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吴晗,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以前看的《朱元璋传》,还有一个是他的《评海瑞》。
其中《评海瑞》,主要是他在最后一部分,为了应付时局的变化,连写了好几个自然段的“批判假海瑞”(据说是胡乔木给他出的主意),然而即使如此小心谨慎,却也难逃因海瑞而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了。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元璋传》,尽管世人皆知他在当年所影射的是蒋介石,但不知为何,我看着几十年前这位大学者所写下的文字,总是想发笑。他当年确实是在借“朱元璋“之名,攻击蒋介石,如文中用“国军的最高统帅”来形容明太祖,这哪里是朱元璋,明明是“蒋元璋”嘛。
在书中,吴晗抨击“蒋元璋”倒行逆施、颠倒伦理,“蒋元璋”的罪行是何呢?
他的性格、权力,加上古所未有的地位,使得没有人敢拿法来约束,甚至劝告。自己决不守法,在法律上,在法律之外,却强迫全国人守他的法,一点不许有差池,这就是暴君独夫民贼的典型人物。
“蒋元璋”又如何维护其“暴君独夫民贼”的统治?
便是用“残酷的恐怖的屠杀手段”,成群成批的淘汰、消灭豪绅地主,去砸烂自古以来的“旧世界”,再建立分部、控制百姓之自由以成全新体制。复又屡兴大狱,鞭笞天下的士人,强迫知识分子为他服务。最后再向功臣谋士们挥舞屠刀。
他用残酷的恐怖的屠杀手段,推翻八百年来的传统政治制度,组织新的分部负责政府,自己综揽大权,造成专制的残暴的独裁统治。接连不断制造大狱,杀了十几万社会上层的领袖人物,利用检校和锦衣卫侦伺官民,应用里甲制度布成全国性的特务网,用廷杖挫损士大夫的气节,立“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法,强迫知识分子服役。在三十年为一世的长期统治下,开国功臣被杀光了,谋臣策士一个个被消灭了,豪绅地主成群成批被淘汰掉了,全国上下各阶层的人吓得心惊胆战,诚惶诚恐,束手服从。
“朱元璋”就这样建立起来他不容违逆的铁桶江山,普天之下,无论官民,都对他这位至上的领袖不敢违逆。他是领导民族摆脱黑暗命运的英雄,是外国外邦尊敬的领袖。全国军民便如此接受了这位伟大皇帝、伟大英雄、伟大统领三十年的统治。
他不但是国家的元首,也是政府的当局,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是最高的立法人和审判官,又是法律的破坏者,具有无限制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支配权。用学校和考试制度造成忠顺的干部,用里甲轮役的方法动员全部人力。他收复了沦陷于外族四百三十年的疆域,他建立了中华民族自主的大帝国,是大明帝国的主人,也是几十个属国和藩国的共主,他被后代人称为“民族英雄”,也是有史以来权力最大、地位最高、最专制、最独裁、最强暴、最缺少人性的大皇帝。



然而,吴晗笔下的“朱元璋”,又是个善于伪装的皇帝,他对百官、地主和知识分子是严厉无比,对百姓又摆出一副“满脸慈悲相”,好像一个慈爱的老爷爷
对官僚地主士大夫,朱元璋用一副恶狠狠的面孔,青面獠牙,无人不怕。对平民百姓,有另外一副面孔,白胡子的老公公,满脸慈悲相,满口和气话。
在接下来,吴晗又写了一通“朱元璋”是如何把自己打扮的“爱民如子”的。
先是大力发展水利、增加生产,下令民间家家户户种植桑麻木棉,又建立里甲体制,集合农民的资源,实现“春耕秋收的时候,一家无力,百家帮忙”。对那些懒惰的“逸民”便行处罚。
之后就“除害”,便是赈灾和肃清贪官污吏。吴晗写道朱元璋统治“三十多年来,赏赐民间的布钞数百万,米百多万石,蠲免租税无数”,还“鼓励人民把贪污吏役和土豪绑赴京师”。
但这些举措,不过“都是纸面上的,文字上的,和实际情形完全不符合”
官僚政治的任何作为,都是纸面上的,文字上的,和实际情形全不符合。弄得“民俗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故或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而寻改,既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
朱元璋的统治说起来,都是为了百姓好,实际上却都是凭其个人意愿,造成了“令下而寻改,既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的局面。结果便是
也可见他的治绩只是纸面上的。苛捐杂税,弄得贫民卖产纳赔;徭役繁重,弄得贫民困苦逃避。尽管杀的人多,处的刑重,贪污的空气还是照旧



于是乎,吴晗在“皇权的极峰”一节中对太祖朱元璋做下如此的评价:
如果不看他的真面目,也许是人民多年来所梦想的有道明君呢!
当然,对朱元璋这位数百年前登峰造极、再造中夏的大皇帝,吴晗也带有几分敬意与哀思。
吴晗便提到,朱元璋经历了十几年知识分子的熏陶,能作诗词、会鉴文学。在打天下时,常与文人墨客列坐一席,同知识分子们交谈甚欢。对这些人们礼贤下士、以礼相待,还专为大儒宋濂作词以赠
在称帝以前,他闲时常和儒生列作赋诗……宋濂喝不得酒,勉强灌醉了,制楚辞以赠,又赐以良马,亲制白马歌。
且朱元璋确实善于辞藻,对文艺创作很有见解,认为文章要“达实物”,干部要知民事,不能写些又臭又长的教条纸。还喜好研究音韵、词赋,俨然是个“四六作家”,并为大众学习知识提供了新模式。
他会写散文,主张文章应明白显易,通道术,达实物……他喜欢研究音韵,元末《阴氏韵府》手头常用,以旧韵出江左,命乐韶凤参考中原音韵订定,名《洪武正韵》……
……教官吴从权说不知民间事务,驳以宋胡瑷教学生,特别看重时事。
除却文艺上见解独到,太祖朱元璋还熟读史书,通读了众多史书
对历史尤其熟,《汉书》、《宋史》都是常读的书。

