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勃列日涅夫访问阿塞拜疆时,收到了 16 颗宝石制成的项链,
这种腐败行为不仅没有被斥责,反而堂而皇之上了电视。
一、
晚年的斯大林,喜欢年轻俊美的将军。
1952 年 10 月,苏共 19 大召开,斯大林取出一张名单:「可以选入中央主席团的,有这样一些人……」
中央主席团就是以前的政治局。
有斯大林的亲自点名,勃列日涅夫成为主席团候补委员兼中央书记,进入苏联最高权力中心。
斯大林为什么要提拔勃列日涅夫呢?
因为他的履历非常漂亮。
勃列日涅夫是乌克兰人,15 岁进入工厂做锅炉工,虽然后来读过中专和农机学校,但是他并不喜欢读书,甚至做了苏共总书记以后,每次发言都要照着秘书写的稿子读,有时候还会串行。
相比读书,勃列日涅夫更喜欢打猎和社交,他把这两个爱好保持了一辈子。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勃列日涅夫升迁。
凭借学历和技术能力,分配到工厂不久的勃列日涅夫,应征入伍成为坦克连政治指导员,一年后退伍回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这个地方对勃列日涅夫很重要。
那是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大清洗进行得如火如荼,苏联干部要么枪毙要么流放,空出很多位置,需要身家清白的干部顶上去。
勃列日涅夫做过工人、学生、军官,各方面的履历非常丰富,便成为重点提拔对象,经常在岗位上干几个月,就被提拔到更高的领导岗位。
到 1940 年的时候,34 岁的勃列日涅夫,已经成了主管国防工业的州委书记。而当时的乌克兰第一书记,正是赫鲁晓夫。
换句话说,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的嫡系属下,正儿八经的圈里人。
年纪轻轻遇到火箭提拔,够带劲。
但要说他有什么工作成绩吧,也谈不上,甚至终其一生,大家对他的评价其实就俩字——平庸。
不过生活在斯大林时代,平庸就是福气,当然也可以说,恰恰是斯大林的高压政策和铁腕手段,逼迫苏共干部只能平庸度日。
1941 年德国军队来了,勃列日涅夫再次转入军队,陆续出任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集群政治部副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要是按照职务来说,勃列日涅夫是逐渐下降的,但是在 18 集团军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小地战役」,混到一点战功。
此后说起二战生涯,勃列日涅夫的口头禅是:「斯大林有反击德国,我有小地。」
但是据同事们说,他压根没参加过小地战役。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能和小地战役沾边,以后需要宣传的时候,自然可以把其他人 P 掉。
1943 年,第 18 集团军归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领导,而勃列日涅夫直接听命的领导,依然是赫鲁晓夫。
随着战争结束,他被赫鲁晓夫调回乌克兰,一路做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第一书记,培养起日后非常重要的政治山头,其中一个亲信就是后来的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契尔年科。正是有如此丰富的履历,以及数次机遇登上的平台,勃列日涅夫才能进入斯大林的视线,被最高领袖点名提拔。
可能斯大林想,文可理政武能带兵,此人应该成为接班团队之一。
勃列日涅夫进入主席团不到半年,斯大林去世了,紧接着上位的赫鲁晓夫,也十分看重追随自己多年的勃列日涅夫,1960 年把他提拔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相当于全国人大委员长。
55 岁的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再过 3 年,苏共第二书记病重,做了 3 年橡皮图章的勃列日涅夫再进一步,成为苏联事实上的第二号人物。
此人真是一生好运啊,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坐着顺风车爬到苏联权力最高处。
作为回报,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特别忠心。
据作家索尔仁尼琴回忆,有次赫鲁晓夫见知识分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一幅油画,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就命令勃列日涅夫取过来。
