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冰心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不好评价,但是八十年代后期的冰心老人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了改善教师待遇各种写文呼吁,甚至遭遇了几十年来第一次“险些被撤稿”的待遇,这要令人赞赏感动的,看当时编辑李辉写的《还原晚年冰心》:
从事副刊编辑已近 30 年,我很少保留版面审校清样,但有两份却留存至今,它们均与冰心相关。一,1987年7月25日,《北京晚报》副刊发表冰心的小说《万般皆上品……》的审校清样;二,1988年6月,《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冰心的随感《我感激》。两篇作品,都涉及教育与知识分子地位问题。
一,《万般皆上品……》
1987年7月,我收到冰心来信如下:
李辉同志:
信收入。《萧乾传》出版后,请寄我一本,拜读。
附上讽刺小说一篇,晚报可用否?否则寄回,
收到请电告898046,祝笔健
冰心,1987年7月13日
冰心寄来的即是千字文的小说《万般皆上品……》,副题为“一个副教授的独白”。篇末注明“1987 年 7 月 13 日急就”,可见是当天写完即寄出。
小说以一位大学副教授的口气,自述其与经商同学、身边出租车司机等人的收入比较,感叹教师境况窘迫、教育不受重视的现状。古诗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冰心反其义而用之,以“万般皆上品”作为小说篇名,可谓感慨万分,立意明确。冰心已多年不写小说,此次受所见所闻触动,重拾小说体裁,在其晚年写作高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冰心想到把这篇小说寄来,原因有二。一,近5年时间里,她一直在“五色土”副刊开设个人专栏“伏枥杂记”;二,“五色土”副刊当时有一个微型小说栏目——“一分钟小说”,冰心新作正与这一栏目吻合。捧读《万般皆上品……》,不由得为这位老人关心教育的热忱和干预生活的勇气而感动,当即安排在7月25日副刊“一分钟小说”栏目中刊出。
排出清样后,送总编审读。时任总编是一位老编辑,敬业、坦诚而格外拘谨,他在退回的清样上写了这么一句:“刚发通知,不让宣传知识分子待遇低,怎么办?”受这一思路影响,开始他曾想暂不发表,据理力争后,他同意放行,并将小说做了多处修改,其中,重要的几处修改如下:
1.“如今物价在长,物价长得比工资快得多”删去,改为“出门七件事”;
2.“一个月连工资、奖金带小费,可能有三百块,比正教授还多五十块呢!”一句,后面“可能有……”改为“要比您这副教授强多了”;
3.结尾句:“真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改为“真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吗?”
总编的修改颇为不易。最后一句,叹号改为问号,语气顿时有了质的转变,力度虽有减弱,却也多少表达出冰心的初衷。冰心久不写小说,一篇新作却遭致我们多处修改,于心不安,但毕竟能够发表出来,也算对老人的一个交待。《万般皆上品……》如期刊登,我提前去信告知冰心,也将修改情况一一告知,并提及我即将调离《北京晚报》,前去《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工作一事。随后,她写来一信如下:
李辉同志:
信收到。附上韩少华同志来信一封,你们的主编是谁?你到人民日报可能和姜德明同志同
事,这位同志和我比较熟。你家的地址可以告诉我,有信不必从报社转了。
冰心
最后编辑感慨:
转眼 23 年过去,冰心如果健在,该是 111 岁的老人了。她在晚年为之忧虑和呼吁的教育等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世纪替换,焦点与形态不断变化着。在历史行进的步履中,我们仍能听到晚年冰心鼓与呼的回响。我相信,如果冰心依然健在,面对现实生活出现的新的教育症结——教育资源是否公平、农村教育是否得到重视、贫困学生的处境、高考困局……她不会放下手中的笔,还会以博大的爱,发出“我请求”的呼喊。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冰心永远与中国教育同在,与我们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