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从“天王之子”到“魔童”的“人设”大嬗变

蛇年伊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就捷报频传,不仅收获了极好的口碑,而且票房己近90多亿元,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大奇迹!嘟吒,这个传奇的神话魔童,己成为当下最火的人物、最热的词汇!
其实,早在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期间,很多观众就发现这部电影里的哪吒形象,和我们从小看到、听到的哪吒大不一样。他不再是那个英姿飒爽的小英雄,而是一个顶着黑眼圈、说话又拽又痞的“丑萌”小孩。这种颠覆性的改编,让很多观众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质疑:这到底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恶搞”?
事实上,多数人对哪吒的认知源自童年时期接触的动画片《哪吒传奇》或电视剧《封神榜》《西游记》等。但其实,哪吒的形象并不一直都是固定不变的。从唐代以来哪吒的形象就经历了多次演变,其神话故事亦源自多个不同的文化源头,且一直处于持续创新之中。近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到发了赵恺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哪吒的神活与历史渊源及演变过程。
天王之子:“哪吒”和“毗沙门天王”形象的变迁
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哪吒及其父托塔天王李靖均被塑造为道教典型形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人物的“原籍”实为印度,他们最初源自佛教中的护法神。
关于“哪吒”的身世,最早见之于《佛所行赞经.第一生品》中:“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意思是说“北方之神”毗沙门天王与其天后诞下了一个名唤“那罗鸠婆”的孩子,并获得了诸天神佛的祝福。
“那罗鸠婆”是梵语中“可爱”一词的音译,因此在不同版本中也被翻译为“哪孥天”“哪吒俱伐罗",后来由于过于拗口才被简化为“哪吒”。而“哪吒”除了“可爱"之外,更有着不凡的血脉一一其父毗沙门天王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

据现代学者考证,毗沙门天王的信仰起源于贵霜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位于古代印度北方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正因为如此,贵霜王朝的大月氏贵族把守护北方的毗沙门天王作为自己的保护神。
随着大唐在西域的经营,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更与大唐名将李靖融为一体。
凭借灭亡东突厥、西定吐谷浑的赫赫战功,李靖及其麾下的大唐铁骑在西域打出了赫赫威名。西域诸国的天王像也因此由昔日的印度、波斯模样转向了中土造型。唐代学者卢弘正在其著作《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这样描绘彼时毗沙门天王的模样:“毗沙门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吴钩,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善善恶恶,保绥斯人。”
而这个手托宝塔的造型,便是毗沙门天王与李靖逐渐融合的一个象征。之后,很多汉传佛教的信徒因为不了解印度神话体系,便以毗沙门天王手托宝塔的造型,将其唤作“托塔天王”。
少年神祇:那些早期以“哪吒”为主角的IP
唐玄宗时,面对阿拉伯帝国和吐蕃的夹击,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逐渐式微,那些关于"军神”李靖的崇拜也渐渐破灭,战乱中的人们渴望能有一位新的英雄横空出世。正是在这样的情绪推动之下,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们开始出现在了神话故事中。
最早描述“哪吒”助人为乐、行侠仗义故事的,是唐昭宗时期的宰相郑綮(qìng)。作为出身“荥阳郑氏”的富家公子,郑綮虽然政治才干一般,但善于写作讥刺俳谐的诗句和故事,其所编撰的《开天传信记》堪称唐代版的《人间喜剧》。
《开天传信记》中有关“哪吒"的故事篇幅不长,说的是大唐开元年间,有一个名为“善无畏"的印度和尚来到长安。在得到唐玄宗的接见后,这位“善无畏”便提出要在“持律第一”的道宣和尚任主持的“西明寺”中“挂单”。

在此期间,道宣和尚善待"善无畏”,也获得了善报。一天夜里,道宣和尚行路不慎掉下台阶,快要坠地的时候被一位少年神祇护住。交谈之后道宣才知道这位少年乃是“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而这位“哪吒”不仅保护了道宣,还把自己一直供养的佛牙送给了他。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此时“哪吒”已经摆脱了其父“毗沙门天王”身边的跋扈军神的角色,变成了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在每一个僧人身旁的“守护神”。然而,也正是由于“哪吒”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最终令其卷人了一场“佛儒之争”。
在宋代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首次出现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的记载。这个故事的本意自然是想阐述禅宗“心性本净、不假外求”的宗教理念,但却触及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底线。
除魔先锋:元杂剧及明清小说中的哪吒
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杂剧舞台,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就有哪吒出场,而且这时哪吒已经拥有了三头六臂的形象。在元代至明代的历史进程中,哪吒的形象逐渐丰富化,并展现出佛教与道教融合的特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自元代刊行至明代,其中对哪吒的描述已与现代所见形象极为相似。
书中记载:哪吒原为玉皇大帝座下大罗仙,身高六丈,头戴金轮,具有三头九眼八臂的特征。鉴于世间的妖魔横行,玉皇大帝命其下凡铲除妖魔,因此投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成为李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哪吒在东海激怒龙王,不仅斩杀了龙王的太子,还射杀了魔界领袖石矶娘娘的门人,导致李靖极为愤怒。
因此,哪吒选择割肉剔骨以归还父亲,并以真灵求救于佛祖。佛祖遂以荷菱为骨,莲藕为肉,莲叶为衣,使哪吒得以重生,并授予其法轮密旨及“木长子”三字真言。由此,哪吒获得了变化自如的能力,能够穿越河流、潜入大海、移动星辰、扭转命运。最终,玉皇大帝封其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成为天神之领袖,永镇天门。
今天我们熟悉的哪吒形象,更多来自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和元代的杂剧相比,《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对哪吒的描写更加丰富精彩。
回到现在。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的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不畏强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挑战了既定的命运,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呱吒的形象也不再是单一的叛逆或暴力,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过程,这就使得哪吒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