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恐怖分子如此残忍他们的信仰是什么?

刘东山
403个点赞 👍

2004 年 4 月底,扎卡维录了一段「杀人视频」。

他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是他,而不是本·拉登

在扎卡维眼里,异教徒都该死!

这个世界,不应该大街小巷都是卖酒的、公共场合的情侣不能太过亲昵。

最重要的是,女人怎么能不穿「布卡」面罩呢?


视频开始,他先是花了将近 5 分钟,总算念完了演讲稿的内容,整个过程,扎卡维自己都有点不耐烦了。

此刻他迫不及待的从刀鞘中抽出一把长长的匕首,然后迅速的把身前跪着的这个美国男人推倒在地。

身边一个手持 AK 步枪的黑衣人上前,把美国人的身躯死死摁住。

美国人本就被五花大绑,无法动弹,半边脸紧紧的贴在地上,只有眼珠子很艰难的斜藐着扎卡维,眼神里全是对生的哀求。

扎卡维抓着美国人的头发,匕首抵着他的脖子。

起初美国人嘴里发出一声惨叫,然后嘴就紧紧的闭上。

他的身子拼命的挣扎了起来,另外几个黑衣人又赶紧上前,压住他的肩和腿。

但即使这样,还是能听到他低沉的呻吟,并伴随着血往外淌的「咕噜」声,像水泡爆破刹那的声音。

这都是从他被切开的喉咙里发出来的。

这些声音让扎卡维更加兴奋,切割的动作也渐渐变快。

但当切到脊髓处,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于是扎卡维干脆举起匕首,连砍了好几下,才把整条骨头砍断,美国人这才身首异处。

一个白布遮面的同伙拧起头颅,高高的举起来,像在展示一座奖杯。

一、魔鬼的儿子

1994 年 2 月 25 日,希伯伦的麦比拉洞清真寺里,聚集着数千名正在礼拜的穆斯林。

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公认的圣地,所有正在礼拜的穆斯林,都怀着无比虔诚信仰。

这时,突然冲进一个手持机枪的男人,对着这些穆斯林一通乱扫,打死了 29 人,伤了 150 人。

这个男人是一名极端右翼分子,名叫巴鲁克,拥有美国国籍。

这条「恐怖袭击」事件迅速在全世界传开,致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也迅速激化。

而在距离事发地并不遥远的约旦扎卡小镇里,有个矮矮墩墩的男人,也在紧密的关注着此事,他就是扎卡维。

扎卡维
扎卡维

得知这件事后,28 岁的扎卡维快要被气疯了,他径直的去找了他的精神导师——麦格迪西

「咱们动手吧,麦格迪西,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报复,我想这也是安拉的旨意。」

扎卡维对麦格迪西非常尊重,他希望得到麦格迪西的同意。

麦格迪西是个标准的帅哥,又高又瘦,棕黄的头发下藏着一双蓝色的眼睛。

并且他才智惊人,被称为「行走的书橱」。

扎卡维每次听麦格迪西讲经时,都怀着无比的敬仰,同时又自惭形秽。

麦格迪西看着扎卡维,略为有些犹豫,思考片刻后,他起身走到自己的「军火库」前,打开大门对扎卡维讲到:
「这是我在海湾战争期间,在科威特秘密搜集的军火,地雷、手雷、火箭弹都有,带着你的战友们去干吧。」

扎卡维异常兴奋,他早就想干一票大的,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实在太憋屈了。

自从回国之后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对祖国约旦的生活方式极度反感。

大街小巷都是卖酒的、公共场合的情侣太过亲昵、女人居然不穿「布卡」面罩。

布卡罩袍
布卡罩袍

甚至连他的家人,都痴迷于喜剧电影等「邪恶」的节目。

而他自己,不得不重操旧业,以打理一家影碟租赁店为生,这让他感到不耻。

他怀念在阿富汗「圣战」的日子,那时他和战友们相互帮扶,闲暇时他便去清真寺祷告忏悔,诵读经文时会失声痛哭。

在与阿富汗政府军作战时,他舍生忘死。

有次他单枪匹马,抵挡住十几个阿富汗士兵的进攻。

他那时只想做一名「殉道者」,为宗教献出生命。

然而战争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到约旦,现实生活与他理想中的「宗教世界」背道而驰。

更让他憎恨的是,约旦王室以及巴勒斯坦,居然和以色列进行了「和平」谈判。

「以色列是无尽罪恶之源,与它谈『和平』,就是对安拉的亵渎。」扎卡维愤愤不平。

但他什么也不能改变,只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好在他和麦格迪西相遇了。

这是一名宗教学者,也成为了扎卡维的精神导师,他们共同开办了一个「读经班」,向群众宣传宗教教义。

渐渐的,那些从阿富汗战场回国的战友,也加入到读经班来,他们和扎卡维一样,迷茫、虔诚、仇恨世俗。

但「读经班」可不止他们这一个,早已在整个约旦都遍地开花,都是由「圣战」老兵开办的。

令扎卡维感到兴奋的是,有些「读经班」已经打出了「清除西方邪恶标志」的旗号。

他们袭击酒类商店,打砸一切和「教义」相违背的事物。

扎卡维自然不甘落后,他也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虔诚」。

于是他积极筹划,准备袭击目标和行动计划,身边的战友也全力支持他的计划。

但麦格迪西却不同意,所以他迟迟没能行动。

这一次麦格迪西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给了他这么多武器,对他来讲简直是个天赐良机。

