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为什么袁崇焕身后争议这么大?

畅玖康健
26个点赞 👍

是国内重文轻武的传统导致的,对于简单的军事问题,不从军事角度分析,偏偏用宫斗剧的思维去分析。

最后得出一个类似宫斗剧的“袁氏负了皇帝的一片真心,所以该杀。”的结论。

这种宫斗逻辑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战争的事还是用战争思维来考虑。

战争史上,乙巳之变这种事在别的国家发生过好多次。

汉尼拔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逼近罗马城。

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罗斯,逼近莫斯科。

这个时候,正常的国家都是尽量不与野战强势的对手搞主力会战。

主力会战的条件不具备,就要坚决的拒绝主力会战,否则就是顺了敌人的心意,等军队都死光了,剩下的人只有投降了。

正常国家面对这种局面都是坚壁清野,把物资分散,设置较多的小堡垒,分兵把守。增加对手分兵获取补给的难度。这样敌军处于分散掠夺则全无效率,集中会战又没有对手的困境。守方通过疲惫敌军,在外线聚集兵力等方式逐步满足会战条件。

拿破仑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俄军一把火烧毁了莫斯科,连带着把周边的贵族庄园都烧成一片白地。

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曾多次被沙皇羞辱性的免职,也曾多次被拿破仑在大型战役中击败。可以说库图佐夫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关系一点也不好,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君臣关系。如果用“托付不效”“反法联盟反到莫斯科城下”的罪名,库图佐夫早就应该被沙皇凌迟。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毕竟是上过战场的,知道大战在即,要用跟拿破仑打过交道,拥有清晰战场思维的库图佐夫指挥作战。即使自己不敢承担火烧莫斯科的责任,但该做的事情必须做。

沙俄大贵族的庄园都在莫斯科附近,被俄军一把火烧了,这些贵族有怨言也不会耽误军国大事,俄国贵族们乖乖疏散。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库图佐夫仍然做了高度评价。

这才有了后面法军主力被歼灭,拿破仑带几千人灰溜溜逃回法国的结果。

袁崇焕在乙巳之变中的行动完全符合军事学观点,是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理性的做法。

结果在双方力量对比博弈最关键的时刻,皇帝和大臣们把唯一清晰掌握战场局势的统帅杀了,强行组织主力会战,在后金最希望与明朝开展主力会战的时间和地点,给予后金一场单方面的盛宴,一举送掉四万军队,给对方以充足的补给。让形势全面失控。这是什么脑残操作?

对袁崇焕的争议,其实官方就是没有争议。

因为暴力是政权的底层逻辑。

官方如果认同一个违反军事学常识的结果,官方都用宫斗思维考虑问题,那就真出笑话了。

*****************

鉴于评论区某些人对后金军战法一无所知,强行要明军野战送死的问题。特意补充一下有关后金军速度的材料:

萨尔浒战役后金军在丘陵地带6小时跑120里,其中最后1个小时是披甲行军。

皇太极入寇北京实际行军十九天,且行且战且掠夺,平均每天行程100里。

后金军在奔袭大西军时,豪格派遣鳌拜率军从汉中到西充县1400里地,用时6天到达,其中明确记载一昼夜300里。

顺治初年后金军从北京去西安,为了抢占要地,要求全员急行军,1800里路共用时5天抵达,平均每天360里。

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蒙古、朝鲜、明军、大顺军、大西军都遭遇过,使用高速奔袭逐一击溃对手是后金惯用战法。在使用这种战法的时候,他们常用的速度是一日一夜200里。

明军对付的是这种对手,如果没有聚集起足够多的精锐部队,没有足够多的给养,没有足以凭恃的城防工事,就必须拉开距离,与后金军在野外捉迷藏,不给其确定位置的机会。不只是袁崇焕这么做,其他的明军将领也是这么做的。

如果有些人还要空想,要求援助北京的明军,那些步骑混编,处于饥饿状态的明军要仓促的聚拢起来,去在野战中打击、骚扰、阻截后金军,甚至要求明军晚上跑到后金军营帐外面敲锣。

犹如让人徒手捉蛇。

编辑于 2023-06-14 12:55・IP 属地辽宁
lion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