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庭/小康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是重度互害关系,只要不影响打工挣钱赡养,穷人家庭压根不会主动带孩子就诊。
甚至许多传统教育手段,比如巴甫洛夫式的体罚、自尊剥夺式教育、青少年性剥夺性压抑、用“扫兴”的手段阻止孩子体验美好事物等,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自卑、懦弱、缺乏情趣、轻度抑郁的“理想供养者”,给父母提供稳定的赡养。
小康家庭的孩子哪怕就诊,也常常因为“吃药影响学习”等原因私自停药。
小康家庭,父母之一还是教师的,那这种“地狱家庭”知道孩子得了抑郁,只会得到膨胀的掌控欲下更加疯狂的教育实验。
并且在小城市公开抑郁病史,甚至哪怕在本地就诊,一旦被父母的本地同事朋友传开=失去关系网内一半以上就业机会+同社交圈的几乎全部择偶机会。因此普通人家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也都是严防死守。
富人家庭的孩子可以承认自己有抑郁症、也能得到医学干预,战胜了抑郁可以得到鲜花掌声,而不是七大姑八大姨虽然自己一身心理疾病,但依然警惕的眼神和躲避。
普通人家虽然初高中基本人均心理问题,但也往往是上了大学脱离自己的原生烂泥地,才敢承认或是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编辑于 2024-02-01 13:51・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