联分裂后,俄罗斯全面继承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也企图继续当独联体国家的老大。俄罗斯为了经济自救,正在迅速抽回分布在各解体后独立的国家中的前苏联资源,比如俄罗斯籍专家、苏联工业设备、技术资料等。
同时,乌克兰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俄罗斯为了国防安全,必须确保乌克兰与自己的准军事同盟,对乌克兰提出很多“炮灰”要求。包括不得加入北约、弃核等。这属于不给资源、只讲情怀。看在苏联时期是一家人的份上,乌克兰你帮老哥顶着西方压力一下下。在现实中,乌克兰一顶顶了30年,被渗透换脑彻底精分了。
3、有分离倾向势力的背后老板
利沃夫-波兰-美国,克里米亚-俄罗斯。
其实,在1990年代,乌克兰东南部各州并没有独立倾向,这里的居民中有俄罗斯血缘的只占一半,俄乌混血儿非常多,大家都是亲朋好友。而且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发达,生活水平在全乌克兰全是比较好的。日子还可以,何必造反?
4、各国不同的经济收割预期。
欧美:捡尸狂欢盛宴即将开始!各大资本颐指气使、谈判中傲慢无礼,以战胜者姿态提出了种种离谱要求。比如援助3.3亿美元,拆除核设施,几百万美元,拆除航母。几十万美元,购买工业资产。
俄罗斯:收回部分资源回口血。
其他独联体国家:思维混乱中。
东欧国家:仇俄,历史新仇旧恨一起算,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
中国:便宜甩卖不买白不买。
日本:刚被广场协议击沉,不太有力气。
韩国:正在接收美国给的产业转移,大发展。
亚非拉其他国家:暂时没资格上桌子。
二、掌握政权者手中的资源
苏联解体时,乌克兰总统是列昂尼德·马卡罗维奇·克拉夫丘克。这是一个比较实权的总统,由解体前的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转化而来,1991年9月他刚加入苏联国务委员会成员。也就是说,他也是参与苏联解体的各路大佬之一。红旗落地之后,他很快于1991年12月1日当选乌克兰首任总统,12月5日至8日跑去白俄罗斯,和俄、白一起签约,让乌克兰成为独联体最初3个发起国之一。12月12日就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权力交接过程总体平稳。
他在国家独立后做了系列基本的过渡操作,包括与世界主要大国建交(包括中国),筹备发行乌克兰自身货币格里夫纳等,1994年因经济形势恶化下台,没有来得及完成国家制度体系的建设,因为1993年,随着欧美对原苏联国家资产的疯狂收割,乌克兰也经济迅速崩溃,导致这位兄台在第一次换届大选中下台。好在下台时,他以保持国家稳定、避免动荡为名,自己主动提出缩短任期,举行大选,算是和平交权。乌克兰实际确立议会共和制度是1996年,格里夫纳正式发行也是1996年。
克拉夫丘克2022年5月刚刚挂点,泽连斯基夫妇给他办了葬礼。这也就是说,在乌克兰国内和对于美国,他得到了基本认可,算是平稳盖棺论定的政治家。
他在国家建立过程中,也与俄罗斯有一些拉扯,主要是把前苏联军队中忠于俄罗斯的部队礼送出境,反对俄罗斯干涉乌克兰内政,企图建立和平中立的乌克兰,并向欧洲靠拢。

