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回答

如果一个将军被命令去打一场必输的战役,他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刘宏阳
812个点赞 👍
日本裕仁天皇问首相近卫文麿:「如果日本战败了该怎么办?你能作为首相和朕共同承担失败的后果吗?」近卫闻言,当即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1941 年 12 月 7 日,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星期日。晚上九点,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正在别墅中用晚餐,陪伴他的是两个美国人:驻英大使约翰·怀南特和特别代表艾夫里尔·哈里曼。

这时,无线电收音机里的一条爆炸性新闻使得席间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日本在夏威夷和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对美国发动了袭击。

几乎同时,一个工作人员走进来说:「十分确实。我们在外面亲自听到这个消息。日本人已经袭击美国人。」丘吉尔立刻起身走到办公室打电话:他要亲耳听到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向他证实这件事。

两三分钟后,电话接通了。丘吉尔问道:「总统先生,这件关于日本的事是怎么一回事?」

「十分确实。」罗斯福回答说:「他们已经在珍珠港向我们进攻。现在,我们大家是风雨同舟了。」

放下电话,丘吉尔不禁心潮澎湃。他想起了三十多年前英国政治家爱德华·格雷对他说的一句话:美国好像是一只巨大的锅炉。一旦在它下面生起火来,它就能产生无穷的力量。

所以,美国一旦同英国并肩作战,丘吉尔便坚信一点:我们赢定了!于是,他因为「心中充满了并且洋溢着感情与感想,所以睡了一个得到拯救而心怀感激的人所睡的觉。」可想而知,这一觉睡得多么香甜、踏实。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了丘吉尔的预判完全正确。

(一)1939 年二战爆发,美国为何等了两年才参战?

要把这件事说清楚,我们先要把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弄清楚。

这个政策,是美利坚合众国最重要的缔造者、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提出的。

通俗地说就是:欧洲的事儿咱们少掺和,利用美国远离欧洲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机遇搞建设,「闷声儿发大财」。

有人把这套政策称为「孤立主义」,还是挺形象的。

可是欧洲国家实在不争气,这仗不仅打起来没完没了,还越打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刚刚二十年,又急不可待地打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次,美国人实在没兴致去管闲事了,他们通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立法案,对交战国实行军火禁运,自己则当起了看客。

然而,有一个人心里明白:美国人的太平日子,过不了多久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他深知,在这场全球战争中,已经步入世界强国行列的美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但是,美国不可能与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为伍,而只能选择加入反法西斯一方。

否则,如果让希特勒搞定了欧洲,再同远东的日本联起手来,美国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应付不了。所以,美国必须改变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

可是,这谈何容易。1940 年 9 月底,美国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有 83% 的调查对象希望美国不要卷入和德国、意大利的战争。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还不够吗?为了帮助欧洲那些不争气的国家,有 5 万多美国青年丧命,最后换回了什么?

现在德国和意大利并没有进攻美国,我们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蹚这道浑水?

要知道,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罗斯福在白宫的位置是由一张张选票决定的。

那些选民今天可以把他选上去,明天也可以把他选下来。如果他利用总统的权威采取措施让美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一定会招致公众反对,还要克服国会立法程序方面的巨大障碍,更何况,当时的美国完全没有做好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而最现实的问题是:他很可能会输掉 1940 年的总统大选,一旦他输了,换个秉承孤立主义立场的总统上来,将把美国带向何方?

既不能站在孤立主义一边,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让美国加入战争,现实留给罗斯福的选择只有一种,也是最艰难、最微妙、最考验智慧的那一种:「战争边缘政策」,也就是在暂时不参战的同时,加大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力度,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最终将美国引向战争。

一旦打定了主意,罗斯福就开始像一个高明的马戏团演员那样,艰难地玩儿起了「走钢丝」的游戏。

一方面,他不断地向美国人民保证,「我国将永远是一个中立国」,」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上外国的战场。」

而另一方面,他则在「战争边缘」疯狂试探:1939 年 11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四个「中立法」,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的武器和军用物资,条件是「现款交易」和「自行载运」。

这个法案有充分的理由堵住孤立主义者的嘴:放着好好的军火生意干嘛不做?而且从纸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法案,因为它对交战双方都有效。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尽管开战以来德国在大陆上凯歌高奏,可掌握制海权的还是英、法等国,只有他们才有条件「自行载运」。

可见,这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中立法」,美国事实上已经不「中立」了。

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又来了,这次是那个「现款交易」惹的祸。

仗打到 1940 年,老英国的国库里只有 20 亿美元的存款,眼看就要灯干油尽了。这时,罗斯福又站了出来。

12 月 17 日,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打了一个著名的比方:假设我的邻居家失火,他向我借灭火用的水龙带。我该怎么办?

