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回答

为什么郭沫若的名声一直这么差?

Enchanted
8150个点赞 👍

有句话,叫做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话说,有个叫吴清源的,龟化曰本,多年后,日本围棋界访华,周恩来邀请吴清源来中国,没说吴清源半个字的坏话,还保证吴清源能回曰本。

而郭沫若,在曰本多年,却不肯龟化曰本,反倒在1937年大曰本蝗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抛下老婆孩子只身潜逃回国,参加抗战。

郭沫若是我党成员,他得罪的,是锅皿档,所以,他是渣男,是无耻文人。
吴清源,没得罪锅皿档,所以如今没人说他。

另外,有个叫陈寅恪的,当年对自己的好友吴宓鼓吹“且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
如今,也没人说陈寅恪怎么怎么着。

所以,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郭沫若就是太不懂事,他要是投奔校长去了台湾,
他的名声,会比胡适他们好得多。

如今网上到处都是“一对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这个谣言,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搜集了若干资料后,在《新文学史料》上,以“肖玫”为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寻找于立忱》的文章,专门对这一系列的历史发明进行辟谣。
寻找于立忱--文史--中国作家网

从于立忱1937年5月21日晚自杀到6月1日下葬,十天功夫,上海《大公报》连发三次消息;天津《大公报》也于23日刊登一则短讯;加上于佩珊署名的《讣告》,于立忱的后事五次见诸《大公报》报端。
  1937年5月23日上海《大公报》的报道有这么一句:
  “广西于立忱女士,三年前曾在天津本社任妇女版编辑。工作数月辞职赴日本留学”……
  意思就是说,1937年的“三年前”,也就是1934年,于立忱先在天津《大公报》任职,几个月后辞职赴日本留学。

  再看1937年5月29日上海《大公报》报道的这一句:
  “不幸女士东居甫及一年,即患盲肠炎,施行手术后,不如平日康健……”
  这就意味着从1934年某月开始“甫及一年”,也就是1935年,患盲肠炎,之后施行手术。
  而这次手术,就是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上发明的《于立忱之死》里提到的“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这次。
  时间,1935年,某月。

  然后,谢冰莹1984年的发明里(于立忱)说“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
  根据谢冰莹的发明“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郭沫若得在1935年的“三年前”,也就是1932年的某月开始,“拼命追求”于立忱。

  再来搜索郭沫若,百度百科的词条里说: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开上海,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川市,行动受警方监视……”

  也就是说,1932年,郭沫若在日本,于立忱在中国,郭沫若隔着大海跳大神,进入于立忱的梦境,“拼命追求”于立忱,并且让于立忱“未婚先孕”,犯了反革命梦奸罪。
朴万昌:洗清泼在郭沫若身上的脏水之反革命梦奸罪

朴万昌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