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用点开看都知道诸君想说啥,类似于其他一些情况下我不用点开就知道大家会痛骂乾隆小儿自毁长城,把万里佛国准噶尔这大好的绿化防波堤给毁了;另一些情况下我不用点开就知道虽然题目没有准噶尔但大家会痛骂“熬番膏”“准噶尔”。怎么说呢,实在没什么意思。
首先我觉得吧,各种吹乾隆爷神来一笔大棋千古,图一乐可以,当真了就属实是看见鸡打鸣就觉得太阳是把鸡拉出来上班的,因为很显然,在未来两个多世纪里,该地是该乱乱,该闹闹,实在看不出这种“狠手”到底有什么用。本质上来说乾隆运气好,赶上了洋鬼子的时代,不然按照正常朝代周期律该地几乎百分百会在王朝衰落后脱离——事实上仅仅约百年过后清在当地的统治就瓦解了。不管清当时能不能熬过全国性的危机存活下来,最终被迫承认当地的哲德沙尔汗国都是大概率事件。而新王朝即使愿意收复故土,等最终成功时距离当地脱离清也会至少数十年之久。到时候你觉得我们这些后世的键盘侠们,还会有人觉得乾隆爷手段真是高明,一计保华夏数百年铁桶江山吗?
(热知识:左能成功收复源于此人有俄国人做后台,后勤地狱的条件下其军队军粮供给严重依赖于俄国。要是没有洋人给开金手指...)
更不要说,当地在近代完全脱离中国,绝不是没有可能的。假若如此,你觉得还会不会有神经病觉得乾隆当年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
很多翻来覆去的意思是,你看这里都没有满遗蒙遗唧唧歪歪,说明乾隆爷干的太好了。
咋说自作多情也要有个限度...没什么人为这事攻击汉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像我以前说的,大清征服内亚及其后续统治是一项被满蒙贵族垄断的事业,汉人几乎被完全隔绝于上层。这一点在乾隆时期尤其明显。不论庙堂上的决策圈大佬还是在一线或作战或屠杀的基层士兵基本全是满蒙人士,汉人基本只负责交税拉货。绍兴师爷都是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因为文书根本不用汉语写。这一点哈萨克斯坦人都看得比你们清楚
В завоевательных походах династии Цин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в середине ХVIII в. ханьцы почти не принимали участия, их насильно поселяли в Синьцзяне для его 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освоения. Все крупные военно-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е посты занимали в основном маньчжуры. С первых лет освоения Синьцзяна и почти до 30-х годов ХIХ в. вся переписка между двором и канцелярией илийского (кульджинского) генерал-губернатора, а также провинциальными властями других северо-западных районов Цин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шла на маньчжурском языке, чтобы держать их в тайне от китайских чиновников.
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朝在中亚的征服战役中,汉人几乎没有参加,他们为了发展经济而被强行定居在新疆。所有主要的军事行政职位主要由满洲人占据。从新疆开发的最初几年到直到几乎十九世纪30年代,朝廷与伊犁(库尔扎)将军府以及清帝国其他西北地区的省级当局之间的所有通信都是用满语进行的,以便对中国官员保密。
—— Клара Хафизова, КАЗАХСКО-КИТАЙСКАЯ ГРАНИЦА В ПРОШЛОМ И СЕГОДНЯ
至于一些朋友表示你看这事干的多好都没有翻案的....
