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经常打即时战略游戏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就是如果你一波歼灭了敌军当前存在的主力,在对手的新军没有组建起来之前,你只需要一波推过去,就可以几乎毫无抵抗地在敌军基地里大杀特杀。
兵力空当,这一个波次的机会抓到了,你就可以在敌军还有巨大的潜力时取得彻底的胜利。
我们常说解放战争(这个平台搜解放战争没有相关问题,只能搜内战)原定计划是打七八年五六年四五年,这个时间表很可能计算的是蒋介石方面的战争潜力最多要到什么程度才会耗尽。真要那样打,估计就是整个民族的灾难了。
但是现实世界是神奇的。蒋介石的指挥如此拙劣,以至于他在短时间内就损失了自己的主要力量,而他的新军还没有具备战斗力。
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里,蒋介石竟然连及时补兵都做不到。
他在抗战时期靠拉壮丁葬送民族的鲜血而换取自己的所谓荣光方面做了太多的恶,以至于他在解放战争中完全没有能力对自己的损失进行有效补给。
1948年9月,我军的预测还是打五年。我军计算的情况是,按照每年歼敌100个旅计算,消灭蒋介石要打五年。之前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我军每个月歼灭蒋军8个旅,共歼敌71万人,基本是一百个旅每年。然而,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三大战役只用了五个月,歼敌相当于两百多个旅,直接加速了四倍多。于是当时就预计一年可以取得胜利。
早在三大战役之前,刘邓跃进之前,蒋介石已经遇到了兵力瓶颈,甚至将台湾新光复区的青年抓来作战。结果一到战场就被歼灭了。蒋介石的军队出现了一部分军队老兵众多、战斗力依旧强大,另外一部分军队则充斥着新兵,缺乏战斗力的情况。他曾经搞出了“硬核桃和烂葡萄”战术。让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弱的杂牌军给中央军充当预警。结果我军早在和日军作战时,就养成了先打掉伪军获取装备、再攻击日军歼敌主力的习惯。于是双方的战术简直是双向奔赴,我军吃掉杂牌军以后,装备进步,老兵增加,然后就开始吃掉装备精良的中央军。而蒋军则特意将杂牌军安排出去,借助我军消耗掉。这就自然加快了我军的发展速度。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果。
在三大战役之前,蒋介石的杂牌军迅速消耗一空,我军的实力则在急剧上升。我军曾经统计过。由于我军起兵在江南,所以将领大多出身在江南。由于长征到了北方,所以基层干部和战士多出自于北方。由于解放战争期间蒋军拉壮丁多在南方,于是解放战争进行一段时间后,尽管战场在北方,但是我军士兵的南方人比例猛烈增加。
我军明显注意到了这一点,指出要加快俘虏的消化吸收工作。
这样一来,蒋介石就遇到了一个困境:
如果他将新兵不加训练就拉上战场,那么一天之内就会被歼灭;如果他将新兵进行充分训练再上战场,那么时间不等人,要么就来不及补充损失,要么就仓促补兵结果给解放军补充了老兵。
三大战役的大幅度加速,直接抽干了蒋介石的兵力,也导致蒋介石原先拉壮丁式的补兵方式陷入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我原先统计过一次,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毙伤俘比例,击毙的比例明显低于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也就是说,解放战争是一场相比于欧美各国来说更加温和的战争。有的人总觉得我们中国人之间的战争很凶残。其实如果真的做一做比较,还是很温和的。
国民党自己的政权建设过于的稀烂,所以他们没有可能及时补兵。这一点上,之前桂系建立过穷兵黩武的民团制度。但是桂系财力极差,早已被抽空。蒋介石则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补兵能力相比于抗战时期并没有什么进步。
这样一来,被一波打到空血,就在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