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现在的00后,为什么都这么清醒?

xjz
423个点赞 👍

1. 从小就知道平民和富人的鸿沟。

我初三那年努了把力,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又考进一所还不错的大学。

班里一个吃喝玩乐混了三年的同学去了某高中国际部,然后去美国三年本科香港一年硕士。

他现在香港实习,好像已经提前留用。去年同学聚会,听他说他叔叔在大湾区开公司。在在香港挑工作,都是大几十万的工作嫌这个工资低那个地方偏僻。而我读的这个专业国内念完本科就业好像月薪四千就达到平均值。

我家也算小康,曾想过读国际高中然后读海本,但最后家里觉得性价比低或者说还是太贵就放弃了。

但像我这个初中同学这种能轻飘飘地花几百万就去外国读好几年本硕的,在我们眼里就是绝对的“贵族”。

所以,作为零零后,我很难想象这些富人毕业后的生活,以及他们那个圈子的社交和日常。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越来越有钱,因为他们的家境已经为他们找好起薪几十万上不封顶的工作,而我们还在为月薪几千的工作抛头颅洒热血。

这让我想起刘慈欣在《赡养人类》里的一句话:“富人和穷人已经不是一个物种了。就像穷人和狗也不是一个物种。”


2. 意识到了身边有很多特权阶级

高中时班里有三个女篮体育特长生。其中两个特长生女生很高,都180左右;还有一个并不高,也就正常女生身高,大概165。

但是那个并不高的女篮特长生的姓氏很少见,后来她有一次跟别人聊天不小心透露了她姑姑是体协某高层,姓氏能对得上。

并且这个女生平日里确实物质条件很好,各种潮牌鞋每天不重样,平日里人倒不错,就是大大咧咧到有些嚣张,所以大家对她的家事背景也都见怪不怪。

高二下学期时,高中体育组需要分配二级运动员名额,二级运动员对于她们特长生报高考学校很有用,总共两个名额,学校按照竞技水平给了那两个高个子的女生,那位姑姑是体协工作人员的女同学没份。

第二周,我们看见了一篇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的炮轰我们高中体育生名额分配制度的文章,发布者不知道,但很明显是为这位女同学鸣不平。

尽管我们都知道事实上另外两个高个子女同学打篮球就是打的更好,但没用。学校迫于压力取消了今年全部二级运动员名额。当时班里闹得非常不愉快。

后来高考的时候,那两个本来可以报特长生的高个子女生只能靠文化课分考学校,一个考到云南的二本,另一个考了本省的一个末流一本师范。

而至于那个家里有背景的体育特长生女生,她复读了。并且还能继续在我们高中复读。

正常来讲,为了限制复读人数,重点高中的复读生是不让继续在原高中复读的,只能去普高或者其他培训机构。但她就是能继续在我们高中复读。然后第二年拿到了二级运动员名额,靠着这个东西去了一所排名很靠前的985。

你看,就是这样。那两个篮球答得比她好,本来能去很好学校的高个子女体特,就因为触动了她自以为的利益,就最后落得那个下场。而这位同学还是能享受那些特权,还是能过着一片光明的人生。

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我们又会遇到多少这样拥有特权的同龄人呢?如果和他们有了利益冲突,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不知道。


3. 这个社会的容错率其实很低

小时候总觉得犯了错都能够被宽宥,都没什么大不了,下一次改正就好了。

但随着我成年,即将大学毕业,我发现这个社会其实在很多时候根本不会给你修正的机会。

有时候只要一步踏错、或者说是一个冲动,你就会万劫不复,这辈子也就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了。

认识的一个同学在一所211大学。他加了一个组参加大学生广告比赛。但他们全是挂的名,只有组长负责做。结果那个组长直接盗了网上的视频,然后原视频主发现,举报。

组长直接被学校开除,当时大四,还差半年就毕业,受不了,跳楼了。我认识的那个同学以及另外几个组员记大过,取消所有评奖评优资格。

我是学法的,通过学习渐渐地发现:也许就是一次普通的打架斗殴、或者一次不知情下的侵权,随之而来的制裁和惩罚就会让你背负上沉重的枷锁,终其一生也再没办法洗脱。

学车的时候,这种感觉也非常强烈。你必须时刻小心翼翼,不敢走神哪怕一瞬。因为一旦在道路上出现事故,一旦那个事故造成了人员的伤亡,那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刑事责任。