看到这,再插一句题外话,吴晗作了四部朱元璋的传记,我眼下看的、引用的《朱元璋传》也都是吴晗六十年代所创作的。
尽管我这今人,看他老当年的文字总是联想到他当时所处的境地,止不住想发笑。可一想到他写这些文字的年月,便又想感慨一番,究竟是历史的反复,还是吴晗午夜异梦,见了将来的岁月呢?
前面讲吴晗对太祖有“哀思”在,他是怎么写的呢?全书的最后一节,是“晚年的悲哀”,讲“智力极高”、“见得大处”的太祖朱元璋在晚年时孤独一人:那么两个兄弟在乱世里早早死了,有才的大儿子也早离他而去,剩下的儿女呢,要么不成器,要么还幼弱,只有一个侄儿能陪着他这个布衣天子
他是赤手空拳起家的,除自身外,三个哥哥和几个堂房兄弟,都在壬辰那年死去,父系亲属只有亲侄文正三人,真实“门单户薄”。母族绝后,妻族也死绝了。到文正被杀后,诸子幼弱,没有一个人可以寄托心腹的。
于是晚年的太祖便是独木难支,看水是敌,看石是敌,看乌鸦也是敌,好像四处都有潜伏的敌人,他便要与天斗、与地斗了
正如驾驶着独木船,水把独木船冲得团团转,几十年到不了岸,看着水是敌人,礁石是敌人,连天空飞的乌鸦也是敌人,谁都要害他……从得了大权,做了皇帝后,害了高度的紧张病、猜疑病、恐惧病。

然而明太祖终究是雄才大略之人,虽然心灵迷失了,智力却毫无减退,直到定好的接班人忽然暴亡,他这六七十岁的老人便受了致命的打击,糊涂了好一阵,从此身体每况愈下
可惊的是虽然精神失常,智力却并不减退……
……太子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病死。六十五岁的老皇帝受了这致命的打击,糊涂了大半天说不出话,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头发胡子全变白了。
数年之后,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终于不堪重负,病倒在床,不能动弹,一阵挣扎后,这颗伟大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传奇之人告别了笑容满面的臣民和一生的恩怨,安静的死去。
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他已经七十一岁了,五月间病倒,不能动弹,躺了三十天,告别所手创的帝国,离开继承人和笑容满面的臣民,结束了一生恩怨,安静的死去。
接下来的事,便人尽皆知了
太孙即位,不久燕王棣果然起兵造反,援引祖训,以靖难为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篡位自立,是为明成祖。离老皇帝之死还不到五年。
不过,“祖龙虽死魂犹在”,太祖是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肩的伟大者,即使是他死后,人已被送入宏伟的陵墓,洪武旧制也被逐步改变,但民间仍流传着以他为主角的神异故事,不少老人还将他的信物当做可供辟邪的神物
民间流行着许多神异故事,以为他是真命天子。传说主要的一个是:天上有二十八宿,轮流下凡做人主,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天上娄宿不见,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娄宿复明,洪武皇帝是娄宿下凡。当时不流通的洪武钱,乡下人很看重,孩子们佩在身上,以为可以辟邪。豆棚瓜下,老祖父祖母们对孩子们讲的故事,也多半说的洪武爷放牛时的种种奇迹。


话题再回到现实,1368年,洪武元年,为朱元璋服务的大儒宋濂,为他创作了一篇名传千古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1948年中,民主人士们开始陆续自香港北上前往东北解放区,最终于1949年1月10日全部到达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团共55人,吴晗也在其中。
他们如同给朱元璋创作北伐檄文的宋濂等儒生,也联名向大军统帅发出了《抵解放区民主人士贺解放军伟大胜利》的贺电,庆祝战略大决战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先生,并转全体战友均鉴:
我人民解放大军,乃人民之武力,革命之前锋…诸先生指挥若定,劳苦功高。诸战士俯仰如神,鞠躬尽瘁。旌旗所指,箪食壶浆。击刺之加,迅雷惊电。近者锦沈大捷,使东北全部解放;淮海大捷,使京沪彻底动摇;而津沽大捷,尤使北平古都兵不血刃而告光复。武功彪炳,空前未有。革命完成,指日可待。顾元凶蒋匪,虽若逋逃,助恶美帝,犹弄鬼蜮,务望追奔逐北,振至上之雄威;扫蒂除根,奠无疆之大业。任是天涯海角,使奸犯无处潜藏,纵有羊狠狼贪、令阴谋断难实现。…窃愿竭力追随,加紧团结,为中国之建设奋斗到底。谨电驰贺,并致慰劳。尚希不遗,时赐指导。
大明帝国开国之初,宋濂被尊为“开国文臣之首”,多年以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他被朱元璋所兴的大狱牵连,死于流放途中。
1949年,吴晗已写完他第一部经典的《由僧钵到皇权》,接着和郭沫若、罗淑章、沈钧儒等人一起起草了《贺解放军伟大胜利电》,那时的他,会想到二十年后自己的命运将与宋濂重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