于是扎卡维赶紧策划,他把目标瞄准了约旦和以色列边境的哨所。

他计划突袭哨所,然后连续点爆自杀式炸弹,最后使用小型武器,对目标进行扫射。

然而他并不知道,他早就被约旦情报部门盯上了。

计划还未进行,扎卡维和麦格迪西一伙人就被一锅端了。

被抓时,扎卡维的 M15 自动手枪已经上了膛,他对抓捕他的特勤人员怒吼道:

「你们这些卡菲勒!异教徒!你们都是异教徒!」

包括他们两人在内,一共 13 人都被判了刑。

面对 15 年的刑期,扎卡维愤恨至极。

他深知,这样的刑期虽然不会动摇他的信念,但正如麦格迪西所说,他们将会被遗忘。

到他出狱那天,都是 2009 年了,到时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谁会知道?

他仇恨的以色列还能否被毁灭?他憧憬的「宗教世界」能否成为现实?他敬仰的本·拉登还能否一睹尊容?

这些目前看来都变得虚无缥缈,扎卡维的精神世界仿佛要崩塌了。

不过他还能怎样?他和麦格迪西等人,被一起关进了约旦荒漠中的贾法尔监狱

还好是麦格迪西一起,在他那里,扎卡维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支柱。

他倾听麦格迪西的谆谆教诲,以支撑自己「虔诚」的信仰。

不仅是扎卡维一人,在监狱中,麦格迪西以他过人的智慧和学识,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大家都视麦格迪西为导师,麦格迪西也是大家心目中的头领。

但其实扎卡维才是真正的老大。

因为扎卡维真正经历过阿富汗战场的枪林弹雨,斗争经验丰富。

而且他在进入宗教学校学习之前,本来就是无恶不作的流氓出身,遇到事情的时候就用拳头解决。

这在人渣混杂的监狱里才是铁律,而不是麦格迪西那一套让人听不懂的大道理。

但扎卡维知道,这些都不是他真正成为老大的核心原因。

核心原因是他已经逐渐的爱上了监狱生活。

在这里,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在阿富汗「圣战」时的氛围,兄弟们团结一致,有共同的信仰目标,有纯净的宗教世界,这才是他理想的生活。

但其实他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的是,这些仍然只是表象,真正让他享受这里生活的,是权力的滋味。

这里够足够简单,仅凭暴力就可以获取权力,而不是他并不擅长的勾心斗角。

他只用一个眼神,就可以指挥所有的兄弟,按秩序去接受医生的治疗;在兄弟受伤时,他可以无条件的照顾兄弟的吃喝拉撒。

在权力的包裹下,他已经忘乎所以,有时他根本不再去想「出狱」这件事。

然而,命运有时总是捉摸不定。

二、流窜的暴徒

1999 年 3 月 29 日,几辆囚车开进了贾法尔监狱。

麦格迪西在监狱中祷告,感谢安拉赐予的福祉。

扎卡维也一起祈祷,但他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高兴不起来。

原来在前不久,约旦老国王去世,新国王上任后,就施行了「大赦」。

扎卡维和麦格迪西都在「大赦」的名单之中,他们马上就要出狱了。

但扎卡维情绪复杂,一方面是他一直在祈祷的「出狱」,另一方面是对眼前这些仍留在狱中的兄弟们的不舍之情。

麦格迪西显得很兴奋,他告诉扎卡维,他将回到故乡,继续他的宗教学者的职业。

而扎卡维只是坐在囚车上默默不语。

5 年的牢狱生涯,使他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何去何从。

出狱当天,扎卡维就回去探望了自己的母亲。

短暂相距几小时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监狱,去探望他的兄弟们。

他这一举动也惊呆了监狱的警察和医生。

那些狱友们,个个都像忠诚的士兵一样,在接受扎卡维的检阅。

而扎卡维,也和一个领袖一样,接受着士兵们的尊敬。

可是这也并不能改变现实生活,扎卡维仍然得面对,这个他厌恶至极的「邪恶世界」。

在出狱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听说了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干了许多「大事」。

本·拉登不但组织了「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还在去年轰炸了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

这使得扎卡维对本·拉登的敬仰更加强烈,他决心要追随本·拉登。

他要和本·拉登一起,灭绝以色列、摧毁约旦王室,建立一个理想的宗教世界。

在得知本·拉登藏身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一个山区后,扎卡维便立即准备动身前往,目的地就在巴基斯坦的边境小城——白沙瓦。

但扎卡维还在安曼机场时,便被约旦情报部门给逮住了。

逮捕他的,正是 5 年前送他进监狱的,情报部门的特勤人员哈伊萨姆

如今,哈伊萨姆已经是局长了,而扎卡维却还是那个潦倒的极端恐怖分子。

对扎卡维来讲,哈伊萨姆就是约旦异教徒的走狗。

正是因为哈伊萨姆这种人,约旦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模样,不但不遵守教规,还和以色列等邪恶之源越走越近。

