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是一种动物,能感受到的物质刺激是有上限的,超过某个限度(因人而异)的物质刺激边际效益是非常低的。
之前我看知乎有个女生聊情感经历,说她之前处过却最终没有接受某个有钱人,大意说的是她到有钱人家里参观,有钱人炫耀自己在北京有房子,每个房间都摆一个iPad玩。她就想:我靠自己买不起iPad吗?我找个喜欢的人一起努力难道买不起房吗?即使买不起北京的房,难道买不起老家的房吗?于是她回了老家考了事业编,过上了舒舒服服的生活。
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个时代跟几十年前不同,人对钱的需求更多是心理需求而非生理需求。上一代人会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会经常感受到饥饿、寒冷、日晒、恶臭、体力劳累、蚊虫叮咬和食物的难以下咽,会生理性地厌恶当前环境,一有机会就想努力摆脱。这个时代,尤其对能上大学的人来说,赚钱更多是一种心理上对自我实现的渴求,很难有那种原发性的对钱的渴望。
也不用举太远的例子,谁家买第一辆私家车的时候一定是欢天喜地,再往后,如果把丰田车升级到BBA呢?也会高兴,但兴奋程度往往会远不如前一次,因为尽管BBA和丰田之间的价差可能远比丰田自己的价格要多,但“体验改善”确实相当有限的。
类似的,你要说北京十万一平米的房子和地级市八千一平米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那可能是北京的房子更老、更破、环境更差、周边的餐饮和商场档次更低级。真正的优越之处是心理上觉得这是北京,时不时有些重大活动、新闻报道之类让你觉得自己在舞台中央,但一旦你抛弃了这种心结,那“北京房子”的泡沫就立刻破了。
所以很多富二代快乐度是很低的,因为到这个层次,物质刺激的边际效用基本完全没有了,而马斯洛夫需求层次里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他们却几乎完全满足不了,所以在我的有限观察样本里,富二代日常的“快乐度”并不比社畜高太多。即使像周劼这种,每天在朋友圈里炫耀什么Lacoste男装、iPhone手机和欧米茄手表,他真的开心?我看更多是藉此获得“一瞬间”的刺激感和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