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自忠?
- 1 个点赞 👍
真正意义上的国军名将,对老上级忠心,无论是外战和内战都取得过战果,黑点就是29军撤退时留下来跟日本人斡旋,不过也不影响是海峡两岸公认的英烈。
中原大战击败了张治中和汤恩伯,失败后仍然追随冯玉祥。
徐州会战和随枣会战中均击退过日军。
1951年,蒋介石再次认证名将身份,74年对岸拍电影纪念。
查看全文>>
杨立仁 - 4817 个点赞 👍
谢邀
以历史为依据,以客观为准绳,让我们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张自忠。
1944年四五月间,豫中会战爆发,蒋介石嫡系、“中原王”汤恩伯部几十万大军一败涂地,几十天时间就丢掉了大半个河南,开豫桂湘大溃败之始。当时,辛亥元老、中共南方局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董老感慨战局,写了一首诗:
“男儿抗日死沙场,青史名垂姓字香。中原倘有英灵护,怎让倭奴乱逞狂。”
与此同时,董老感慨地写道:
“今岁中原战役,倭势仍张,国军竟莫能抗,感时抚事,辄令人想念将军于不置也。”
董老在诗文里怀念的“英灵”和“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已经殉国4年,堪称抗战军人之魂的张自忠将军。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唐园的张家大院东楼。张自忠的父亲张树桂曾是清末地方官员(江苏赣榆知县),在确定了自己儿子辈份是自字辈之后,为其取乳名“宝勤”,取名“自忠”。在取字上,张老先生则取《诗经.大雅》中“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之意,取字荩臣,即“忠诚之臣”。
说到底,张老先生期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忠义之士。成年后,张自忠一度加入到辛亥革命的风潮中去,还曾投笔从戎,但是结果都不尽人意。
1916年秋,张自忠找到自己的老团长车震,透露了他还想当兵的想法。车震见这位富家子弟意志坚定,于是在1916年9月去天津时顺带将张自忠介绍给了已经是旅长的冯玉祥。冯玉祥见其一表人才,果断收入麾下当见习官。
虽然张自忠二次参军属于“大龄士兵”,比他年轻的吉鸿昌,佟麟阁,刘汝明,冯治安等都已经是连长,但是,张自忠总算是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很快张自忠就升任排长,有意思的是,他的连长是著名的“倒戈将军”石友三。冯玉祥的部队一贯反对封建残余,君臣色彩、官僚色彩重的字眼都不受欢迎,因此张自忠将自己的字改成了荩忱。
1919年初,张自忠奉命进入军官教导团学习。在学习期间,他一方面因为兴趣,一方面勤勉刻苦,所以每一回考试,他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教导团中堪称“模范团员”。冯玉祥后来回忆:
“在教导团中,他又作了一个标准的团员,他非常勤学,对人处事极其真诚友爱,又能刻苦耐劳,这时便显出他未来一定是个将才。”
很多人说,张自忠“张扒皮”的外号出于他的治军严格。但是这种严格并不是一些人想像的动辄打骂体罚。实际上,张自忠深知要想治军,先治人心的道理。治军要因情而宜,不能千篇一律;一味严惩只能徒增怨恨。在他还是营长的时候,一位士兵患了严重的败血病,被送往协和医院抢救,院方耍求冯玉样派一个排的士兵供给输血。张自忠赴讲堂听课恰好路经此地,目睹这番情景也毫不迟疑地伸出了自己的胳膊。在他和冯玉祥的带领下,士兵们争相献血,终于挽救了那位士兵的生命。这件事使张自忠感到十分开心。冯玉样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内心的感受:
“这件事使大家都觉得官长与士兵不但共着甘苦。而且是同着生命的。彼此间的感情便越发不同了。”
张自忠对士兵们的爱护在国军中是十分罕见的。士兵们的伙食如何?士兵是否讲究卫生,营房是否干净?士兵们的眼病,脚气,鸡眼这些小病是否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这些在高级军官眼里是鸡毛蒜皮小事的问题,张自忠不仅亲自过问,同时教育手下的军官们对士兵健康负责任就是对部队的团结和战斗力负责任。当然,调戏妇女,喝兵血,这种在当时一般部队中都不算事的恶行,张自忠更是从不姑息。
张自忠治军如此严格,能出成绩自然是在情理之中。1929年初,蒋介石进行全国范围内以师为单位的考察,由刘峙率团巡视南北,逐一考核。张自忠的第二十五师军容严整,训练有素,令刘峙叹服。结果这次考核的结果令时人,也让现在的某些“国粉”出乎意料:全国第一的桂冠竟然不是黄埔嫡系第一师,而是“杂牌军”,张自忠的第二十五师。