他在任时在美俄双重压力下,主导了乌克兰无核化,留下的名言有:“我们有核武器,却没有控制、测试和再生产体系,这样就像拿着手榴弹的猴子。”
作为国家领导人,他很明白大量苏联遗留的核武器留在乌克兰,有巨大危害。可惜的是,他被吓破了胆,只看到危害而没有意识到核武器对一个国家的长远战略意义。他忘记了,手榴弹虽然是手榴弹,但乌克兰可以不是猴子。
本答对应的题目是“把苏联解体时的乌克兰交给你”,在引言中我已经提到,不考虑1、4的政治傀儡、开挂游戏玩家,只考虑最常见的2、3手握政权情况,那么差不多就对应这位老兄的身份了。我要么直接魂穿到他身上,要么做他的实权副手接他的权。
我认为,克拉夫丘克的政治生涯走了一个从状态3走向状态2的逐渐丢权的过程,先是丢了核弹这个军事战略主动权,然后没有预见和抵御欧美收割这波软性入侵,最后在政治上主动投降退让,没有勇气担当,从而失去了操作空间。当然,他求得了个人善终,自知能力不足以带国家崛起,而明哲保身,算是在时代大潮中急流勇退。
今天的我们如果穿越过去,在这些方面则有很大的“时穿先发优势”。我至少知道3点:
1、美英的国策是“打不赢的人才是朋友”,投降在未来一定会带来恶果,俄罗斯特别是叶利钦等人想要融入西方的幻想必将破灭。
2、美欧的金融收割攻势已经在路上,即将启动。
3、刚改开的中国已经得到了美国初步认可,暂时开始承接世界制造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而且中国暂时没有引起美国重视,中国领导层平定了一次政变,又对美欧进行了一定妥协,但其独立自主的核心没有变。特别是,中国渴求先进的工业和军事科技。
因此要让乌克兰走强国之路,必须比克拉夫丘克更加奋发有为一些。
考虑到既然时穿都能发生,题目也是说“苏联解体时的乌克兰”而不是“苏联解体后5年的乌克兰”,那么接下来我还是以我直接取代克拉夫丘克为前提来讨论乌克兰的强国之路。
苏联解体本身是一个阶段,标志性事件是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和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为15个国家。
这3个月多内,苏共上层如何分裂,应该是有过激烈讨论的,俄罗斯凭借最大体量还是获得了继承权。从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成立独联体,格鲁吉亚随后加入这些现象来看,当时各加盟国虽然懵,但抱团取暖的想法还是普遍的,在开大会前如何瓜分权力和财富大家也已经基本定好了。
那么,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最后一次会议,12月26日,我在会场里变成了克拉夫丘克,我完全保留他的记忆,知道苏联解体前大家商量好的这些猫腻。(不然,也不能说乌克兰是真的“交给”了我,两眼一抹黑不可能当领导人)
我随即回到乌克兰,坐定下来就可以盘算一下手中的资源了。
(一)自然和经济基本资源
乌克兰这个国土虽然是拼凑起来的,但也因此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经济资源。
1、第一产业
有乌克兰大平原,欧洲最大的黑土地,乌克兰在其中占了主要部分,东面和北面延伸出去的部分都是俄罗斯的。总之农业是沃野千里,粮食自给无问题,粮食出口肯定是支柱产业。
全国气候总体上也不错,只是冬春之间有些尴尬,泥地泛浆会对交通有不良影响。黑海沿岸有很多风景美丽且物产丰富的地区。
乌克兰森林蓄积量也非常可观,木材只要维持可持续开采的量,也已不是小数目。
南部,黑海的渔业产业原本还行,但是198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货船压舱水带来了奇葩的一种淡海栉水母,这货繁殖飞快有毒没天敌,弄的海里到处都是,吃鱼苗毒死大鱼,导致黑海渔业受到大规模打击。治理好是90年代后的事。但是,嘿嘿,时穿的我知道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个回头再说。
2、第二产业

图片来自
我不是公众号,没盈利,这图好,借用一下,你们不高兴我换一张。乌克兰发展轻重工业所需要的重点资源,也是非常充足的,石油天然气、铁甚至钛矿都有,建筑业需要的岩、土也还行。地图上没标的还有铀矿,知乎er已经讨论非常多了。
有个回答讲得很透了。在这些矿冶资源基础上,乌克兰承接着前苏联相当一部分工业产能,在东南部地区拥有强大的工业能力。这块地区可能比不上欧洲中心地区,但比比中国东北工业基地,是不虚的。它们在东欧范围内,产品品质和技术先进程度不能说很高,但规模上是碾压的。

3、第三产业
不要提啥乌克兰子宫啊我警告大家。
1990年代的乌克兰还远远没堕落到这个程度。乌克兰有强大的教育体系,在经历多年衰退的今天,乌克兰仍有70%以上人口受过中高等教育,综合教育水平排位世界前列。全国有1000+的大学,也就是4万人口一个大学的配置。其中很有不少名校,基辅大学是国家第一,相当于中国的清北合并那么强,普希金的母校。哈尔科夫大学传统深厚,是俄乌合并之后1800年代建立的第一个现代体制的大学。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家就跪吧。乌克兰的油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水平,是世界级的。

