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后期到底是个什么局面,为何在蜀被灭后还支撑了十数年?
- 1 个点赞 👍
他能支撑这么多年跟晋朝内部是脱不开干系的,最典型的就是贾充。。
不是司马炎和司马攸那些破事,西晋不一定下的了决心
查看全文>>
郭俊琪 - 1044 个点赞 👍
吴国被国力碾压,又失去了长江上游天险(巴蜀)后,其实硬要灭也是能灭的。之所以没被灭,主要是晋朝内部不想打。
一、是司马炎不想打:
晋朝开国后在家族里封了27个王。其中27个王里,司马炎他叔爷,“大魏纯臣”司马孚一家就捞到了10张席位(安平王司马孚、孚子义阳王司马望、望子河间王司马洪,望子东平王司马懋、孚子渤海王司马辅、孚子下邳王司马晃、孚子太原王司马瓌、孚子高阳王司马珪、孚子常山王司马衡、孚子沛王司马景)。
而司马炎家里只有兄弟三张席位。
再加上司马孚超长待机,人望极高,又屡有大功,可以说是宗王之首。
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又是宗室第一武臣。在外则出镇雍凉多次抵抗过蜀将姜维入侵,在内则以卫将军中领军接管朝廷禁军。
甚至大晋八大元勋,即开国八公里,司马孚司马望父子就占了八公其二。父子俩分别是上三公之首太宰(师),下三公之首太尉。可以说,整个王朝开国后,最权势滔天的就是他司马孚家。
为了权力平衡,司马炎刚上位,又迫不得已扶持了自己的兄弟司马攸去“总统军事”,分了司马望的权。而司马攸不仅朝野口碑爆棚,又有大义名分是过继给司马师的嗣子,同时在少年时还有司马懿的背书加持。这死弟弟对司马炎的威胁度更高。
在这个局面下,你搞全面灭吴,怎么也躲不开司马望和司马攸这俩分管军事的大佬。一旦这俩人之一,有了灭吴的大功加持,将来他那纯质太子想继承家业都很悬。
二、权贵们也不想打
晋朝禅代后,第一波冲上顶级权贵的士族们,那凭借的都是姻亲关系与从龙拥立之功。
可这国级副国级干部的编制是有限的。
灭吴的功劳可不下于开国之功。如果外将们真立了不世大功,那高层的部分同志就该挪屁股了。
如果顶级权贵选择自己上,那就更亏了。自己已经是功名的顶层,哪怕赢了战争也没多少进步空间。如果输了,这么大规模与级别的败战,那等着自己的就是前途尽毁,从云端跌落。
所以你看贾充为什么是个坚定的失败主义份子,坚决抵制伐吴,尤其不乐意自己上。原因就在于此。赢了不赚,输了通赔。
真正看重国利,不牟私利的顶级权贵,只有羊祜一人。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所以他的作战计划一直在高层没通过。
三、忙于内部统治的稳固:
大晋开国第三年时,就以企图谋反叛乱的理由,派太尉司马望带兵去镇压大晋开国第一功臣石苞。吓得石苞直接脱离军队在都亭待罪。
大晋第六年,西北又搞出了秦凉之变。
对晋朝而言,靠利益笼络的非姻亲旧魏官员,是谈不上信任的。君臣缺乏信任,地方统治就变得敏感。
这种情况下晋朝对内高压镇压地方,并忙于把军权转移给宗室,以完成对内的稳固统治。所以头几年也没功夫搭理东吴。
四、司马炎为什么最后又力排众议强制伐吴?