扎卡维在心中模拟了一万种处死哈伊萨姆的办法,但他也一直在压抑着,不让这些狂躁表现出来。

果然,扎卡维没有像 5 年前那样破口大骂,只是和情报局的人员讲起了道理。

自从他出狱后这 6 个月以来,情报局的人时常会来找他的「麻烦」。

他深知自己虽然出狱了,但也没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作为一个有「劣迹」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情报局密切的监视着。

他也知道,这几个月以来,约旦情报局一直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把他再送回监狱去。

因为他这种人,只有待在监狱或者直接死了,才算是安全。

扎卡维的对手约旦情报局,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情报能力,放在全世界来看都是顶级的。

不过只要扎卡维不露出任何犯罪事实,他们也只能束手无策。

所以这次扎卡维早有准备,他一口咬定自己出国,是为了做蜂蜜生意。

而情报局的审问也是精心设计好了。

在一遍又一遍的审讯之后,才逐步把话题引向扎卡维感兴趣的宗教方面。

企图诱导他说出去巴基斯坦的真实目的。

「你知不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正在危害部落的利益。甚至可能导致家破人亡。」情报局问道。

扎卡维平静地回应:「叛教者死有余辜,而且,他们不守教法,我们有权杀死那些卡菲勒。」

在意识到自己的话语逐渐激进起来之后,他又立刻改口道:

「过去,我是个惯犯,你们不喜欢我。现在,我投身宗教,还是无法讨得你们的欢心。」

言语间,显得自己是个无辜的受害者一样。

就这样,扎卡维和情报局扯了三天谎,情报局仍没有揪出扎卡维什么实在的把柄,只好把他放了。

扎卡维临走之前,还故意嘲笑了哈伊萨姆:

「你要真是掌握了我的什么把柄,不妨直接把我告上法庭。」

「那是一定的!只要我抓住你的任何把柄,马上就送你上法庭。

这是我们的规矩,不是专门针对你。

你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你不过是个恐怖分子而已!」哈伊萨姆不甘示弱。

扎卡维也狂躁的回道:「那你知不知道自己又算个什么东西?你们只不过是群异教徒而已。」

说完后,扎卡维大摇大摆的走出情报局,前往安曼机场,飞向巴基斯坦白沙瓦。

三、拉登的鹰犬

2001 年 9 月 11 日上午,两架民航客机幢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两座建筑相继倒塌。

接着,另一架客机又幢向美国华盛顿国防部五角大楼。

全美各地陷入极度恐慌当中,军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这就是震惊全世界的新世纪头号大事——911 事件。

911 事件
911 事件

电视画面中,世贸中心楼上,因无法承受撞击之后产生的高温,不断有人从高楼夺窗跳下来。

街上的美国人惊声尖叫、痛哭,宛如末日。

扎卡维在阿富汗和伊朗的边境——赫拉特,收看着电视上轮番轰炸的新闻。

他捏紧了拳头,亢奋的心情使得他的身子不自主的颤抖起来:

「太棒了!本·拉登是个天才!」

扎卡维事前并不知道 911 的策划,但他知道,此事一定和本·拉登有关系,即使不是本·拉登亲自策划,也是他所领导的「基地组织」干的。

虽然这两年以来,他对本·拉登的态度有些失望,但 911 事件的发生,又让他对本·拉登佩服得五体投地。

原来两年前,他到达巴基斯坦白沙瓦之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去见本·拉登。

只好就此打算一路前行,去北高加索地区与俄罗斯作战。

当时车臣分裂武装和宗教极端势力,正在与俄罗斯联邦军队作战。

本来叶利钦政府已经有些束手无策了,谁知俄罗斯新总理普京上台后,战争局势立即发生了转变,俄罗斯军队越来越压倒车臣武装。

扎卡维当年虽然上过阿富汗战场,但当时苏联军队已经撤军,他没有和苏联军队交过手,只是和阿富汗政府军打过几仗。

这次正好是个好机会,可以直面俄罗斯军队。

但谁知道他这个「阿富汗老兵」的身份,却限制了他前往车臣的可能性,签证迟迟办不下来。

而且到了 2000 年,普京正式接管俄罗斯权利之后,便把敌对的极端宗教势力,炸得连灰都不剩。

扎卡维没地方可去,虽然中途他参与策划了一场对祖国约旦的恐怖袭击,但也被约旦情报局破获而没能成行。

现在他签证也快到期了,到时候不得不回约旦。

而回去只可能有一种下场,就是被情报局逮捕。

无路可走的扎卡维只能偷渡去阿富汗。

现在的阿富汗早就不是他曾经「圣战」时的样子,塔利班和各路军阀斗得天翻地覆,难有他的容身之处。

此刻他又想到了本·拉登,那个他无限崇敬的偶像。

「没错,投奔基地组织,在本·拉登的带领下,重建宗教世界!」

扎卡维想到这里,顿时又来了精神,在打听好本·拉登的住址之后,他和两个伙伴便动身前往。

但没想到,

厉无咎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