1931年1月,在经历过混乱不堪的中原大战后,张自忠成为了29军38师的师长,驻防山西。在38师驻防山西期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曾在1931年夏奉命考察华北政务,便道归晋扫墓,宋哲元特派张自忠请其检阅三十八师。孔祥熙获得的印象是:
“卒武整饬,无矜气,无怠容。”
1933年,日寇侵犯热河,由于汤玉麟不战而逃,战线拓展到长城一线。张自忠奉命开拔前线,他将第一次和日军交手。在武器方面,29军尽管有3.4万人,但是武器窳劣。全军的山炮野炮不过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每个连只有2挺轻机枪。日军企图利用火力优势,消耗29军。张自忠综合战况,发现几日来虽然顶住了日军进攻,但仍然处于被动,从而得出了拼消耗并非良策的结论。张自忠和冯治安,赵登禹联合商议后,至11日中午,张自忠与冯治安联名向赵登禹下达命令:
“敌以大部兵力连续冲击,赖我官兵誓死抵抗,终未得逞。我军为歼灭该敌计,应乘其疲惫夜袭之。”
当日夜里到第二天天明,二十九军进行了成功的夜袭,此役我军歼敌数百人,突袭部队伤亡600余人。
张自忠并未被夜袭胜利冲昏头脑,他在视察阵地后,给部队做出了积极防御,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杀伤日军的指示。张自忠的指示不仅避免了29军不必要的伤亡,还打出了一个罗文裕大捷。就装备而言,29军和日军相差甚远,但装备低劣的二十九军居然打退了日军的几十次猛攻,歼灭日军约6000人,使日本朝野为之震惊。
日本一家报纸说
:“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而一位笔名为醉丐的诗人写了一首《颂29军38师师长张自忠》,表达了他对张自忠在长城抗战中的的敬仰之情:
“军称模范久驰名,誓与倭奴苦战争。深夜出兵来杀贼,刀光闪烁气峥嵘。”
长城抗战后,张自忠步入政坛。日本方面对张自忠十分忌惮,便开始玩弄一系列鬼蜮伎俩:1937年4月底,张自忠为了帮助宋哲元敷衍日本方面,出访日本。为了混淆张自忠的政治面貌,日方启动政治心战,故意炮制消息对外界放话,离间群众和张自忠的关系,但是整个访问过程中,张自忠并未做出任何对不起国家民族之事。
在卢沟桥事变期间,日军更是喊出“只打冯治安,不打张自忠”的口号,让群众误解成了“37师打,38师看”。从这时起,一直到张自忠在卢沟桥事变之后返回南京为止,对他这一时期的亲日以及打成汉奸的言论至今广为流传,甚至有“是因为在北平混不下去,当不了汉奸才南返”的无稽之谈。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天津商会领袖徐柏园探望张自忠的情形:
“那时日军已提出我国军队应撤至永定河西以西的要求,他苦闷极了,在市府大楼的走廊上往来徘徊,时而仰视长空,时而俯首叹息,我问他到底预备怎样?他握紧双拳,如虎相扑:混蛋的日本人,当然是要杀尽他们才痛快!但若仍有一线的希望,目前总以弥患为是。”
再来看看日伪这边,大汉奸李景铭在自己的日记 《嗛斋日记》中记录日本人对张自忠“恨之入骨”。日方入北平后也另起炉灶建立维持会。民间绅士的回忆,日伪方面的记录和举措无不证明日伪一贯视张自忠为眼中钉肉中刺。
面对国人的指责,张自忠一度有些消沉,甚至想过自杀明志。他的苦衷,只有他自己明白。但是在李宗仁,冯玉祥等人的力保下,他很快地就恢复了过来,成为第五战区的一员,加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
在临沂保卫战期间,张自忠指挥的59军驰援第3军团,可是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之间历来无统属关系,为此李宗仁特派徐祖贻协调两军之间的关系。张自忠将中原大战中和庞炳勋的宿怨抛在一边,并作出了非常清醒的判断:如果只是直接增援临沂,那么被动挨打的局面依然不会改变,最好的防守是进攻。3月14日,59军全军以攻为守,强渡沂水攻击日军侧背,在刘家湖一带与日军反复争夺。短短三天时间,59军伤亡6000余人,一线营长伤亡三分之一,连长排长已经全部换了一遍,徐祖贻拟向长官部请示撤下59军,但是张自忠复电:
我军伤亡大,可日寇伤亡更大。我59军官兵誓死浴血苦战到底,请允许再打一昼夜。
17日晚,趁日军无法得到飞机支援,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的机会,59军发起全面反攻,击溃11联队第3大队,庞炳勋部也发起反击,攻占了日军兵站。日军不得不退守汤头,莒县。三天下来的作战,59军以60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000余人,击伤11联队联队长长野佑一郎,日军和第10师团会师的计划破产。而张自忠和庞炳勋,也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徐州会战后期,张自忠率领59军作为后卫,不仅给友军李仙洲部做出了正确的行动指示,还有效的掩护了五战区主力撤退,功不可没。当时在场的军联络参谋李诚一不得不感叹:
“张自忠予人以安,自己处其危境,真乃名将典型”。
在武汉会战期间,张自忠将军死守潢川,其麾下刘振三师长在日军无耻地释放毒气两次昏迷的状况下,取得了以伤亡40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第10师团3000余人的优异战绩。日军不得不承认:
“皇军在潢川方面曾遭遇到华军极强烈之抵抗,致蒙受巨大之损失。”
临沂和潢川之战洗清了广大民众对他的误会,而在1938年10月张自忠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后,他的抗战生涯走向了新的辉煌。1939年,国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此次攻势用冈村宁次话来说,挨揍最惨的是第3,第6和第13师团。国军此次冬季攻势表现最好的也不是嫡系部队,而是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第五战区歼敌30840人,俘虏日军36人,其中张自忠指挥的右翼兵团的战果就占了近1/3。如此辉煌的战果,也不得不让“先总统 蒋公”在军事会议上吐槽满是中央军的第三战区冬季攻势战绩实在太差——毕竟才和日军接触一下就半途而废,相比张自忠将军的彪炳战绩,实在是太丢人了。
张自忠将军指挥的部队并无太多精良装备,为何能有如此彪炳的战绩?除了训练有方外,那就是严格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爱惜爱护民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想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采访,特来拜访张自忠。此时张自忠正在和重庆派来的官员谈话。这位官员声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存在是“非法”,却不料张自忠将军当场怒怼:
“非法的?什么是非法的?他们在敌人后方肃清了许多伪军;他们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抗日团体;他们给我们送来了日军俘虏。那是非法的吗?如果是。什么叫合法?”
当史沫特莱的秘书说明来意。张自忠马上提笔,批准史沫特莱一行访问新四军。他边写边说:
“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游击队队长是共产党,游击队便是非法的,非法个屁!只要一个人打敌人,他的政治观点如何,我才不管!”
至于张自忠爱惜爱护民众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只要告诉你,张自忠还在北洋阵营时就亲自跳进河水参加过水利工程抢险,堪比有着亲自抗洪抢险经历的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在抗战期间,他手下的部队爱护民众表现根据文字记载,如果去掉番号的话,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八路军,新四军。
抗战并不仅仅是打鬼子,赶跑日本人为民众谋取安定生活才是抗战的真谛。我们不难看出,张自忠将军在国军中实在是一个“异类”,张自忠一方面深深地忧虑国府内司空见惯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歪风邪气,一方面拒绝攻打在敌后抗战的新四军。
有一次他在私下里对心腹将领李九思旅长说:
“国民党部队腐化,各人保存实力。不是真正同日本人打。”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将军亲率麾下第55军74师两个团渡河作战。但是汤恩伯不战而退放弃枣阳,由于手下38师师长黄维纲被敌纠缠,在友军第11集团军司令黄琪翔一退再退的情况下,张自忠将军要面临日寇绝对优势的进攻。
张自忠将军是不怕死的,他曾有过在日军进攻之时淡然练字的沉着事迹。这一回他亲率部队渡河作战,抱定了有去无回的决心。在送走了苏联顾问之后,众人劝他转移,但是张自忠的回答则斩钉截铁:
“我奉命追截敌人,岂能自行退却!当兵的临阵退缩要杀头,总司令遇到危险可以逃跑,这合理吗?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都是些土坷垃?我们中国的军队坏就坏在当官的太怕死了!什么包围不包围,必要不必要,今天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
