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个比较简单的答案。
因为过去十几年的中国的首富是梁稳根(三一重工,机械制造),宗庆后(娃哈哈,营销),王健林(万达,文旅房产),马云(阿里巴巴,互联网金融),钟睒睒(农夫山泉,营销)。
但是未来20年内,中国的首富可能会变成:王传福(比亚迪,汽车刀片电池),曹德旺(福耀,玻璃制造),曾疏群(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李振国(隆基,光伏单晶硅),张一鸣(字节跳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汪滔(大疆,无人机),任正非(华为,互联网,通信,智能制造等多领域)。
看出来区别么?
过去十年中国商业领袖们做的,往往是是美国过去就能做的东西,但是因为中国做成本更低,所以美国做不了,直接从你这里买给我带来的收益更高,也就是说你是美国产业链的一部分。再或者一些产品你只能在中国卖,今天卖不到世界,未来也卖不到世界,与我何干?
但是中国在过去几年不断快速崛起的企业,也是未来很可能造就一个又一个中国首富的企业们所做的,往往是美国想做,但是他们既没有过,也不知道未来美国会不会有人做,甚至美国人有没有能力做的产业。
你有的我不稀罕,和你有的我也想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你邻居家的孩子衣服穿你穿旧的,饭吃你剩下的,玩具用你玩腻的,你会觉得他跟你是一个水平么?突然一天你发现邻居家孩子开始有了你都没有的名牌衣服,吃你没吃过的刺参鲍鱼,玩你没玩过的PS6,你突然开始怀疑,自己跟他是不是一个水平了,你又会是什么感觉?
多提几嘴,过去美国的首富都是谁?
比尔盖茨,巴菲特,扎克伯格,贝索斯,马斯克。3个技术大佬,1个电商大佬,1个投资大佬。
中国的首富归纳起来是,1个电商大佬(因为倒逼众多银行就范现在被反噬了)带着1个房产大佬,2个营销鬼才及1个便衣公务员。
过去包括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态度是,别人能做的你能做就行,即便做不了也别差太多,剩下的交给管理层技术以外的政治或者市场因素来赢。思路:竞标可以靠塞钱,消费者可以靠宣传,塞钱宣传配低价,卖遍全国都不怕。本质:赚国内的傻钱,赚国外的血汗钱。结果:国外的科研人才进不来,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
中国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态度正在朝我们要做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而转变。思路:我有他无,他有我好。本质:赚世界的聪明钱,刨外企的老树根。可预见的结果:开会狂魔退休,技管人才上位。上层科研产生收益,反哺基础科学发展,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助推尖端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啃老教授滚蛋,科研人才回国。
——————————————更新————————————————
看到有小伙伴讨论首富能不能代表什么问题。
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首富本身不能说明什么。
但是如果将首富看做高利润行业/企业的一个风向标,可以通过首富的变化来观察行业/企业收入利润情况的变化,进而认识中国产业的变迁。
说到底,资本是一个再生产的游戏,你有更多的资产,可以投入更多有形,无形资产的生产,进而摄取更多利益,然后再将利益投入生产来进行循环。如果利润率相等且不变,首富理论上是永远不会产生变化的。而首富及其背后所代表企业的变化,体现的是产业收入和利润率的变化。
今天首富是A,明天首富变成了B,是A资本再生产的投入减少了么?不可能,资本的本能就是不断再生产,所以只能是B的平均利润率要高于A。而产业变迁,或者在我国就直接说产业升级的本质,就是更高利润率产业的出现。
综上,我认为首富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个风向标来观察还是有意义的。
※:讨论到有首富的资产有资本市场的因素,但是资本市场的投资来源于多数聪明资本对行业/企业收益的预期,他的资产规模是资本市场对他的生产方式所代表的长期收益的一种远期折现。
————————————再多说一句任总—————————————
任总大概的确是成不了首富的,毕竟99%以上的华为股权属于华为工会。
没什么可说的,企业家之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