强大的教育体系,折射的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就业创业能力。但1990年代,乌克兰服务业不算发达,只能说中规中矩,199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29.43%,属于二三流,和东欧中亚一票国家包括塔吉克斯坦之流半斤八两、难兄难弟。
但服务业实际上是实上生虚、自我认可的产业。随着苏联解体,独联体国家全体国民的劳动价值处于普遍被低估的状态,特别是西方世界排斥的问题。只要打开思路,去除传统计划经济的限制,也不要掉入唯美元依赖的思维陷阱,那么乌克兰具备构建百花齐放的社会服务行业的基础。只要金融和制造业不崩,服务业就有很多可操作的余地。
(二)政治资源
1、党的组织
共产党乌克兰分部还在。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即将改组为乌克兰拉达,反正是议会一院制。但在美欧胜利的背景下,反苏成为政治正确,与反俄捆绑,乌要维持共主义路线非常难。国民当前非常上头,认为马上要进入芬兰式的好日子,立即民选的话,我自己和党组织很可能要下台。
2、政府体系
乌克兰国家体制正在重构,独立后当前各级行政官员暂时守着职责,没有明显崩溃迹象。但从长远发展的思考方面,大家都失去了方向,可以说人心惶惶,现在是靠着组织惯性在运转。接下来大部分官员都要面临去留选择,特别是其中俄籍人员,很多还是非常有才能的骨干,他们面临是自己回俄罗斯还是把家人接来乌克兰的选择。
3、思想政治状态
党内,许多人丧失信仰,有的人准备捞钱,有的干部正处于迷茫。谁都有可能是美国的人。很多位高权重的人正在等待分食利益,在未来即将和俄罗斯一样,趁国家经济体系改革大捞特捞,迅速成长为寡头,尾大不掉,这非常危险。但值得欣慰的是,乌克兰寡头集团的实际形成时期是1994年以后,所谓经济体系改革的时代,特别是向全民发放“国有企业股份兑换券”的政策举措造成的,我由于“时穿先发优势”已经有所把握,将有所应对。
4、社会政治情况
这个方面是承压领域。由于苏联的倒下,乌克兰全社会总体上存在普遍的否定共主义的思潮,各种反思清算党在欧美支持下,在舆论场横行霸道。前些年国内舆论场公知横行的场面大家记忆犹新吧,相比乌克兰1990年代的社会舆论那是小巫见大巫。乌克兰大饥荒、卡廷惨案、击落韩国客机事件,持续炒作发酵,谁说共主义或苏联好,谁就是没人性的乌奸。但是对于共主义的理论本质讨论始终没有充分展开,以至于把共主义与苏联政权直接等同。
(三)军事资源
乌克兰国防军目前宣誓效忠,没有叛变的痕迹。军队暂时全面延续着苏联的体系,从数量和质量、装备和后勤方面来看,全方位吊打欧洲其他国家。军事资源既是乌克兰发展的重要依靠,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因军事威胁而遭受的国际压力,也是乌克兰的沉重包袱。
各种有关乌克兰过去军力介绍的文章和视频汗牛充栋,我随便挑了个来自b站up主“铁血战史1927”的视频,应该基本可以说明问题。
【30年变化太大了,乌克兰1992年巅峰军力VS乌克兰2022年战前军力-哔哩哔哩】
文字描述的话,就是:
乌克兰当时有约6000辆坦克、7000多辆装甲车,大部分型号比较老,但也有一些先进的。
有1500架作战飞机,19架图160战略轰炸机,30架图-22M、27架图-95。
有350多艘大小型军舰。在乌克兰造船厂中,还有3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瓦良格号以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
乌克兰拥有强大的军工业底蕴,拥有著名的军工企业。分别是三局:南方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莫洛佐夫设计局。一厂:黑海造船厂。一司:马达西奇公司。
南方设计局:拥有设计名作R-36系列洲际弹道导弹,其中R-36M后来加入并符合北约体系后逐渐改成了RR-18“撒旦”,号称世界上体积威力最大的现役战略导弹。


安东诺夫设计局:安124、安225、安12等前苏联时期大型运输机的设计单位。安225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最后一架在2022年俄乌冲突后被破坏,引起无数军迷和航空迷的怀念和哀叹。


莫洛佐夫设计局:位于哈尔科夫,是前苏联大部分类型坦克的核心的设计制造单位,解体时,和俄罗斯的基洛夫工厂以及下塔吉尔乌拉尔厂以及其他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军工厂各占据了T-80系列坦克设计制造的部分环节。莫洛佐夫设计局和基洛夫工厂是唯二的具备最终总装能力的单位,后来分别把这个坦克系列进行了发展,俄罗斯的为T-80U,乌克兰的为T-84。这些坦克在国际军品市场上进行了竞争,卖得还算不错,成为了巴基斯坦快乐车队的构成,也为乌克兰赚得了一些外汇。

黑海造船厂:也即尼古拉耶夫船厂,是苏联第五大造船厂,但是唯一的航母总装厂,生产了苏联的所有航母,也生产过很多其他大型水上舰艇。

尤里·伊凡诺维奇·马卡洛夫厂长留下的时代名言:“要让瓦良格号完工,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工业军事委员会,以及9个国防工业部门,还有600多个相关专业和8000多家配套厂家,总之要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然而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就发生于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海军司令格鲁莫夫和乌克兰总理库奇马一同到黑海造船厂视察,谈判航母交付问题时。

这也说明,黑海造船厂需要的大量零件,需要依靠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提供,在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要继续生产军用船只非常困难。
马达西奇公司:位于扎波罗热,是前苏联时期负责建造直升机、大型运输机的发动机的大厂,是前苏联的空中力量的“心脏”。在苏联解体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马达西奇公司进口。它也是前一阵子的热点,因为在与中国合作多年后,中资想要收购它的时刻,协议都签了定金也付了,乌克兰又制裁中国、撕毁协议,把它国有化了!
后来乌克兰衰败,造成了这些伟大的单位产品口碑砸锅,总之在我的手里,我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可以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境内所遗留的各类型军工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也仅有美国可以比拟,哪怕是作为前苏联最大的遗产继承国,俄罗斯手中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也没有乌克兰多。
但是时穿的我知道:这个体系延续不了多久,来自俄罗斯的军事资源很快将要撤离,军队内部也将面临俄罗斯籍和乌克兰籍官兵、技术人员的分裂。欧美资本对乌克兰专业技术人员的挖角,也会无所不用其极,迅速展开。必须想办法推动主动平稳地下调军事实力,减少军事资源投入,同时尽可能维持平稳,保护人才,不能等体系被动自行崩解。
(四)社会文化资源
(待展开)
(五)外部资源
(待展开)
(大工程未完待续,三连=催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