我不能说:老兄,这条水龙带花了我 15 块大洋,你得照价付钱。我当然不能这样做。我不要那 15 块,把水龙带借给他灭火,然后还给我。如果灭火的时候水龙带损坏了,他照价赔偿就完事了。

罗斯福这么一吹风,国会没过多久就顺顺当当通过了一部「租借法案」,取消了「现款交易」的限制,还授权总统向有关国家提供援助。

罗斯福又赢了一局,他胆子更大了:从 1941 年 4 月起,美国竟然派遣作战舰艇为英国运输队护航,而且明目张胆一直送到英国家门口。

8 月,他还坐着巡洋舰跑到纽芬兰的普拉森夏湾会晤了丘吉尔,两人发表了一份后来被称为《大西洋宪章》的共同宣言,那里边有这么一句: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要知道,从国际法的角度讲,这时的美国还是中立国,怎么居然就公开宣布要「消灭纳粹暴政」了?

罗斯福这样做,除了表明美国的立场之外,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理由:他希望这一系列的行为就像在公牛面前挥舞红布一样,激怒希特勒!

如果这位元首按捺不住对美国发动袭击,导致发生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卢西塔尼亚号」事件或者「齐默尔曼密电」事件那样的事,罗斯福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停止走钢丝,带领美国堂堂正正地参战了!

就像他对前驻法大使威廉·布利特所说的那样:我们要等待敌人先开第一枪,而德国人很快会开第一枪的。

希特勒上钩了吗?没有。他没有丧失理智,他很清楚美国庞大的战争潜力一旦被动员起来,绝非轴心国之福。于是,这位一向被视为「战争狂人」的元首对德国海军部队下达了明确指令:避免与美国发生任何意外事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均须遵循这一原则。

美国人发现希特勒没出招,索性再往前走一步:1941 年 9 月,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命令美国舰队:采取一切可行手段对轴心国不管是水面还是水下的海盗舰艇统统给以截击和消灭!

事实上,从这个「开火命令」下达起,美国就已经在大西洋战场上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了。

这回希特勒该出手了吧?答案依然是:没有。就在诺克斯下达命令两天以后,希特勒召见了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和潜艇部队指挥官邓尼茨,他再三嘱咐,避免与美国发生任何意外事件。

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避免美国参战是不可能的,但尽量推迟美国参战则非常重要。于是心狠手辣的德国潜艇部队,依然按兵不动。

这一下,可把罗斯福难住了。不管他做什么,希特勒就是不接招,可他目前能做的都做了,总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对德国宣战吧?那不是耍无赖吗?看来,这钢丝还要继续走下去啊,还要走多久呢?

正在罗斯福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国家从另外一个方向毛手毛脚的捅了美国一下。这一下,不仅把美国捅疼了,而且把美国捅急了!罗斯福的所有难题就此迎刃而解。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二)日美必有一战

当时间进入 1940 年的时候,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也进入了第四年。这场日本原打算用三个月时间结束的战争距离终点依然遥遥无期,而对中国的侵略,也严重恶化了日本同欧美国家的关系。

正当日本决策层对于如何了局束手无策时,欧洲战场局势发生剧变:1940 年 5 月,纳粹德国突袭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英国坐困孤岛岌岌可危,他们在远东的众多殖民地立即成了没娘的孩子。

如果此时日本进军东南亚,不仅可以打破对华作战的僵局,更可以将几百年来西方在远东的势力一扫而空,建立由日本主导的「大东亚新秩序」,这可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啊!

6 月 25 日,日本陆相畑俊六向他的幕僚说:「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排除万难!」注意:畑俊六的身份——陆相,即日本陆军的最高代表(除天皇之外),而陆军向来是鼓吹「北进」战略的。

陆军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历来主张「南进」的海军自不待言。在历史上内斗不断的日本陆海军竟然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1940 年 7 月,日本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了《处理变化的世界形势之基本原则》,正式将「南进」确立为日本的国策。

几乎从这一刻开始,日美之间除了开战,就不存在其他的选择了。原因很简单:美国是绝对不会坐视日本在远东称王称霸的,而美国又是当时欧美国家中唯一有能力遏制日本的国家。

那么,日本能打赢美国吗?