在负责截击的440团和444团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为了守住杏仁山和东山口,张自忠把身边负责警卫的手枪营、特务排都派出去增援。这样,他身边仅剩下高参张敬、兵站科员马孝堂等数人。
5月16日下午3时,74师东渡的部队在绝对优势的日军进攻下伤亡殆尽,但是他们还是集中在杏仁山上顽强抵抗了1个小时。在混战中,张自忠将军不幸头部中弹,在最后的白刃战中,又被日军刺刀刺中,壮烈牺牲。和张将军一起战斗的高参张敬也壮烈殉国。
战后,跟随张自忠一起作战的苏联顾问曾对黄琪翔说,他从南瓜店阵地出来之后,沿途所见的日军尸体就有6000具以上,可见日军与74师两个团鏖战10天,并未占到多少便宜。不知此时心里,在会战中一再畏敌后退的黄琪翔该做何感想。
张自忠将军用生命为中国军队创造了战机:南瓜店战斗进行时,由于张自忠吸引了日军主力,汤恩伯之第13军乘虚袭取枣阳。园部和一郎急调第39师团连夜北上攻夺枣阳。在北上前,他们企图劝降包括因为昏迷被俘的马孝堂在内的几名战俘,但是他们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不过马孝堂的惊人的生命力让他坚持到了被老乡就起抬到38师师部报信,随后伤重不治,壮烈牺牲。
李宗仁17日得知张自忠的死讯后,痛哭失声,自觉“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在张自忠将军的灵柩运离宜昌时,人们冒着日军的空袭,秩序井然地护送着灵框浩荡前行。沿途道路两侧布满香案、鞭炮轰鸣,人们各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还有一位老太太,听说张将军灵枢将要运离宜昌,天未亮即起身赶做面食,说:
“我要为张将军做顿北方饭。”
对比下他在西北军系统的某些“大哥”,比如临阵脱逃的韩复榘,比如晚节不保奉命投敌的庞炳勋,比如勾结日伪军打击八路军不成,为了保住自己请求日军攻打八路军的老连长石友三,还有那些打着抗日旗号实为称王称霸,鱼肉乡里的大多数国军地方武装,这些人在张自忠将军面前,难道就不会惭愧吗?
张自忠不仅有伟大的抗战功绩,在造福地方百姓上也不遑多让。59军在张自忠将军牺牲后的1942年,鄂北前线灾荒流行,驻防于荆门、当阳的59军官兵,因后方给养不继,又不忍征借百姓的“包谷糊"充填饥肠,以致整整3天断炊!当地百姓感动得流着眼泪说:“你们真是太苦啦!”士兵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
“先总司令教找们如此!”
一位名叫牛信的《新华日报》记者写道:
“张自忠将军虽然死了,他却仍旧活在兵士们心坎上。”
1943年,周恩来在张自忠将军牺牲三周年之际,给予了张自忠“抗战军人之魂”的高度评价。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国府计划张自忠将军的国葬不了了之,似乎在国府眼里,当时消灭中共比让抗日名将入土为安更为重要。曾为张自忠将军部下的59军和77军在认识到充当内战绝无前途后,在何基沣,张克侠的带领下举行战场起义,回到到了人民的阵营。何张二人的义举为淮海战役围歼第7兵团创造了良机。
1957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张自忠将军入土为安,1982年,张自忠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张自忠路的名称也在80年代逐一恢复。在湖北,山东,重庆等地,张自忠将军的纪念活动都时有进行。
张自忠将军身经百战,拼死杀敌,自长城抗战到枣宜会战牺牲,率部歼灭日军不下6万人,保卫了祖国不受外敌侵犯,捍卫了华夏民族的尊严,不愧为一代抗日名将。冯玉祥曾经这样概括张自忠将军的“自忠精神”:英勇果断;肯牺牲自己;韧性的战斗,不知道什么叫休息;吃苦耐劳,与士卒共甘苦;重视军民关系全虚心接受部属意见;注重干部培养并延揽人才;明是非不将就;知耻;以身作则;不爱钱;好学;不畏难;体贴部下。其实再核心一些,“自忠精神”就是“爱国,爱民,奋斗,奉献”。
某些人总把张灵甫之流和张自忠将军相提并论,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不配和张自忠将军相提并论。这些人在张自忠将军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民众利益为上的高大形象面前,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土。