而勃列日涅夫作为国家元首,一点怨言都没有,丝毫不觉得给赫鲁晓夫做服务员有什么不妥。
「他拖着肥胖的身体迅速站起来,抱着油画出现在大家面前,那种体态仿佛一只狗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什么样的画风。
赫鲁晓夫对他的态度很满意,觉得勃列日涅夫做奴才,根本不可能影响自己的地位。
可谁知道,这个扮演奴才多年的人,正在私下密谋废黜赫鲁晓夫。

二、
苏联高层废黜赫鲁晓夫的原因很简单。
赫鲁晓夫自从执政以来,一直闹着要改革,这个原本没什么问题。
斯大林体制是一种战时体制,短时间用来积蓄国力效果很好,但是长期使用的话,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什么计划指导的权力太集中、经济不活跃、人民和干部没有积极性之类的。
当时的苏联干部发现了问题,便在斯大林去世后启动改革。
偏偏赫鲁晓夫,个人能力只是青铜,却以为自己是个王者,于是经常不做调查研究,一拍脑门就启动一项改革,把苏联折腾得乱七八糟。
总之,赫鲁晓夫闹腾了 10 年,得罪了苏联的所有阶层……
农民和工人没有实惠不满意,干部对频繁调动和取消特权不满意,军队对裁军和削减军费不满意,甚至他不尊重内务部和克格勃,也让特工系统不满意。
大家琢磨良久,「要不废掉他吧。」
其实说到底,废黜赫鲁晓夫,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他们的目的是维护以前的特权和利益。
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在黑海沿岸的皮聪达修养,苏联高层却在莫斯科召开秘密会议,部署废黜赫鲁晓夫的计划。
商量妥当之后,大家让勃列日涅夫给皮聪达打电话,以中央的名义召赫鲁晓夫回来,说是有些事情需要请示。
赫鲁晓夫骂了一句:「离开我,那些人什么都做不成。」
他回到莫斯科的会议室,大大咧咧地说:「有什么事情说吧,我来做决定。」
勃列日涅夫站起来,「你不尊重集体领导,学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而且脑子不够用,经常做一些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要罢免你。」
其他人纷纷附议。
赫鲁晓夫慌了,「以后我会努力工作的,给个机会吧?」
「不行。」
于是,赫鲁晓夫被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了苏联的退休金领取者,每个月可以领导 5000 卢布,但是给他保留了克里姆林宫食堂,以及医疗、别墅、轿车的待遇。
作为仅次于赫鲁晓夫的二号人物,勃列日涅夫被选为苏共第一书记,柯西金出任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勃列日涅夫能上位,原因还是履历。
他是从地方基层一路升起来的,不仅做过州委书记和共和国书记,还以政工干部的身份参加二战,最后又在苏共中央工作多年,各方面历练都很丰富。尤其是多次地方一把手的履历,属于登上高位的必备条件。
而柯西金不一样,他在 1938 年就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几乎没有主政地方的履历,这块短板让他很难得到大家的支持。
既然大局已定,很多事情就要改变。
苏共高层不喜欢赫鲁晓夫的改革,那就统统废掉,于是干部任期制取消了、干部和军官的特权恢复了。
赫鲁晓夫折腾 10 年,除了在任职名单上留下名字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和几十年后的奥巴马同样命运。
本来要改革战时体制的苏联,再次回到斯大林时代。
所以说,改革这种事情,一旦启动就要做到底,要是失败的话,国家会被利益集团反扑,暴露的问题比改革前更加顽固。
这就是熵增的力量。
通过彻底否定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挽回了苏共各阶层的人心,尤其是苏共各级干部特别拥护他,毕竟他是苏共利益集团的代表。
勃列日涅夫也很配合。
他做了一辈子听命令的平庸干部,本来就没什么大理想,唯一的愿望是自己能好好活,别人也能好好活,顺便让苏联平稳地运行下去。
凭借「不作为」的技能,勃列日涅夫团结了大多数干部,这也是他能平安执政 18 年,并且寿终正寝的真正原因。
因为只有勃列日涅夫在位,其他人才能放手食利,不必担心冒出一个愣头青,扰乱苏共高层的美梦。
但是在享受生活之前,他们还需要搞掉两个人。
三、
他们的第一个猎物,便是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有一说一,当时的苏联需要改革已经成为共识,唯一的区别是怎么改,有人说可以引入市场经济,有人说必须在计划经济体制内修补。