答案也很简单:不能。

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这位海军大将身高 1.59 米,和日本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一般高。他曾经在后者的指挥下,作为一个年轻的海军少尉参加了日俄战争。

在著名的对马海战中,他服役的「日进」号装甲巡洋舰被俄舰炮火命中,山本五十六(时名高野五十六)身负重伤,不仅腹部被击中,左手的食指、中指也被炸飞,成为终身残疾,还落了个「八十钱」的绰号(当时修一次指甲需要 100 钱)。

他曾经留学于美国的哈佛大学,担任过日本驻美海军武官,对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切身的体会。他经常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只要看了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和德克萨斯的油田的人,都会知道日本缺乏同美国海军较量的国力」,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要知道,这在 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主义狂热甚嚣尘上的日本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

因为害怕山本遭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刺杀,时任海相的米内光政打发他出海担任联合舰队司令官,这下他更加放言无忌。

他曾经警告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日美战争会非常艰苦,美国绝不会因为初期的战败而放弃。其结果是我们的资源将在几年的战斗中耗尽,我们在更换受损舰队和装备方面将面临巨大困难。最后,我们将无力坚持战斗。不应该打一场没有成功机会的战争。」

日本陆军中也不乏头脑清醒的角色。陆军省军务局军务课长岩畔豪雄大佐把美国与日本的军事潜力数字化:钢铁比例 20:1;石油超过 100:1;煤 10:1;飞机 5:1;海运 2:1;劳动力 5:1;总的比例是 10:1.这仗可怎么打?真要不顾一切地打,那不就是自杀吗?

日本的最高权威裕仁天皇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也有不祥的预感。他曾问时任首相近卫文麿:「如果日本战败了该怎么办?你能作为首相和朕共同承担失败的后果吗?」近卫闻言,当即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既然有这么多明白人,日本为什么还要对美开战呢?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1941 年 9 月 5 日发生在日本皇宫里的一幕。当时,裕仁天皇询问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一旦对美开战胜算几何?杉山放言:日本可以在 3 个月内获胜。

没想到这句话惹得裕仁龙颜大怒,他质问杉山:当初「支那事变」(指侵华战争)开始的时候,陆军也告诉朕 3 个月可以解决问题,你当时就是陆相吧?

杉山没想到天皇较起了真,只好陪着小心辩解说:中国幅员太辽阔了。

天皇不依不饶:太平洋难道不是更加幅员辽阔吗?

眼看着杉山哑口无言,一旁的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赶紧插话打圆场:日本就像一个危重病人。不动手术病人必死无疑,而动手术尽管有风险,但有可能挽救病人生命。所以必须当机立断,如果手术之后病人死了那也只能如此。最高统帅部希望能够对美谈判成功,但是如果和谈失败,手术就势在必行了。

永野修身的比喻有些不伦不类,但却是日本朝野上下真实心态的写照。

要知道,称霸远东和亚太地区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如果慑服于美国强大国力委曲求全,就意味着日本在太平洋上永远要当「老二」,这口气怎么咽的下去?

用曾经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话来说:如果我们被迫按照美国人的条件来行事,放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希望,在未来半个世纪都听凭英美的颐指气使,难道日本人民能忍受这些吗?与其忍气吞声,不如死中求生,拼上日本的国运赌一把!

一旦日美开战,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谁说日本不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呢?

尽管可能打败仗,但是维护了国家尊严,所以战争比和平更可取,哪怕「举国玉碎」也在所不惜。「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句出自泰戈尔之手的诗句,其实用来形容日本民族性格再合适不过了。

更何况,美国这个时候已经对日本使出了杀手锏,这就是:钢铁和石油禁运!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尽管明治维新之后他迅速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但是日本政界、军界和经济界都明白:日本的大国崛起之路有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过度依赖美国的石油和金属材料的供应。

日本的梦想,是控制原材料及其产地,建立自给自足的殖民帝国,那样,他就可以扬眉吐气,再也不用看美国脸色行事了。

于是,日本的这个劲儿就很难拿了。因为美国这个日本最严重的依赖对象,已经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是日本必须要扳倒的敌人了。

关键的问题是:在日本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的过程中,美国会作壁上观吗?会眼睁睁看着这个被自己的石油和钢铁喂饱了的白眼儿狼,回过头来狠狠咬自己一口吗?

换了你是美国总统,你会犯这种养痈遗患的错误吗?

尤其是:你手里有一根现成的绞索,随时可以套在日本脖子上,而且可以越勒越紧。

日本切切实实感受到这根绞索,是在 1941 年 7 月。就在这个月,日军突然开进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南部,「南进」战略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罗斯福大怒!要知道,这时为了缓和太平洋地区的局势,美日两国还在进行外交谈判。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被日本的行动激怒:好你个日本,你一边和我谈判,一边发动突然袭击,这不是耍我吗?

罗斯福决定,把那根绞索收紧……

历史环游记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