当年,众多中华儿女秉承着自忠精神坚持抗战,赢得了胜利。在今天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张自忠将军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国人借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嘴上喊爱国并非真爱国,只有像张自忠将军那样站在人民的立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责任,才是为国家贡献自身微薄之力的正确道路。
——————————————————————————————
本文作者:装甲精英掷弹兵
查看全文>>
共青团中央 - 2996 个点赞 👍
果粉最喜欢污蔑的几个国民党将领:冯玉祥、宋哲元、张自忠、傅作义、杨虎城,除了傅作义,其他都是西北军。
就因为他们有过“反蒋”的历史,冯玉祥被历史发明家们黑成“倒戈将军”,宋哲元、张自忠被黑成“汉奸”,傅作义被黑成“两面派”。
前几年有一本台湾阴阳人写的书,叫做《南渡北归》,开篇就以极为恶臭的语调,把张自忠、宋哲元等西北军将领污蔑成“汉奸”,反倒是把蒋介石夸成了坚决抗日的英雄领袖。
大家要明白,他们黑西北军将领,是有原因的,因为早在七七事变之前,西北军就在抗日了,当然,在蒋介石眼里是“非法抗日”。
宋哲元和张自忠都是“长城抗战”的英雄,《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就是为他们二十九军写的;傅作义是绥远抗战的英雄,在那个四处溃败退缩的时代,打出过对日伪军唯一的胜利,连教员都写信夸过他,说他是民族英雄、北方屏障;西北军的老领导冯玉祥,还创立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一度收复过多伦。
但是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下场是什么?被蒋介石勾结日军联合绞杀,冯玉祥被逼的上山出家,吉鸿昌被宋美龄从租界“引渡”后枪杀。
在宋哲元长城抗战的时候,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没有真正支援过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而且严禁正在“剿共”的中央军北调,最终和日军妥协,与冈村宁次签订了《塘沽协定》,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让整个华北门户大开。
西北军一直在抗日,但“非法抗日”的结果,就是被老蒋和日本人联手坑,成为“斡旋”的代价。若不是《塘沽协定》,西北军在七七事变前后也不会那么被动。
西北军的将士们对日军也是恨之入骨,张自忠在北平的时候,日日夜夜都在切齿怒骂日寇,他手下一个营,经常买一只猪,猪身上写上“日本帝国主义”,然后训练时全营对着猪发起冲锋,日军和中方军人谈判的时候,西北军的将士们经常怒发冲冠掀翻了桌子要拔刀砍人……七七事变后,西北军的佟麟阁、赵登禹先后殉国,你想想,如此刚烈的一支部队,怎么可能是“汉奸”部队?
张自忠将军作为全权负责者,在抗战初期留在北平城,背负了太多的骂名,就连现在,也有人说他是“妥协派”,试图“斡旋”,但是妥协、斡旋、不抵抗的祖师爷是蒋介石啊,若不是他从31年到37年不断的妥协,日本在东北、华北、上海哪来几万的驻军?战略空间不是一天两天失去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张将军背负举国误解,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一路打到枣宜会战,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直到战死沙场。
宋哲元、张自忠他们确实有局限性,毕竟是军阀部队出身,对老蒋确实提防太多,但当时中国手握武装的人,敢不提防蒋介石吗?一二八事变中在上海抗日的十九路军,就是前车之鉴啊。
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用生命和鲜血证明了一个爱国者和中国军人的勇气和意志;手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宋哲元病病逝于1940年,临死还念念不忘华北抗战;傅作义做了新中国的水利部长;1949年,杨虎城全家被杀害于重庆戴公祠;冯玉祥在开国大典前夕,死于归国途中的一场“火灾”……
对了,张自忠将军的参谋长张克侠,是共产党;他麾下179师师长何基沣,也是共产党。两人双双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
何基沣193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克侠同志,则是1929年的老党员了。
查看全文>>
申鹏 - 428 个点赞 👍
“所有人把裤子脱了”1938年台儿庄战役前,一老妇找到了军长张自忠,称部队有人玷污了她家16岁女儿,没承想犯事的竟是心腹爱将孙二勇,张自忠是怎么处理他的?
