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不断革命论和继续革命论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马林科
2150个点赞 👍

不断革命论:党在一国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后,应立即将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反向灌输到无产阶级基础更加深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不停歇地不断点燃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使革命形势有利于社会主义并相继在各国爆发,促成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全面夺权,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继续革命论:党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漫长历史时期,应时刻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全方位的阶级斗争,继续依靠群众的革命力量与党内外一切资产阶级化官僚化的因素或倾向作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权不变色直至过渡到共产主义。

前者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输出革命,是一种如何“打天下”的理论;后者是在一国内把革命长期化常态化,是一种如何“坐江山”的理论。

这二者区别这么一看我觉得已经非常明显了,然而至今还是有人混淆概念,将其混为一谈。

故意的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托的不断革命论还是他的继续革命论,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斯的一国建成论虽然短期应用不错但却有潜在的巨大隐患,并以各自的方式批判了一国建成论。一国建成论的隐患自不必说,大家一个比一个懂,苏联的结局就是最好的注脚。

而问题在于,这两个治斯药方在历史实践中也并未起到特别好的效果。不断革命论一开始就被波兰人狠狠地给了一个嘴巴子,越到后面越发不具有实践性,现如今则彻底成了一种“宣扬尧舜禅让的上古经典”。也就是理论很美好,但现实压根行不通,任何实践最后都成了资产阶级看了都要耻笑的反动幼稚行径。

即,你完全可以在理论口头上阐释不断革命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这绝对没什么问题。但,就像孔子滔滔不绝地宣扬周礼那样,也仅此而已了。

再看继续革命论,实践上也是难得一批,党内党外的、现实社会条件的、群众自身观念意识的、明着的暗地里的、各种各样的阻力丝毫不比不断革命论遇到的弱。他燃尽自己本不多的生命、做好粉身碎骨的觉悟才艰难地把这场伟大且痛苦的革命实践成功向前推了一步,结果却还是人亡政息。

但比不断革命论好的是,继续革命论被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推行而且是有群众基础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推行的过程中反复出现大量失误,本就薄弱的群众基础被逐步瓦解分化最后彻底毁灭,仅给后人留下了理论的只言片语和被复辟者雕琢后的小姑娘历史。

此外,继续革命论的大前提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所以党的领导是必须的,决不能搞极端无政府民主化的政治运动。他在1967的一月风暴后谈话中就批判过这个问题,说还是得有个党委嘛。但这明显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或者说悖论:群众运动是革命还是反党怎么界定或让谁来界定?群众要革命,要党的领导,但革命对象又在党内,怎么辨清认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多群众的革命素养和认识水平并不高,很容易就被带歪利用,这是发生过悲剧的非常惨痛的教训。

有时候想到这个悖论,不由得又想起他说的:这场革命算是一次演习,对群众也是一次锻炼和教育,无论哪一派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

其实,他真的什么都明白,把什么都想到了。


所以这个成功但又失败的实践既是好事也不是好事。说它是好事,因为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教训,将继续革命的火种珍藏在每个人心中,只待天下有变耳。思想的火种将转换为群众的物质批判基础以重燃革命的烈火。

说它不是好事,因为群众明白这个实践生生不息的火种之力,复辟者更明白。他们都曾经被这个实践结结实实教训过一顿的,对这个理论恨之入骨髓,必然视为洪水猛兽,几十年如一日严加提防、时刻警惕,凡有苗头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后安。这种极端高压严密的阶级统治让火种难以壮大,而群众几乎早就视阶级斗争为过时不值一提甚至不存在的教条了,殊不知它一直客观存在,只不过群众从主动斗争的主体变成了被动的斗争对象,当然会被动地觉得不存在。

因此,继续革命论中,继续性的正反两面都是极其强大的,革命火种无比炽热,反革命的坚冰亦无比寒冷。

总之,任何革命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继续革命论同样需要不断在未来的革命实践中丰富自身内涵,扬弃自身的不足。

无论星火和寒冰谁能压得过谁,总是得压一压的,相信这其乐无穷的世界景象一定是他在词里所写的那样:“寰球同此凉热。”



【补充】关于不断革命论和继续革命论之间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设想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本人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会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的西欧国家首先同时爆发,因为这里无产阶级基础深厚且成熟,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也非常显著。我们姑且把这一理论称作:多国发生论。当然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带有那个年代欧洲思想家普遍具有的西欧本位观念的局限性。

第一阶段的发展:马克思晚年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大量存在农村公社的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阵痛而直接从封建农村公社进入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本人对自己理论的完善,同时也为第二阶段打下了思想准备。

第二阶段: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革命学说,认为共产主义革命诚然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但不能因此“等、靠、求”,而应当通过先锋队的积极作用促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的“链条”国家获得胜利。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导致的。这就是著名的“一国发生论或一国胜利论。”

第二阶段遇到的困境:一国胜利论很快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也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了列宁的理论智慧和实践魄力。但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包括列宁本人都把一国胜利论视作马克思多国发生论的补充和前奏,而不是独立的革命阶段,因此都把党的下一步行动定为:将俄国革命西引至西欧点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这其中尤以托洛茨基坚决支持。

革命西引的结果我在原文已述,面对现实的惨败,列宁等很多布党人醒悟,不再坚持,而是转向巩固建设既有的苏俄政权。而威望甚高的托洛茨基还在认定大方向没有问题,只是革命的具体方式失误而已。

第三阶段:最终,分歧不断扩大,列宁死后,布党内在围绕究竟是西引欧洲还是专注苏联,分裂为以托为首的不断革命派和以斯为首的一国建成派。我把这场路线斗争简称为“斯托之争。” 所以,不断革命论和一国建成论本质上是在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两种不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第四阶段:毛继承的是一国建成论,但在充分认识和总结斯大林执政后期以及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上台后的弊端和危险后,进一步扬弃一国建成论,也是力图解决列宁晚年所担忧的先锋队官僚化状况,提出了继续革命论。所以继续革命论所讨论的是一国建成论范畴里的继续革命,而不是托式的反对植根一国的各国不断革命论。

第五阶段:理论之树常青,试看各位如何将这个理论继续发展下去,更好地开辟二十一世纪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有不少朋友发评论莫名其妙被系统删了,我挺想知道你们都写了啥,实在不行私我成不?

编辑于 2022-08-05 22:57・IP 属地新疆
耀之者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