1962 年 9 月,哈尔科夫工程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标题叫作《计划、利润与奖金》,他主张用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刺激企业生产,企业盈利越多,发的奖金就越多。
而且文章还要求改革企业的计划工作,国家只要告诉企业产量、品种和交货日期,其他的不要管,交给企业自主负责。
利别尔曼的文章引起苏联学界的大地震。
很快,苏联各界爆发关于改革的大讨论,到 1964 年 1 月才由苏联科学院做出总结:
「利润是工作质量的指标、生产发展和刺激基金的源泉。」
换句话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勃列日涅夫刚上台不久,个人能力也不是太优秀,很多人都把他当作过渡人物,他也做不到命令苏联的一切。
何况改革的话题已经讨论两年,不顺从舆论做点什么,也说不过去。
虽然勃列日涅夫说:「改革做什么,我们不需要。」
但身体还是很诚实,他在 1965 年通过三项关于改革的决议,准备 1966 年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
1.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国家计划只制定大方向,具体怎么办,企业可以灵活调整。
2. 实行经济核算制,用利润刺激企业和职工,让国家、企业和职工成为紧密团结的伙伴。
3. 实行产品批发价格的改革,让价格最大限度接近产品需要的劳动量,也就是不可以压缩产品价格啦,让企业和职工劳有所得。
原先赫鲁晓夫的农业党委和工业党委,也被合并起来,成立统一的党委会,管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在改革的过程中,苏联还大幅度增加农业投资,从 1965 年到 1982 年的农业投资达到 4708 亿卢布,比前 40 年的总投资多 2.5 倍。
而且政府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1965 年到 1979 年共提价 7 次,农产品价格涨幅达到 60%。
由于改革是政府推动的,所以也叫「柯西金改革。」
最初几年,苏联的经济增长很明显,不仅遏制住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1966 年到 1970 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7.4%,这个数据已经很不错了。
但眼瞅着苏联要复兴,东欧那边出事了。
1968 年 1 月,捷克斯洛伐克爆发政治民主化运动,有点反对苏联控制、并且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意思。

当时是冷战对抗的时候,一城一地的得失都有可能导致失败,甚至引起东欧的格局变化,所以苏联不能容忍捷克斯洛伐克离家出走。
1968 年 8 月 20 日,苏联和华约国家组成的 20 万军队,武装进入布拉格,逮捕反对派领袖杜布切克,几十万捷军全部投降。
捷克斯洛伐克就像离家出走的孩子,还没走出 10 里,就被家长抓回去打屁股。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运动,也给苏联上了一课:
「千万不能放松管理啊,要不然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社会主义阵营不就散架了吗?」
而且苏联高层担心,如果西方的政治民主运动经过东欧,一路传到苏联怎么办?
于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排斥任何学习西方的改革,只有坚守斯大林留下的遗产不动摇,才能保护苏联的胜利果实。
或者说,保护苏共高层的胜利果实。
事件平息不久,苏共开始批判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市场社会主义」政策,柯西金主持的改革成为国内的活靶子,被逐渐停止。
1971 年,苏共不允许说「改革」这个词,开始用「完善」替代。
虽有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大了。
改革的意思是以前有问题,需要做出改变,而完善的意思是以前没有问题,只需要在旧框架上修修补补就可以了。
由于推行的政策失败,柯西金也失去党内话语权,成为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一枚员工。
而已经得到自主权的企业,变得更没有效率,它们不断降低产品的质量,换取国家高昂的收购价格,这中间的价差,便是旧制度利益集团的利润。
所以苏联才会出现卫星可以上天,家里的电视机却经常爆炸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