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贼有趣!
首先用汉人这个说法有点不准确,因为虽然汉族父系相对统一,但是母系差别还是很大的,就常染色体来讲,北方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接近,南方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接近。
不过确实可以说说东北亚人群最明显的共同特征——我们好像是从极端寒冷的地方演化出来的。
这看起来是个非常反直觉的结论,听我从头给你们说起。
首先普遍认为体毛多是寒冷特征,保暖嘛。
但是实际上人类并不能用退化了的体毛保暖,相反,大胡子反而会导致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里出现巨大悲剧。

你的哈气可以让胡子全部冻成冰条,严重影响生活,在不依赖体毛保暖的时代,胡子少反而是个优势。
再说单眼皮和内眦赘皮(蒙古褶),这俩东西的搭配中国人非常普遍,尤以北方居多。

上图是一个做了双眼皮手术和开眼角的姑娘,双眼皮手术归根结底是通过减少上眼睑的脂肪来塑造深邃与褶皱的。
而医学界普遍认为,上眼睑的脂肪能在寒冷天气保护眼睛,内眦赘皮也是起类似的功能。
这就有意思了!我们知道虽然白人普遍生活在高纬度区域,但是实际上因为海洋的存在,西欧并不冷。
就算是莫斯科——莫斯科的一月均温是零下6到12℃。哈尔滨是多少呢?零下12到24℃。就连北京都有零下2到9℃!
北欧的斯德哥尔摩是多少?零下1到5℃……想不到吧?北京比斯德哥尔摩冷,当然,我们是季风气候,夏天也比斯德哥尔摩热。
真正寒冷地带的居民是谁呢?

也是没有大胡子的因纽特人,内眦赘皮比汉族还高发。
当然有人会说,难道白皮肤不是对寒冷地带的适应性产物吗?这个还真是,但它的功能不是和北极狐一样的环境掩护色,而是为了合成维生素d。
我们挖出来一万年左右的古人皮肤都不是白色的,变白是个非常晚近的事情,主要是因为食物里缺维生素D…
万物生长靠太阳嘛,参考上面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少是促使人类变白的成因。敲黑板,这是高纬度的特征,不是寒冷的特征,纬度高又暖和的地方也可能白。
而我们的夏季太阳能量猛烈,自然不需要那么白。
况且其实我们已经是同纬度最白的了。

看到没有?东亚人的实际肤色是和地中海暗白人种差不多的,甚至以一己之力(雾)把这个地带推到了亚热带……
看来也是冬天缺维生素D啊。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值得被注意。
西方人的脂肪堆积模式大多数是向心型肥胖,也就是所谓啤酒肚,你经常能看见西方的胖子挺个大肚子配个小细腿,而我们梨型肥胖(胖大腿胖屁股)则差不多可以和啤酒肚五五开。
这也是因为东亚人脂肪更倾向于均匀堆积模式,这也是防寒的。
我们的外表特征可能确实是诞生于极端寒冷的时代,那可能是一段极漫长的冰河时代,祖先们挣扎求生,扛不住冻的都挂了,最终活下来的都是……我们这样的。
李辉说,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这一支南亚人在出发时头颅还很圆,带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在他们行进过程中,人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存活下来的人基因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留在河谷地区的羌人应该是迁移过程中留下的。他们保留了游牧的习性。
考虑到历史事实,可能正是因为生存的压力,让我们在冰河时代末期不断北上,并在这个时间段适应了当时依旧极端寒冷的气候。
这导致他们,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老祖宗还挺不容易的,不是吗?
ps:东南亚人和我们也挺近亲的,但是他们呈现出的大眼睛,厚嘴唇,阔鼻,黑皮肤反而和澳大利亚土著/非洲黑人较为接近,不得不赞叹人类环境适应的能力,还记得前面说欧洲人也是在五千多年前才变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