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阶段是最难的。
2010 年,安徽发生一起灭门惨案。
结果警方,却在侦查阶段,被最信任的 DNA 侦查技术,引入歧途......
1.午夜杀戮
2010 年 4 月 9 日,深夜,蒙城县郊外。
「我是城东六里庄永康门业的,赶紧来救命,有两个歹徒闯进俺家里来了。」
一个少年在电话里惊慌失措地说道。
电话里背景噪杂,除了少年的求救声,还有踹门声、叫骂声、家具倒地的摩擦声,种种声音响成一片,十分混乱。
接线员还想多了解情况,少年却突然挂断了电话。
接到报警后,两名在附近巡逻的民警,刘潮洪和邹宝很快来到了蒙城郊外的永康门业。
永康门业是一栋路边的二层小楼,此时大门紧闭,在夜色中十分安静。

楼里丝毫没有报警时的混乱嘈杂,不像是遭受到了歹徒袭击的样子。
这栋二层小楼商住两用,一楼经营主要经营门窗业务,二楼自住。
尽管卷帘门被敲得啪啪作响,但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邹宝又回拨了报警的手机号,也无人接通。
他觉得很疑惑,报警时的急切和背景里的嘈杂,不像是小孩子的恶作剧,
而且谁会在大半夜的搞这种恶作剧。
距离报案只有五分钟,邹宝决定到楼里看看。
他警惕地对刘潮洪说了句:
「如果报警是真,时间这么短,嫌疑人肯定还在现场!」
两人来到了小楼东侧,发现有一段脚手架倚靠在墙上。
刘潮洪通过脚手架爬上墙头,朝二楼观望。
二楼的窗户已经被防盗网完全焊死,而且里面是黑漆漆的一片。
刘潮洪又爬上防盗窗,一边敲着窗户,一边大喊着:
「窗户里面有人吗!窗户里面可有人!」
楼里仍旧无人应答,回应他的只有走廊深处透出来的微弱灯光。
刚才惊慌失措的报警,现在异同寻常的安静,处处都透露着诡异和不合情理。
楼里肯定出事了!
爬窗上楼无果后,两人又试着从其他方向进入小楼。
终于在北侧一楼的一个窗户下发现了异常!
一块刚刚被踩踏过的水泥砖块,被放置在窗户的正下方,砖块上泥土新鲜,一看就是被人刚放在窗户下不久。
看见这些,两人心中的不祥预感越来越强烈。
两人当下分工,刘潮洪负责外围的警戒,邹宝则进入小楼探查。
邹宝翻窗进入室内,楼里一片黑暗,寂静如死,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异样的味道。
敏锐的他立刻察觉出那是血腥味。
邹宝丝毫不敢大意,顺着血腥味,摸索到了通向二楼的楼梯。
他一踏上台阶,立即发现楼梯上的血迹。
血迹断断续续的,呈滴落状。
在楼梯一侧的墙上,也有连续不断的擦划状的血迹。
越往上走,血腥味就越浓。
浓重的血腥味,让邹宝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
联想到歹徒很可能还在楼里,随时都有可能从黑暗处冲出来。
此时的邹宝高度紧张,他将子弹迅速上膛,慢慢移动,机警地注视周围地一举一动。
沿着地面上的血迹,邹宝来到了位于二楼的一个房间的门口。
在门前,他停住了。
他小心翼翼地拧动把手,准备推门进入。
然而竟然没能推开房门!
邹宝头皮一阵发麻。
难道歹徒还躲在屋里?
屋内情况不明,如果正面冲入,势必与歹徒发生冲突,则会有无法预料的意外发生。
但如果等增援上来,很有可能提前惊动歹徒,后果同样不可预料。
为防止再出现意外,稍作调整后,邹宝决定与歹徒正面接触。
他退后一步,强行踹开了房门。
一声脆响后房门大开,房间内却空无一人!
邹宝立即退出来到二楼最东侧的房间查看。
在开门的一刹那,他最担心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房间里血迹斑斑,血泊里横七竖八地躺着三人。
邹宝立即上前查看,尽管心理有了准备,但他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三具尸体,两大一小,全部丧命。
永康门业的店主戴中伟、他的妻子张保梅和 12 岁的儿子,一家三口全惨死在血泊之中。
正在邹宝专心查看时,走廊里突然有脚步声传来!
邹宝立即关闭手电躲到门旁持枪警戒。
脚步声在死寂的廊里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邹宝躲在门后屏气凝神,一手持枪,一手握着手电,静静等待歹徒出现。
随即手电闪过,一个身影出现门里。
邹宝立即举起手电照着对方的面孔,另一只手迅速举枪瞄准,同时沉声喝道:
「不许动!」
话音未落,那人条件反射般一个转身,也以同样的动作对准邹宝。
近距离强烈的光线,让两人一时无法看清对方面目。
僵持数秒后,邹宝这才看清对方面貌,原来是增援上来的同伴刘潮洪。
邹宝紧绷的神经立即松弛了下来,额头上早已汗如雨下,后背也湿了一片。
他如释重负般说了句:
「原来是你!」
刘潮洪也松了一口气,他打量了血泊中的三具尸体,随即问道:
「凶手呢?」
邹宝凝重地说:
「没发现,可能还在楼里。」
两人随即出门,继续小心翼翼地探查楼内的情况。
两人来到走廊西侧的门前,又在门前发现了大量血迹。
血迹在墙壁和门上,呈擦蹭状。
突然出现的血迹让两人又紧张起来,难道房里也有受害者?