然后你会丢掉学位或是工作,丢掉你的一切。在这个越来越稳定和发达的社会,犯了罪的人寸步难行。

人是脆弱的,因为我们的每一天其实都像是在走钢丝,都在如履薄冰地遵守周身的规则和秩序,不敢越过任何一个雷池哪怕一步。

因为我们早已不是被人爱护的孩童,长大后,再也没有什么别人能够无偿地为我们承担责任和遮风挡雨,即使有人愿意,法律和秩序也不允许。

社会一点也不宽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错误其实是咎由自取。但当你发现只需要一次错误就会毁了你的一生,你就会渐渐地敬畏起来。


4. 你没办法让所有人都懂你,但总有人会懂你

之前的唐山打人事件发生后,我和一个高中时的好朋友决裂了。

虽然说没有删好友或是恶语相向,但自此也就是当做互相看不见,以后也再也没有机会对话或是聚会了。

他支持这件事是纯粹的性别问题引起的冲突,而我则并不觉得这次暴行应该引申到女权上。

谁也说不通谁。或许是意识到了三观上的差异。结果就是那样,不再联系,不再交流。

在小学初中的时候,有时候和别人发生了矛盾,我总是想着去直接把问题说开。那时这样做也确实有用。因为大家都很简单,都很单纯。

但后来,上了高中、大学,越来越接近社会,越来越成熟,我发现人们的观念、行为、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真的太大了。所以我们很容易被人误解、被人诟病、甚至被人诋毁和中伤。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并总是想先入为主地纠正别人不同的想法。这是人之本性无可厚非。

能通过直言不讳地谈话解决这些隔阂自然最好,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到力不从心。

因为没有人会耐心地听你讲完你的理念和观点,就连你本人在谈话的过程中也会带有主观的情绪。这真的很难。

所以渐渐地、当发现分歧、但矛盾产生,我越来越多地选择冷处理和视而不见。因为或许这样要比激烈的争吵更加节约时间、并且殊途同归。

不过,你总会遇到一些和你三观相似,愿意和你交谈的人。就像你曾试图向一万个人诉说你的理念,但只有一个人愿意接受它。这就够了。


5. 很多时候你对理想的一腔热忱完全无法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回报

我一直很喜欢看历史,并且我高中期间也一直希望能去一所好大学里修读历史学。

高三那年我定下了南开大学历史学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后来我通过了南开大学历史学的自主招生初试,这让我感到欢欣鼓舞。

如果高考后去南开大学笔试面试能通过,我可以获得降20分录取的优惠。

后来高考结束了,我觉得我考的还不错,于是就开始准备南开大学历史学的笔试面试。去了天津后,南开大学的校园让我沉醉和羡慕。我无比希望能够通过考核,并最终成为南开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

但最后,我的笔试差了两分。我对历史的一腔热忱和知识储备便没了用武之地。我甚至没有向南开的老师讲述自己对历史的热爱的机会。

后来我去了另一所也很不错的学校,但那所学校没有历史系。我甚至没有转专业到历史学的机会。再后来我学了法学。但我从来没有放弃对历史的热爱和未来学习历史的可能性。我选了很多历史学的选修课。

大四,申请海外学校。我投递了很多历史学相关的学位,花了很多申请费,费了很多神。但最后,因为我的本科是法学而非历史学,我的申请全都石沉大海或是被干脆地拒绝了。

就是这样,或许我这辈子都不能在一所学校里,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系统地学习历史学了。我也不可能去我想去的博物馆里工作了。

我未来可能是一名律师、一个法务、一位法官,也许我未来会很幸运地活得也还不错,但我不可能从事我所热爱的历史类专业了。因为自主招生时多错了一道题、因为高考少考了几分、因为那些阴差阳错的偏差,我和我热爱的历史学失之交臂。

有时候你越想要一个东西,可它却离你越来越远。


(等下继续更新其他的)

编辑于 2023-03-14 00:27・IP 属地陕西
赵德良二世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