在国民党军官中,张自忠是出了名的治军严格,但凡有人违纪,张自忠从来不讲情面,必将依法处置,可犯事的是有着过命交情的心腹爱将,张自忠又会怎么决定呢?
1938年春天,张自忠率领第59军前往临沂,打算阻断日军的增援部队。可刚驻扎到临沂不久,有天清晨,一位老妇人领着哭哭啼啼的女儿找到了张自忠。
“昨天晚上你们部队有个兵,翻进了我家,闯进屋内糟蹋了我闺女,她还没有嫁人呢,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老妇人悲愤地对张自忠说。
张自忠听了这话,脸色瞬间就变了,立刻下令全军集合。
“昨晚是谁糟蹋了人家姑娘,是男人就给我站出来!有没有人性!”张自忠冲着士兵愤怒地大吼道。
队伍中士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站出来。虽然大家都不知道是谁干的,但他们清楚,这人要是被查出来,依据军法怕是要没命了。
张自忠心知那人不会承认,便继续说:“这人的大腿根被姑娘反抗时抓伤了,今天晚上睡觉前,所有人把裤子脱了,我会到屋内一个一个亲自检查,当然,我也接受你们的检查。”
说完这话,张自忠停顿了几分钟,想要那人主动站出来。没一会儿,警卫营营长孙二勇走出了队伍,浑身发抖,站在了张自忠面前。
那一刻,队伍中静得可怕,谁都不敢相信这等丑事竟然是孙二勇做的。
孙二勇是张自忠的心腹爱将,更是国民党军中名声在外的大刀队队长,曾一人砍下18名鬼子的头。而且在张自忠在北平当代理市长时,孙二勇曾用胸膛,为张自忠挡下了刺杀他的子弹,很显然,两人是过命的交情。
看到孙二勇站了出来,张自忠也不敢相信,一双眼睛紧紧地盯着他,足足盯了有五六分钟,才叹了一口气,对军法处处长说:“军法处置,杀!”
紧接着,军法处士兵将孙二勇带进了审讯室,让他交代事情经过。
孙二勇称:“我都快30岁了,还没有碰过女人,因为这次是一场苦战,凶多吉少,我担心我会死在战场上,所以才一时糊涂,冲动了。我知道难逃一死,我恳求你们让我再见军长一面,我有话对他说,求求你们了。”
军法处长将孙二勇的话原封不动地传给了张自忠,当时张自忠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喝闷酒,听了他的话,他沉思过后说:“不见!转告他安心上路,家中的老母亲我会替他赡养!”
几分钟后,院子中传来了一声枪响,孙二勇被枪决处死。那一刻,张自忠在屋内喝干了最后一点余酒,泪水也流了下来,这是张自忠唯一一次落泪。
可谁也没想到,在台儿庄战役后,孙二勇死而复生,又一次站到了张自忠面前。原来,当时那枪没有命中要害,孙二勇被当地村民给救了回来。
士兵们原本以为,孙二勇大难不死,张自忠会放他一马,可张自忠亲自给孙二勇端上了一碗送行酒,决定还是枪毙了他。孙二勇见状,扯开衣服露出自己为他挡下子弹所留的伤疤,说:“军长,我鞠躬尽瘁这么多年,一时糊涂犯了错事,你还要杀我第二次吗!”
