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么说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呢,啥事都能找到复刻版,远的不谈,就说《大清建福宫大火案》也才刚好过去100年。
1923年,大清末代皇帝溥仪已退位11年。根据民国政府和清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和他的一些臣民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中。
有一天,外教老师庄士敦告诉溥仪,他所居住的地安门街上,最近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铺子老板不是太监就是内务府的官员,里面卖的都是宫里偷出来的宝物。
后面偷盗事件越来越不像话,几乎到了无人不偷的地步,在溥仪回忆里说道:“参加打劫行径的,可以说是从上而下,人人在内。换言之,凡是一切有机会偷的人,是无一不偷,而且尽可放胆地偷。偷盗的方式也各不同,有拨门撬锁秘密地偷,有根据合法手续,明目张胆地偷。太监大都采用前一种方式,大臣和官员们则采用办理抵押,标卖或借出鉴赏以及请求赏赐等等。
宫内的偷盗行为愈发猖狂,溥仪的亲信也建议他采取措施,杜绝后患。最后溥仪接受了建议,决定清点宫中的藏品。谁知这样一来麻烦更多了,毓庆宫的库房门锁不知什么时候给人砸了,乾清宫的后窗也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