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为什么十万国军守不住南京城?

z吃饭v
318个点赞 👍

蒋介石为了准备南京保卫战,召开了连续三天的国防会议。但是大大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国府的军队高层们,竟然出奇一致的反对蒋介石保卫南京城的想法。其中,尤其以李宗仁的反对声音最甚。

李宗仁当时直言:“此时的长江天险尽失,敌军可从南、西、东三面合围南京城。从战术上来讲,南京城已经是一个死地了。北面通长江,但是敌军可从空中封锁,属于退无可退。而我军大多是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无论是从兵员,装备还是从士气上,都很差。”

“倒不如,让主力部队撤到长江两岸,还可以阻击敌军渡过长江。让敌军徒留一个南京城,对战场大局影响不大。”白崇禧也非常支持李宗仁的想法,白崇禧也表示:“我军主力应当撤出南京,袭扰敌军,关注徐州,随机应变。”

李宗仁

何应钦则从人员调配,以及物资装备上向蒋介石分析了一番南京不能守的理由。然而,老蒋却是越听脸越黑。因为老蒋考虑的根本就不是这些问题,老蒋他懂什么战术?懂什么战争?但是老蒋他是真的懂争权夺利的那一套,是真的懂他所谓的“国际观瞻”。

还是刘斐更懂蒋介石一点,他表示:“南京毕竟是国都,守还是要守的,如果一枪不发就直接撤退,无法向全体国民交代。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大军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只需要留下来一部分部队,象征性抵抗之后,就果断撤退,也不算是丢脸。”

刘斐的话,算是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里面了,蒋介石立刻就开口赞同刘斐的发言。并且强调道:“南京可谓是国都,如果一枪不发就直接撤退,那么对于全体国民而言,对于抗战大局的影响而言,都是非常负面的。尤其是在国际观瞻上,如果友邦不认为我们有能力继续坚持下去,外交上也是一个大问题。”

刘菲

往往在蒋介石抛出“国际观瞻”的时候,一般事情就已经没得商量了。但是李宗仁等人还是想要争取一下,李宗仁表示:“南京城不守,你信我,就把指挥权给我,我就消灭一万日军给你看,给你一个国际观瞻。”

蒋介石希望能打赢一个大胜仗,但是蒋介石绝不希望指挥这场胜仗的人是李宗仁。而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根本就不相信李宗仁有这个本事。于是蒋介石直接拍板:“就按刘斐说的办!”

守不守南京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确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要谁来守南京城了。蒋介石知道这是一份苦差事,他指定人选的话,肯定就会彻底把这个人得罪死。毕竟无论是损失太大,还是丢掉南京,都是要被民众吐口水的;而直接弃守,说不准就直接被老蒋给毙了。

白崇禧

于是蒋介石便询问在场的众人,有没有人愿意主动守卫南京。没想到李宗仁相当的不给面子,直接表示:“我是不可能留下来的,而且你也不要想我桂系在南京留下一兵一卒,南京没法守。”白崇禧也默认了李宗仁的说法。

而与蒋介石属于同属一派的何应钦,此时也闭口不言,就当自己不存在。甚至就连刚开始大义凛然的刘斐,此时都不愿意留下来守卫南京。毕竟他心里也清楚,此时的南京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就在现场气氛,正在变得越来越尬尴的时候,唐生智却突然站了出来,直接表示:“南京城乃是国都!还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此刻大敌当前,如若弃守南京,我们何颜去面对国父的在天之灵?!委员长,我请求担任南京守军的指挥官!”

唐生智

唐生智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听得蒋介石“龙颜大悦”,当场将唐生智任命为南京守军的总指挥。并且向唐生智承诺:“你放心,时机成熟时,我一定派我的精锐部队来救你!”唐生智也表示:“如若蒋介石没有传达撤退命令,那我必然死守南京,寸步不退!”

但是唐生智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其实在场包括蒋介石的所有人,心里都非常的清楚。要说唐生智能守住南京城,那说出去根本就没人信,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罢了。脾气直率的李宗仁,直接讥讽道:“孟潇君,你是了不起的啊!”

唐生智却大义凛然的回答道:“德公,战事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你我是有责任的!如果此时再不肯出一份力,那我们何颜面对全体国民!”