这是因为皇帝的司马望叔叔此时已经去世多年了,而皇帝的司马攸弟弟此时因为名义上的妈(司马师老婆)羊太后死了,不得已要去守孝了。
司马炎想趁司马攸守孝期间赶紧把事办了,既伐了吴又没让弟弟捞着便宜。
(附记)五、灭吴灭出一身骚的“功臣”
王濬,这位七十四岁的超大龄舰队司令,是名标准的外将,在中央没什么根基,全靠羊祜一手提拔。结果要灭吴了,羊祜没了,没人罩了。
中央这次灭吴战役下达的军事安排:
- 总指挥(背锅位):贾充
- 副总指挥(监督位):杨济(外戚,贾充政敌)
- 中线指挥:杜预、胡奋、王戎
- 东线指挥:王浑、司马伷
- 舰队指挥:王濬
指挥官名单除了老头子外,个个都有背景。司马炎做了一项人事安排,王濬在荆州归杜预指挥,到扬州后归王浑指挥。
杜预作为羊祜推荐接班的人,自然给了羊祜面子,跟老头子说你随意发挥,我不节度你。毕竟杜预是皇帝的姑父,又是文职干部出身,对抢功劳什么的不感兴趣。
等王濬舰队开道秣陵后,王浑叫老头子先停一停,过来开个会。因为到了这地界老头子就受他指挥了。
王浑的父亲王昶是司马懿的嫡系,官至曹魏司空。王浑则长期经略淮南、豫州,是地方的军队大佬。王浑的儿子王济又娶了司马昭的女儿,是皇帝的姐夫。
结果已经飘了的老头看着唾手可得的灭国功业,不肯和这些皇亲国戚们分享功劳,假装不懂王浑的话,直接敷衍王浑说“风太大了,船停不了”,于是直接自己把船开到吴都。吴军不战而降,孙皓自缚双手投降老头子,于是吴灭。
灭国受降这么风光的场面,被老头子独占。紧接着,预期中的海内颂扬没出现,老头子直接被举报了。
王浑上表朝廷,这老头子不受调令,擅自行动。中央高层一合计,认为应该直接派一辆囚车把老头抓回来,就像邓艾那样。
司马炎觉得人家刚灭了国,抓起来有些过了,于是只是发诏书批评老头“恃功肆意”。
这事还没过,王浑又举报老头火烧吴国皇宫,黑了吴国宝物。老头赶紧辩解皇宫是吴国人抢财宝自己烧的,他去是救火的。
高层们一合计,这老头应该直接抓到廷尉那!随后又举报,说老头烧了吴国350艘船。
司马炎直接头给搞大,让没分到蛋糕的权贵们歇歇,别再弄举报材料了。但没用,老头子举报材料就没停过。
司马炎压力山大,这次平吴下来。老头子王濬只得了襄阳侯万户,拜辅国大将军。就这“有司”们还上奏说辅国将军不是什么高级职务,不需要设置辅官司马,不需要给仪仗队。想把他的领导待遇都给抹了。
再看看其他人的战后待遇:
- 王浑,加八千户晋位京陵公,转征东大将军,回京任尚书左仆射当宰相了。
- 司马伷,进位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 杜预,并九千六百户晋位当阳侯。
- 王戎,增六千户晋位安丰侯。
- 贾充,增八千户。
- 胡奋,无进步。
- 杨济,无进步。
这次封赏里,王濬的封赏比杜预还略高,怪不得被这么多人眼红针对。胡奋杨济他们是来混绩效的外戚,没加什么封赏。贾充作为墙头草是拉拢对象,加了八千户安抚。
灭吴得利最多的是王浑,封了公爵,增了食邑,还直接干到了中央去当宰相了。
最能闹腾举报的得到了最多的利,真是应了那句:会哭的小孩有奶吃。
伐吴最后也是一地鸡毛,人人都在算计,私利重于国利。整个西晋王朝似乎在缺失了“忠”的引领后,开始走偏了。
如杜预张华这种贤良君子在西晋几乎属于濒危物种,死一个少一个。等他们几乎死绝后,那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即将到来!
编辑于 2023-06-30 21:3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tanjidong - 229 个点赞 👍
很多三国故事,为什么到了五丈原之后,就普遍开始缩减篇幅?因为后面的故事太肮脏了
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是184-281年,诸葛亮去世于234年,时间才过了一半,而三国演义小说,老三国电视剧的后期篇幅也就十分之一左右,新三国更是只有一集
有人说是因为诸葛亮去世后意味着蜀吴失去了翻盘的机会,这没错但也不是重点,重点还是除了姜维之外找不出几个英雄了,全是自私小人的政治斗争
诸葛亮去世后,三国故事就不是三国了,和历史上那些大多数的乱世没什么区别了,都是骄奢淫逸,勾心斗角,互相比烂
234年的魏国已经基本具备了终结乱世物质实力,又等了几十年纯粹是因为司马家内部的政治原因
做个假设,假如234年诸葛亮去世时三国格局不变,保留土地人口实力,北方的实权领袖改成曹操刘备孙策等等任意一个有进取心的领导,甚至北方的皇帝还可以是名义上的东汉皇帝,这三国乱世都能在十几年内被统一,然后中原恢复生息避免后来的五胡乱华
可惜此时北方的领袖是司马昭,一个没啥进取心,只想安稳走程序篡位,能力比父兄又弗如远甚的小人
