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个回答

东欧是一直落后于西欧,还是被苏联坑成这样的?

低熵碳基体生物
36个点赞 👍

某些人群很善于利用大众不甚了解欧洲经济史细节的情况,一分真九分假地编造历史,以达到洗地的目的。

这里就偏个小题,以东部德国和西部德国的经济历史为例,简单理一下中文网络上涉及两德经济对比背后的某些“假论点”。

首先是最著名的话术:“二战前德国东部就比德国西部穷困,主要是农业区,底子就没有西部好,所以后来东德没有西德发展的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苏东集团的问题”。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看一下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人口分布及产业分布地图:


就不说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这些战后划出去的前东部领土了,就单独说后世DDR所在的东德地区里面,萨克森、图林根、萨克森安哈尔特、大柏林地区(除西柏林)都是战前德国响当当的工业重镇。例如1932年时全德第三大公司——化工领域的法本公司(IG Farben)在全国的机构及工厂分布:

萨克森地区作为欧洲最早的陶瓷业基地,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就是全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精密仪器、光学仪器及相机设备等的核心产地。反倒是某些人口中“自古富裕”的南德,除了法兰克福-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一线外,其他地区(包括巴伐利亚大部)在战前基本以农业为主,反而属于德国的经济落后区。因为东部的萨克森-图林根-萨克森安哈尔特等地工业化程度过高,所以很早就成为KPD的两大票仓之一,另外一个票仓就是鲁尔区。

萨克森-图林根-萨克森安哈尔特地区在被苏东集团统治期间,人均GDP与西德同侪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近年才重回德国平均靠下一点的水平。

再来看看1939年时德意志国城市排名(不含奥地利):

1.柏林,4,321,521人,
2.汉堡,1,698,388人,
3.慕尼黑,815,212人,
4.科隆,768,352人,
5.莱比锡,702,155人,
6.埃森,664,523人,
7.德累斯顿,629,713人,
8.布雷斯劳,620,976人,
9.法兰克福,548,220人,
10.多特蒙德,537,865人。

东德地区不算上西里西亚和西柏林,占前九大城市中的两个半,其中莱比锡和德累斯顿都是萨克森的城市;整个南德四邦+普鲁士所辖的美茵河畔法兰克福也就只有两个城市入选;鲁尔区有埃森和多特蒙德俩城市,加上广义鲁尔区的科隆也就三个。所以后世西德地区在大城市数量上确实比东德地区要多,但这是建立在西德领土是东德2.5倍的基础上;且战前的西部找不到任何一块在经济领域能完全胜过东部萨克森的地区(鲁尔区都不行),更别提1939年时全德人口最多的大区就是萨克森大区

因此,“二战前东德就比西德底子差”的说法是不靠谱的。不说西里西亚了,东德本来还有一个可以比肩鲁尔区的重要工业区——萨克森-图林根-萨克森安哈尔特地区,且这个地区原来的产业门类(相机、光学、钟表、精密仪器、食品、化工、医药)并不会因为资源枯竭而成为和现在鲁尔区/西里西亚地区一样的铁锈带;但在DDR的“优良管理”后,安哈尔特地区成为全德最穷的地区之一,图林根跟萨克森稍微好一些但也人口流失严重,经济的落差感间接导致了这些地方现在成为了极右翼的大本营。

这个时候又会有人要编造一个新的历史谎言了,即“东德地区受的破坏比西德严重,东德是‘从废墟上崛起’的,所以发展不如西德也很正常。”

我拜托你,东德是从废墟上崛起的,难道西德不是吗?来看看1943-1945年美英对德大轰炸+苏联西进后德国地区城市破坏的比例及分布:

非常明显,西德地区总体的城市破坏比例及程度高于东德地区。德累斯顿大轰炸很出名,那是因为德累斯顿历史上实在太出名太优美,因此格外令人惋惜而重点被提及。但这并不代表西德被破坏的程度就不如德累斯顿,事实上比德累斯顿破坏程度更高的城市有非常多,而且鲁尔区就是重灾区之一。

整个东部德国在1945年被苏东集团控制后,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均出现了相比于以前的西部地区明显落伍的趋势:柏林大学分裂、西门子蔡司德累斯顿银行等大企业大银行南迁、大量战后应当被复原的文化建筑被火柴盒房子给替代。一直到两德统一后,诸如柏林皇宫、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波茨坦城市宫等对德意志来说具有重要历史及文化意义的建筑才被重建起来。

可以说正是在苏东集团的威胁下,大量企业和银行迁往美占区的南德,才让南德鲤鱼跃龙门成为了今天德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东德被苏东集团统治后的破落,才造就了今天南德的繁荣,而不是什么自古东德就穷,西德就富。

编辑于 2024-07-30 23:06・IP 属地四川
医正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