如果不是唐生智后面的糟糕表现,仅仅就凭唐生智的这句话,其实就已经足够名留青史了,但是之后的一切,却证明了这不过只是一句空话罢了。

那么南京不能守,难道蒋介石心里就不清楚吗?其实蒋介石的心里,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1937年11月,蒋介石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本日为南京固守或放弃,踌躇再三。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这一点足以证明,蒋介石的心里,其实是非常的清楚,南京城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守住的。但是此时蒋介石不懂军事的一点又暴露了出来,因为蒋介石希望南京城能够坚守“三个月到一年”。如果换成李宗仁等人,必然是清楚南京城最多只能固守几个星期,可是蒋介石却并没有这个概念。

而蒋介石所指望守城将领唐生智,同样也是一个类似的角色。白崇禧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曾经写道过:“唐生智体弱不堪,我等与其一起视察南京城防。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非常的寒冷,唐生智只有到达平地的时候,才会下车看看。我见此体弱之躯,不禁为南京城防担心,不禁为他自己而担心。”

这也就意味着,唐生智很难亲自到前线去观察情况,所有来自战场一线的报告,全部都要其他人传达给唐生智,他永远都无法得到第一手消息。

而唐生智本身也不具备现代战争经验,同时也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这样的一个人,又如何能够在军队中有威望呢?

唐生智的身体情况,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工作。曾经有人在一天两次试图与唐生智讨论工作问题,但是打来电话之后才发现,唐生智都在睡觉休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指挥南京城内,鱼龙混杂的15万部队。

南京保卫战

关于这些部队的情况,我们这里可以采信四位当事人的说法,而他们四位的说法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就能够还原当时的全貌。我们首先排除在南京问题上,叙述较为主观的李宗仁,而是采取他的搭档白崇禧关于南京守军的说法。

白崇禧曾经说道过:“南京守军大多数是从淞沪会战上撤下来的,这些部队中损失最大的达到了一半,较少的也有三分之一。而在撤退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上有敌军空袭,后有敌军穷追不舍,甚至前面还有敌军的伏兵。部队士气非常低落,且相当的疲劳。”

而当时在南京负责调配部队的谭道平,也佐证了白崇禧的说法:“南京的守军中虽然有中央军精锐,但是他们在淞沪战场的消耗非常大,老兵少,新兵多,且新兵训练有限,战斗力下降非常严重。

而一些新调来的地方军,更是没法看。几个人用一支枪者有之,穿草鞋者有之。匆匆忙忙的跨省来到了南京,哪里都不熟悉,哪里都有冲突。

报告上说能上前线的部队是一个师,可是现场去看了之后,缺额非常严重,哪里是一个师,根本就是一个营。大炮没有,机枪不能用,甚至步枪都不是统一型号。”

美国《纽约时报》驻中国首席记者阿本德也表示:“仅仅在几天内,就分别有12个师坐船来到了南京,这些人多半都是来自四川省的部队,或者云南的新兵以及广东的粤军。这些部队中,没有一支有着现代化的装备,更像是军阀们派来送死的。”

美国记者德丁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阿本德的说法,德丁认为,南京的守军来自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甚至更多的省份,他们大多是地方部队。而这些人加上南京城的警察以及宪兵,还有少量的中央军,他们一起构成了南京城的守卫力量。

然而,这却并不是最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部队的军事主官,甚至包括唐生智在内,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清楚,南京城是守不住的,而且他们也根本就没有打算好好的守城。唐生智在接手南京后,一面将所有渡船凿沉,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一面又专门为自己和亲信准备了一条小火轮,以供逃生。

事实上,唐生智凿沉渡船的真实目的,很有可能就是为了避免守城部队比他跑得快,然后把他落下。战役期间,唐生智也是每天品茶抽烟,每天都在自己的院子里面闲庭信步,可以说是相当的悠闲。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守城部队第71军的军长王敬久,在南京保卫战期间,甚至还在忙着打麻将,甚至为此连军报都不听不看,只是敷衍了事。而在南京保卫战期间,这样的军事主官,并非个例,而这些人大多数最后都活了下来。

而在日军开始攻城之后,这样的守军当然完全无法守卫南京城。甚至就像复刻淞沪会战,都是完全不可能的。蒋介石看到这一幕,也清楚唐生智不可能守得住,但是真的让唐生智死在南京,以后就不会有人给他“背锅”了,于是老蒋便下达了撤退命令。

接到命令后的唐生智如蒙大赦,立刻就命令部队“即刻突围”,至于具体的计划,完全没有。因为此时的唐生智,已经坐着他的小火轮渡江逃跑了,完全不管南京城内百万军民的死活。而面对着被唐生智凿沉的渡船,百万军民也只得独自面对日军了...。

南京大屠杀

编辑于 2024-03-19 19:49・IP 属地江苏
陈群2019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