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评论提了,我说的这几个人比绝大部分北漂条件好太多了。以及他们不买房的话生活可以好很多。
其实说的是没有错的。但是这恰恰就是整个系统最有意思的地方。这是一种悖论。他们可以这么优秀找到顶尖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好工作买房生子的传统价值观的极为坚定的坚持和遵守。他们的父母也是类似的价值观,可以存下来钱也是来自于一种钱给后代买房养孩子的价值观的坚持。
所以如果他们和他们父母属于不在乎买房结婚生子的家庭,他们大概率一开始就不会存下这么多钱,也不会学习这么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他们就会成为普通北漂。
这就是悖论所在。
——————————————————
没有选择北京完全是因为时代变了。
首先,我从头到尾不接受的就是在北京做个普通工作。这里的普通工作包括区政府的公务员和年入三十万的互联网工作。因为这种其实在北京生存都挺难。
我在北京读大学的时候,房价涨起来了,当时我就意识到旧的模式不行了。其实我父辈有很多当时也只是去了三甲医院,或者当了北京市的普通公务员。在当时看来不算出色。但那时候这种工作在后来的二十年收益很高,有巨大的生活的改善。但现在显然是不可能的。
然后那时候就会考虑一些别的可能性。直到我顺利的拿到了同龄人能拿到的最好的实习的时候,我发现情况远比我想的糟糕。
那时候一个认识的女生,北大硕士毕业去了国开行总行,结了婚,双方其实家里条件都还不错,凑了八百万买房,二环里的小户型。
虽然在国开行总部,但是收入真的不行,然后加班真的太多。再一个就是虽然房子很贵但住起来非常糟糕。男生每天也加班,最后两人都抑郁了。
其实还有一个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花那么多钱买房就是为了安家,安家就是为了养育下一代。但他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根本不可能要孩子,而不要孩子的话,干嘛加班买房呢?
另一个认识的女生呢,也是做题家,高考全省前十,市里的状元。毕业后没有选择拿编制的工作,而是选择了一个很体面又收入很高的工作。工作第一年就给了五十多万。
然后她就说工作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哭,压力太大而且工作非常难进行。而且她发现她收入涨不上去了。她对象收入和他差不多但稳定性远低于她。
其实她的处境比很多类似的人好很多,但她后来发现行业没有那么好做了,很快她的收入很可能就不保了。虽然这个工作远远好于互联网的大厂,但也快到头了。
这两个人,属于大部分需要工作的人群中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中国我几乎找不到比他们俩听起来更高端更有前途的工作。
但他们俩不是个例,这样的故事的其他版本我也见了太多。
所以我其实离开北京的事,我就知道整个阶层以及整个的传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
你已经成了省状元,去了所有人能想象到的最好的最高端的单位,你和你对象的父母还可以拿出来接近一千万的钱给你。但是你工作的时候你依然发现你还是没有未来没有前途。至少可以确定的事你养不起孩子。而养不起孩子,你每天加班,高价买小房子,忍受拥挤,最后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已经不是绞肉机可以描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