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知乎规律。
就是如果问的是同一件事儿,但表达的语气不同,得到的回答方向也会不一样。
比如你如果问,「为啥同性恋这种自己的选择,要被XX(地区或国家)所抵触」,那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冷嘲热讽以及「你说出天花来,祝愿你儿子以后同性恋」这类诅咒。当然,还得来几个下大棋的,帮你分析人口及生产力,告诉你西方再gay下去必亡。大意就是「抵触你就对了」。
但如果你像这个问题这样问,得到的回答就变成了大家「变着法的证明以前老中也没反对过同性恋,都是西方搞歧视害的」,顺便拿出一些古代喜欢娈童的文人故事,表示这就是俺们老中曾经理解同性的铁证。大意是「俺们从来没抵触」。
其实问的都是一回事儿,但语气的不同,会让患者们产生完全相反的情绪及应对方式。
说实话,中国就不可能不抵触同性恋,因为它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一种恋爱方式。
要了解一个文明,需要了解它的诉求。很明显,同性恋是不产生华夏文明终极诉求的一种行为。
华夏文明的终极诉求是什么?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我向来认为朱元璋哥哥是最代表老中人思维的,你看他在位的时候都采取啥措施,以及他希望中国是啥样,老百姓是啥样,多读读「明太祖实录」。基本就代表中国人本来的思想是啥样了。
相比来说李世民多少有点糊化程度过高。刘邦则多了一点流氓色彩。重八刚刚好。
而这个愿景,需要「生育」才能进行维系。你都没儿子,整个社会的原子没有未来愿景,那文明就没法延续下去了,换句话说就是「你辛辛苦苦这点存兴,传给谁啊?」。
而同性恋群体,本身缺乏了「生育」义务,也自带「流民」特质。因为当性本身不能产生生殖效果,它的意义会被「剥离」开。
这个剥离可太恐怖了。老中人万事万物都得找个意义,fc游戏机得叫学习机,踢足球得叫强健体魄,赌博得叫金融分析。
以前中国对性行为讲的是「周公之礼」、「传宗接代」,也就是说,将这种交配赋予了一些社会学意义,是一种礼法环节,一种社会义务。炒的不是币,是文明。
而现在则倾向于将「性」与「社会体制下以婚姻为最终目的的爱情」百分百绑定、美化,以至于强行的加了许多不适配的元素进去,弄得奇奇怪怪的。
而这一切在同性恋面前是不适用的,你又没儿子,你又不能登记,你告诉我你恋个啥劲儿吧。
至于说什么张岱郑板桥等人喜欢娈童,来证明中国以前都不抵触这件事,也纯属是放屁。
因为男人与男人进行性行为,与「同性恋」本质上是有不同的,它是一种上流社会拿人不当人的特权享受延伸而已。代表着人们认同「只要有钱有权,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七八岁还是三四十,都能照玩儿不误」,突出的是一个无底线享受,而不是「同意男男爱情」。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也没有强调认同「异性恋」的时候啊。都是民间自发编点故事跟戏词而已,你把男女自由恋爱的观念放到古代上流社会,那得到的就是红楼梦里贾老太太的冷嘲热讽: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
因此,严格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本来是连「恋」都排斥的,为啥会开放到接受同性恋?更何况以农业社会的农民思维来说,谁家养个儿子,搞了同性恋,等于是「一家绝户两家着」,两边都等着断子绝孙,无形当中少了七八个劳动力。这你让农民认可,哪怕是从经济学上也是不可能的啊。
所以我认为无需要多讲,抵触就是抵触。你可以大大方方的说自己抵触,因为每件事都有它诞生的文化基因。有的地方就是不适合这个,有的人种就是接受不了这个,都是骨子里带的。
虚假的文化自信,是当人家说你「不够接受XXX」的时候,撇着大嘴柳着肩膀说,「俺们最接受了,是你们两百年前不接受,现在栽赃到我们这!」。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直接说「对,就不接受,这是俺们文化特色,你学不来」。
别怕自己显得不宽容,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命。
我是猴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