更可笑的是,263年灭蜀,281年灭吴,也都不是司马家自己愿意干的,而是被逼无奈,内部矛盾太大了,不得不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被迫伐蜀是因为司马昭和贾充把魏帝曹髦当街捅死了。本来司马昭正在忙着过户呢,等着流程走完就可以让曹髦禅让了,这下好了,你把皇帝杀了,再也没脸说接受禅让了吧。没办法,只能创造一点功劳,给自己儿子篡位铺路了。诸葛亮去世了,就拿软柿子蜀国开刀吧。
伐蜀,在军事层面不太困难,毕竟国力碾压,而且蜀汉内部也不团结,姜维屯田避祸。但是伐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个很棘手的政治问题。
如果力度太小,没有实质性贡献,不足以洗刷杀死曹髦的黑点;
如果力度太大,要彻底灭蜀,谁来执行?司马昭自己一来没那个本事,二来也没动机,已经没有晋升空间了(后面那些三公副国级的老登也类似,比如钟会);给别人呢?钟会不行,他是我的狗,但是出身比我还好,年纪轻轻就位列三公,如果他拿了大功反而比我还有资格接受禅让了;邓艾更不行,泥腿子一个,草根出身能让当将军就不错了,还想抢我们门阀的饭碗。数来数去没有合适的人选。
最终决定拿下汉中就行,雷声大雨点小,功劳也不小,而且不至于让邓艾钟会这帮人骑到我头上。
本来司马昭钟会都设计好默契球了,司马昭指挥,钟会督战,拿下蜀汉门户汉中,司马昭(司马炎)接受禅让,钟会做安稳富家翁,谁知道邓艾这个愣头青直接打到成都去把刘禅抓了,这下司马昭和钟会都很难看,结果只能是二士殒命(具体分析知乎有很多,不再赘述)。不过司马昭终于能让儿子司马炎接受禅让了。
题目是问东吴,我为啥要说这么多伐蜀的事情?因为只有说清楚伐蜀的故事,才能懂为什么北方从上到下没几个人愿意伐吴。
司马家高层,贾充等副国级以上官员:没能力,没动机(没晋升空间),干好了没好处,干坏了有坏处
羊祜等将领:有能力,但是政治上不敢行动,邓艾钟会的例子还在眼前,你立功了还不知道要被怎么清算呢。羊祜和陆抗的友谊固然有个人魅力在,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司马家的政治环境的考量
少有几个有能力有意愿的,司马家也不会给你兵权,不会轻易地把立大功的机会给你
此时的东吴早就烂得不成样子了,内部斗争不断,孙皓荒淫无度,除了陆抗张悌等等少数能臣外,已经是一推就倒
最终司马炎伐吴,除了陆抗去世之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内部政治斗争,即司马攸司马望等旁支势力。
司马炎自己能力尚可,但是嫡子司马衷是出了名的傻子,王妃贾南风更是出了名的妖妇,司马攸是血缘上的亲弟弟,但是宗法上过继给了司马师,在宗族中的地位其实比司马炎高一头,更别提司马望等等其它宗族。简单来说,司马家早在曹芳时期就开始笼络人心,为了挖空曹魏家的家产,许诺了不少利益给宗族以及其它大族(贾家,荀家等),导致后来高层臃肿,赏无可赏,权力分散,司马炎这个名义族长的掌控力越发薄弱。如果不在司马炎在世时就完成伐吴统一的大业,他的太子别说能不能继位,很可能都无法在狼群中活下去(后来司马衷也确实亡于司马家内斗)。
没错,司马炎伐吴的根本动机不是想天下归心,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得更稳一些,不被叔叔伯伯们欺负。如果司马衷的能力和司马炎差不多,司马炎就躺平交权,伐吴可能得再推迟二十年,而到时候可能就没有短暂统一的西晋了,北方直接被五胡十六国干废,东吴提前拿到东晋剧本。
而且伐吴还是由愣头青王濬完成的。没有邓艾王濬这种不考虑那么多政治得失的将领,三国还真没法统一。
所以,这也是西晋在大一统王朝中排吊车尾的原因。其它的大一统王朝都是雄才大略,以天下事为己任,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等等都是快速完成统一,之后还能与民休息,抵抗外敌;即使是次一档的曹操刘备刘裕等等,要么扫清六合席卷八荒,要么想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像司马家这种不思进取,只图篡位,骄奢淫逸,鱼肉百姓,酿成华夏陆沉的历史罪人们,连自己家后代听了故事都觉得如此国祚安长。
编辑于 2024-05-17 07:15・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阿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