“军纪如天,你了解我,我从不法外开恩,你放心走吧,我会帮你在战场上多杀几个鬼子。”张自忠平静地回答了孙二勇。
这一次处决,张自忠就站在旁边,孙二勇看向张自忠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怨恨,只有无尽的后悔和遗憾,或许他还在期望着回来后能跟着张自忠一起并肩作战。
可能在不少人看来,张自忠对待孙二勇过于绝情了,但是唯有这般铁面无私,才能带出一支铁血部队!这也是张自忠部队被称为“铁军”的原因。
发布于 2023-08-12 13:2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青兹 - 11 个点赞 👍
如果七七就死,十足汉奸。
如果抗战不死,功过相抵。
结果力战求死,民族英雄。
结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以身补过,军人楷模。
多说一句。张自忠已经用他的生命洗清了自己的错误和屈辱。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但很多研究文章和文艺作品,出于为贤者讳的考虑,对他在抗战前的表现用忍辱负重和虚与委蛇来形容。窃以为这也不是尊重历史的表现。真要为贤者讳,不提好了,咱也别造假啊。
发布于 2023-08-02 17:3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千里 - 8 个点赞 👍
国军抗战,打不过就跑,跑不及就当二鬼子,这是大多数。
还有还没打就当了二鬼子,或没打完就当了二鬼子。
还有一种真铁血男儿,打不过就死给你看。这样的英雄,在国军少之又少。张志忠将军就是。
向张志忠将军表示祟高的敬意。
发布于 2024-05-27 17:27・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魏志章 - 1 个点赞 👍
在1940年,一名日本士兵从被他刺杀的中国将领身上发现了一支派克钢笔,看到上面刻的名字后,他感到非常震惊,并立即报告给了日军高级军官。这名高级军官看到这个名字后,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于是又请来了日军参谋长。原来,这名被刺杀的中国将领正是著名将领张自忠。
当时,日军内部正在讨论一名日本士兵刺杀了一名中国将领的事件。尽管战场上情况多变,但这名将领的死让日军不愿意接受。毕竟,他是许多日军都害怕的对手。
这位被刺杀的将领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张自忠将军。在抗战中,他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将领。张自忠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生活条件较好,因为他的父母对他要求严格,所以对他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有着很大的帮助。
除了严格的学习之外,张自忠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这些英雄人物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梦想着长大后成为像书中的英雄一样的人。
在国家危难之际,张自忠毅然加入了西北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以出色的实力成为一名排长。作为排长,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士兵,平时训练比其他队伍更加刻苦。到了冬天,他甚至和战士们一起脱下厚厚的衣服进行训练。
经过这样的训练,张自忠的队伍在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多次交锋中,他带领的部队总能获得胜利。在一个战斗中,另一个排的排长过分自信,决定带领自己的队伍进攻敌人,然而这其实是敌人的一个陷阱。
这个排的人因此被困住,当大部队撤离时,张自忠却选择带领几个人去营救。
他们趁着黑夜打死了一些敌军,然后换上他们的衣服,悄悄地潜入敌军内部。张自忠假装和几个敌军闲聊:“兄弟们,这些人就这样放着?这不是浪费我们的粮食吗?”
那个敌军也生气地说:“对啊,我觉得应该早点杀了他们,这么多人,真不知道上头在想什么,还要我们守着。”
在这样的对话中,张自忠了解了所有情况,接着便成功地救出了被困的人。虽然营救之路非常艰难,但幸运的是,他们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
张自忠不仅有出色的作战能力,而且也非常仁义。他的地位逐渐提升,当抗战开始时,他已成为三十八师的师长。
看到日军侵入中国,他非常焦虑,但同时也希望避免给百姓带来更多痛苦。因此,他尽力劝阻并寻求非战争的解决方案。
尽管因此被一些人指责为汉奸和日军的走狗,且并未得到理解,张自忠并未过多解释。即使他努力阻止战乱,最终也无法改变既定事实。
于是他说:“既然无法阻止,那就打吧,让这帮小鬼子滚回自己的老家。”此后,在三屯营等地的一些战斗中,他们成功地重创了日军,这是抗战史上国jun少有的胜利之战。
张自忠将军的震慑之力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还包括他在日军中的威压和影响力。一次,日军试图使用其他手段来取得胜利,例如生化wu器的投入。
然而,张自忠将军带着为数不多的队伍,与日军展开战斗,最终成功地端掉了日军的研究所。
张自忠将军的胜利不仅在于他的勇敢和决心,也在于他的智慧和战术。他带领队伍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作战,使用冷兵器、ci刀等手段,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由于蒋某人错误的敌对方向,导致了大好的局势一片溃败。张自忠将军对此非常愤懑,他认为日军的行为是出于私心,而不是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深知位置越高越容易迷失心智,因此他呼吁全军一致对外,共同抵御外敌。
张自忠将军在襄阳一战中不幸身亡,但他的震慑之力和影响力将永远留在历史中。他的胜利不仅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对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尊严的维护。
在日本的士兵进行战场检查时,他们找到了一支派克钢笔,看到上面刻的名字后,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于是立即向日军大佐报告了此事。日军大佐看过后也感到难以置信,于是又请来了日军参谋长。最终,发生了开篇所描述的一幕。
发布于 2023-10-23 08:42・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南宫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