唉,之所以觉得没有人翻案,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由于中俄关系目前还凑合,所以朝廷不会反复批评俄国人在这些事上的真实态度(以国内批评新清史那个标准,俄国东方学界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反华反动文人)
清军在准噶尔的大屠杀,首先成就了俄国对于阿尔泰共和国(面积相当于江苏省,阿勒泰正北,图瓦共和国正西)的法理依据。按照俄国人的说法,在准噶尔“人 、畜全部被杀绝无遗,连俘虏也不放过,只有那些能够逃入俄罗斯边境的人才得了救”“由于满洲人在中亚骇人听闻的屠杀暴行,阿尔泰人纷纷请求成为俄国臣属,接受俄国保护”。最终在1756,宰桑们联名上书宣誓效忠于女沙皇,这就是所谓“阿尔泰自愿并入俄罗斯”。讽刺的是,虽然清知道此事并对俄方强烈谴责,但并不敢采取实质性措施激怒俄国,只是将其作为纸面上的“内属蒙古”自娱自乐,直到百年后方正式签约割让。这其实也提醒我们,外西北的沦亡不是始于晚清,而是始于盛清。
随便一本讲阿尔泰的读物都会连篇累牍的讲述原住民如何民族歌谣代代传唱永不忘满洲兽军的暴行,如何歌颂与俄罗斯人民的兄弟情谊,如何赞美1756俄阿合并那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而据俄国称,清军的准噶尔的军事行动,加重了外蒙古和图瓦(唐努乌梁海)地区人民的负担,最终造成了据说持“反对横征暴敛的满洲异族朝廷,反对吸血盘剥的汉人高利贷奸商,停止一切蒙古人民自相残杀的内战。团结起来,脱离北京,蒙俄亲善”志向的青衮杂卜发动独立大起义(撤驿之变)。这就是所谓“蒙古与图瓦的早期民族解放斗争”


于此同一时间的还有喀尔喀(外蒙古)脱离清廷,并入俄国的暗流。据当时一些俄国情报称“所有蒙古人都有脱离博格达汗(清帝),入籍俄国的意见”。俄国对此高度重视,力图让外蒙古以民族自决的方式脱离北京,并进一步让阿穆尔(黑龙江)也并入俄国版图。这一次的尝试,因几位喀尔喀大佬的暴死而失败,但目标最终在一个世纪后陆续达成。
更不要说我此前多次提过的,在当时中亚出现的以阿富汗国父艾哈迈德沙赫组建的反清同盟,据称沙赫决心对清发起吉哈德,阻止清军的进一步入侵
总而言之,按照俄国数百年来的一贯叙事,18世纪五十年代“清帝国灭亡准噶尔汗国及随后的种族灭绝行径”,造成了整个亚洲腹地的大地震。中亚原住民们被迫组建联盟,抵抗咄咄逼人有强烈侵略性的清帝国,终于使其止步;南西伯利亚山区突厥语部落在暴行前选择了沙皇,选择了俄罗斯;而外蒙古与图瓦也出现了与俄国联合,争取民族独立的初啼。虽然因血腥镇压而失败,却终于在百年之后圆梦....
客观来说,各种事情有没有当时俄国档案中说的那么夸张,其实大可怀疑。而当时一度剑拔弩张的氛围,没几年也逐渐消散。但是这短短的几年,却为后来俄国于中亚、阿尔泰、蒙古于图瓦无数行动提供了“解民倒悬,救民水火”的依据,“清帝国的种族灭绝滔天暴行”也被反复拿出渲染“清以急,吾以宽;清以暴,吾以仁;清以谲,吾以忠。每与清反,事乃可成”。蒙古国与其大致同理,但更多是宣传反抗异族奴役爱国主义思想。
历史的真貌如何,早已难以还原,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上百年后还认为“没人翻案”“没人借此兴风作浪”,只能说纯粹是自欺欺人了
关于更多所谓“十八世纪蒙古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可以看看这个...

2、
一般认为乾隆这次是比较成功的“人滚地留”,虽然手段不地道,却保证了占领土地的稳固。毕竟雷霆手段让准噶尔由民族变成了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嘛
咳,哪来的这种好事....
哪怕准噶尔全盛的时候,准噶尔盆地里头也没几个准噶尔人.......因为这里是欧亚腹地干得要命,仅有的一点大洋水汽全被盆地周边的高大山脉拦干净了,结果盆地内就是连牲口都没多少的戈壁荒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及其他卫拉特诸部,主要是在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斋桑泊、额敏河谷-准噶尔西部山区、博尔塔拉河-伊犁河-楚河河谷等地,而这些地方,已经一多半是俄国、蒙古、哈萨克等外国的国土了.....
