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四平保卫战,101就展示了面对必输的仗怎么办。
早在4月11日,101就告诉主席,“在敌继续增兵与进攻的条件下,四平之巩固与长春之夺取均无甚大把握”。
同时,101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也是后来全面战争爆发后,我军作战的一大指导思路,“我军似应采取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力量,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消灭敌人的结果”。
当时领导层觉得101的建议非常好,但是考虑到和平有望,停战在即,于是要求101坚守四平,以利谈判。
既然领导层的意图是坚守,那虽然明知守住的把握不大,但还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领导层的目标。
于是,在国军装备最好的王牌新1军,和老蒋“口袋里的部队”美械主力71军的联手攻击下,四平始终保持在我军手中。装备最精良的国军,打着国军更擅长的正规攻坚战,但是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连四平城里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不但前线指挥的郑洞国将军又气又急,连后方的老蒋也焦急万分,全国舆论的压力,马歇尔的压力,统统都给了老蒋。
鉴于战场形势一片大好,于是领导层再次加码,要求101务必死守四平,“化四平为马德里”。
但是战场形势千变万化,随着另一个老美亲手训练装备的王牌新6军增援四平作战,新6军迅速突破3纵防线,是执行中央指示,继续坚守四平(后来国军名将陈明仁将军守四平,就是“化四平为马德里”,和我军逐街、逐屋争取)?还是保存实力,留待日后东山再起?
101果断选择了后者。果断到什么程度?
放弃四平这么大的行动,完全背离了当时领导层的指示,会严重影响到领导层对整个局势的规划。按理来说,应该请示领导层。但是101连请示中央,等待中央指示的时间都没有留给国军,没请示领导层就直接撤走了部队。
整个行动之快,部署之周密,甚至连前线一直交手的新1军都没有察觉,等到国军另一个名将孙立人将军发现情况不对时,四平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101做的这个事有多“机断专行”,可以对比一下西路军。
徐帅在回忆西路军的失败时,总结了3个主要问题:
1是西路军负担的任务多变且远远超过部队限度。
2是失去了战场主动权
3是“机断专行”太差。西路军每次行动要请示,得到上级指示后不管实际条件是否具备,一概不择不扣的执行。
按照徐帅的总结,西路军的一些问题,四平之战也遇到了一些。比如一开始领导层同意以歼敌为主,后来改为坚守四平,再后来改为死守四平,任务也超过了当时东北我军的限度。
当时敌人还没打进四平,离上级死守四平的要求差的非常远。结果指挥员居然在不请示上级的情况下,就直接撤退了。
但是,正是101这种把握战场主动权,极致的“机断独行”才给了东北我军日后反败为胜的机会。
对于这一行为,陈云后来在总结东北战局时,给了极高的评价。陈老说,锦州不决战和成功组织四平撤退是东北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如果处理不好,东北很难有日后的辉煌胜利。
这应该算是明知必败的情况下,采取的最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