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争议大是因为资料足够多,多到足够找到某一种观点的间接佐证;同时又恰到好处的缺失了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袁崇焕案的卷宗。
如果是更早的历史,人们只能选择相信司马迁、司马光、陈寿、裴松之等等史家的著述,因为不信他们就没东西了。直到宋史都有这种现象,一个勤奋一点的历史系研究生,可以在其研究生那两年里看完所有现阶段已知的宋史相关材料,因为真没多少东西。
而清代则是另一端的,清代有清宫档案留下了,想看能看一辈子。很多有争议的事随着档案的整理,会出现原来的看法被彻底证伪或者传言找到证据的现象。比如“乾隆帝和和珅是把兄弟”这个说法,猛一看挺假的,结果随着档案整理,清乾隆四十二年左右,和珅负责管理崇文门税关时,给乾隆帝的奏折署名是“奴才和珅金兰谨奏”。
明史正好处在中间,有足够多的奏疏留下了,却又缺失了最关键的部分,自然是发表自己观点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