实际上,当准噶尔人大量死亡,其故地基本成为无人区后,乾隆“准噶尔荡平,凡旧有游牧,皆我版图”的理想(也是清领有外西北的法理)就已经成为痴人说梦。因为根本不可能阻止哈萨克牧民如潮水一般涌入被视为帝国疆土、此时接近无人区的准噶尔故地。结果,帝国被迫退而求其次,在离“界”尚有百千里之遥的地方设“卡”,卡伦线与今国界线高度相近(因为西北边界线本就是在俄国命令下以卡伦线作为基础确立的)。考虑到外西北大部分都属于准噶尔的“旧有游牧”,实际上所谓的“旧有游牧,皆我版图”,一多半都丢掉了。当然事实上连卡也挡不住,这就是后面的故事了...

В 1757 г. казахские послы подняли вопрос о возвращении своих кочевий на Тарбагатае. 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перед завоеванием цинской династией Джунгарского ханства, когда было уничтожено почти все его население, казахские и киргизские феодалы, а также владетели Ташкента и Коканда уже не зависели от Джунгарского ханства. Напротив, джунгарские ханы зависели от поддержки других кочевников в своей междоусобной, а также освободительной борьбе. К 1758 г. не могло быть речи о каком-либо джунгарском наследстве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на которое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стали претендовать китайские националисты.
1757年,哈萨克大使提出了他们的牧民返回塔尔巴哈泰的问题。因此,在清朝征服准噶尔汗国,消灭了其几乎所有人口之前,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以及塔什干和浩罕的统治者就已不再臣属准噶尔汗国。相反,在自相残杀的内战中,准噶尔汗国依赖于其他游牧民族的支持。到1758年,在中亚已经不存在什么后来中国民族主义者要求继承的所谓“准噶尔遗产”问题。
—— Клара Хафизова, КАЗАХСКО-КИТАЙСКАЯ ГРАНИЦА В ПРОШЛОМ И СЕГОДНЯ
说起来,乾隆爷的赫赫武功到底留下了什么重大遗产呢?实际就是严重的路径依赖,一味的重北轻南,大堆的精锐全堆在了伊犁、塔城等旧“准逆匪巢”,相比之下全南疆只有几百八旗兵,一堆破烂换防制绿营。他活着的时候倒还凑合反正就乌什事情闹得大了些,死后那就是洪水滔天,来喀什噶尔搞大新闻的圣裔比庄里的羊还多。事情发展到最后就是全区吃鸡大赛,然后那个人带着一帮费尔干纳好儿郎来了,建立了新秩序。
所以说平时那帮大骂乾隆爷自毁长城害的西域绿化的大爷们在这底下都去哪了....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民族置换的过程。类似于元清统治客观上扩大了汉人的生存空间(在以往的危险塞外也出现了州县定居点),准噶尔-清两满蒙帝国同样在客观上扩大了山南绿洲民的生存空间。叶尔羌汗国虽然常对外用兵,但主体人口分布其实还是限于从哈密吐鲁番开始,往西库车阿克苏直到喀什噶尔,再往东到克里雅为止的C形弧线。准噶尔大量掠奴迁至山北伊犁等故地(塔兰奇人),而清末的新疆建省则是又一次大扩散。回汉大部分人口死于战乱,少地的绿洲贫农向空旷的塔里木盆地东南,以及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精河等北疆大量迁移。
疆分十区,迪化、哈密为东疆,焉耆、阿克苏、莎车、和阗、喀什五区为南疆,伊犁、塔城、阿山为北疆。北三区即留在版图内的准噶尔游牧故地,起初主要由冲破卡伦线入内定居的中亚游牧民构成,此时又迎来了大量绿洲民。毗邻俄国的这里将成为新的民族主义基地,而烟花过后,残存下的“国中之国”特殊形态,则会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

其实我看很多人这么佩服乾隆这一招,本质上还是相信“只要皇上下令图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换句话说只要上面“认真了”“下狠手”就能“这回大的真来了”然后就赢麻了
我只觉得如果事情真这么好办的话,这个世界也许能美好不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