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且」字真的是由阳具的象形演化而来?/
共1个回答0条评论

「且」字真的是由阳具的象形演化而来?

此说自李敖开始流传甚广,但是似乎古文所未载。如果说古代人避讳,那「也」字表示女阴,《说文解字》却写的清清楚楚的。李敖之说到底可不可信?字体演化:Etymolog...

显示全部
劉長曦
排序方式:被封时间
时间排序由新到旧
  • 100 个点赞 👍

    “且”字的造字本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目前学界对“且”的造字本义并无统一意见。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解释:

    1. “俎”器(切肉的案板)的象形;
    2. 神主(祖先牌位)的象形;
    3. 男性生殖器的象形。

    其中后二种解释又有很大联系。

    说文解字》释“且”为:“薦也。从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其说解显然是据字形附会。清代《说文》大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中基于这个“薦也”,认为“且盖古俎字。借为语词即久,始从半肉定之。”即将“且”当作“俎”的初文。段玉裁、林义光、唐兰等也均从此说。

    • “且”的古文字形如下(引自“小学堂”):
    • “俎”在金文中的字形:

    可以看出,在春秋之后的金文中,“且”确实和“俎”表示“案板”的部分很像。但是更早的商代金文(包括甲骨文中),“且”的形象却迥异。

    殷商至西周甲骨、金文中的“且”字,均用作做祖先的“祖”字(表“而且”用法的“且”字始见战国中期的“诅楚文”,《诗经》同时代的金文、楚简,表“而且”的“且”都写作“⿰⿱虍且又”)。高本汉于是基于生殖崇拜文化的考虑,认为“且”蕴含“祖先”象征意味,有可能是所谓“生殖柱”的象征,或者即是祖先牌位的象形。郭沫若受此影响,更进一步认为“且”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台湾一代文字学大家李孝定先生也认为“且象神主之形”。

    郭沫若的“且”即是男性生殖器的说法,影响很大。几十年里,也被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关于“且”、“俎”(还有“宜”)的复杂关系,可参考陈剑先生的一篇经典论文《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第五节(见《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38页。又可见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甲骨金文“/鼎”之字及相字新(下)

    ),包括其中引述的参考文献。

    此文作于2007年末,算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个较为现代的观点。其论证基于最新的考古材料,比较专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考证了偏旁中涉及“且”、“俎”、“宜”的一系列字(而非就字论字,发挥想象)。最终陈剑的结论是:“且”就是“俎”之初文,即俎案之象形,“俎”就是“且”的繁体。可以说,在没有更多新材料的情况下,这是对“且”的本义较优的解释。

    最后,无论“俎案”还是“男性生殖器”,都是学者认真的论证。虽然一些“庸俗文字学”喜欢“泛性论”以哗众取宠,但是据此就对一些看似“耸人听闻”的结论嗤之以鼻,也大可不必。

    查看全文>>

    高显

1

  • 1
  • 跳至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