刘潮洪刚要推门进去一看究竟。
邹宝立即阻止道:
「先不要动,这里面可能也有情况!」
此时又一种不详的预感从他心中生出来。
他用手电筒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旁的窗户往里照。
房间里的画面,再次刺激着他的神经,地面上到处都是血,一男一女静静躺在地上。
两人是戴中伟的岳父岳母。
不用走进,就能判断出两人就没有了生命迹象。
好狠毒的凶手!
戴中伟一家五口残忍被杀,现场没留下一个活口!
2. 奇怪的现场
这起特大灭门惨案发生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
因此公安部门从上到下都高度重视这起案件,要求尽快破案,消除社会影响。
蒙城灭门惨案也被公安部挂牌督办。
省、市、县三级公机关迅速抽调精干力量,成立「4·09」特大杀人案专案组。
从警三十年,破案经验丰富的老李也被抽调进专案组,并担任专案组组长,领导案件的调查。
公安部刑侦局也派了法医专家和痕迹学专家赶赴蒙城协助破案。
警方立即对现场展开了勘查。
二楼走廊东侧的房间,门框上有断裂的痕迹。
房门上有两个右脚的脚印,一个是 25 厘米,一个是 27 厘米。
根据现场痕迹判断,凶手是两人,他们把门踹开后进入房间行凶。
房间里凌乱不堪,地板上到处都是血迹。
种种迹象显示,戴中伟一家三口与歹徒发生了激烈的搏斗。
而戴中伟一家遇害,应该在他儿子挂上电话后不久。
很明显,他们的报警行为激怒了歹徒。
歹徒杀害戴中伟夫妇后,对他们的尸体进行了疯狂补刀!
很快,现场一件羽绒服引起了勘查人员的注意。
羽绒服搭在房间的一把椅子上,羽绒服的口袋有 3 万元现金。
不仅如此,床上的枕头下边,也有 1 万元的现金。
如此残忍的凶杀案,竟然不是为了财?
可疑情况不止一个,技术人员又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线索。
在戴中伟的妻子张保梅的背包里,有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一枚血指纹。
这个指纹是张保梅的,指纹显然是她受伤后摁上去的。
警方随即把目光放在了名片上。
这张名片,属于一个叫「张建立」的人。

警方很快找到张建立,将他带回警局。
然而,张建立的一番话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面对警方的询问,张建立不仅不慌张反倒十分坦然。
他很平静地说:
「我常年在蒙城做灯具生意,不少业务都跟他有联系,跟他不仅没有什么矛盾,关系还很不错,没理由杀他。」
但对于案发那晚的行踪,张建立却含糊其辞起来。
他原先坦然的神情不见了,略带紧张地说道:
「我那天和跟朋友喝了不少酒,醉得跟摊烂泥似的,那晚做了什么,早忘光了。」
张建立对于 4 月 9 号的叙述,很难让警方信服。
老李看着审讯室里的张建立,陷入了沉思。
张建立在面对审讯时放松自如的态度,不像是嫌疑人,但他对案发那晚的行踪又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
张建立到底在演戏,还是真不知情?
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一点,老李一时也难以做出判断。
没有证据,那就去寻找证据。
老李又把目光锁定在了案发现场。
3. 机井中的物证
现场发生了激烈打斗,两名凶手不可能不留下一丝痕迹。
这一次,现场大量的血迹引起了勘查人员的重视。
技术人员根据现场的痕迹、血迹推测,两名凶手在作案时也受伤了。
但棘手的是,凶手的血迹与 5 名受害人的血迹混在一起了。
多种血液混合在一起,提取凶手的血迹是非常困难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楼梯侧墙上一道被害人的血迹里,技术人员发现了凶手的血液。
法医老田提取经过反复提取,终于分离出了两名凶手的血迹,找到了凶手的 DNA。
但经过比对,张建立的 DNA 与凶手并不吻合。
名片是放在张保梅背包的内袋里的,指纹也是张保梅的。
表面上看,似乎是张保梅从包里拿出名片,按上指纹后,又放回了背包内袋里。
如果凶手是张建立,她这个行为倒好理解。
但如今在现场的两个凶手都不是张建立。
难道是让警方找到张建立,再通过张建立找出凶手吗?
如果这样,说明她知道通过张建立能找到凶手,表明她也对凶手有一定的了解。
那她完全可以用更具体的方式指出凶手是谁,比如用血迹写出凶手的人名或相关信息。
而不是再去通过张建立指认,这样做完全是绕了个弯子,多此一举。
而且警方通过对张建立的询问调查,发现两人虽然生意往来密切,但在经济上并无纠纷,也无仇怨。
张建立没有杀人动机。
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要将有指纹的名片放回包里呢?
对于张保梅的这个行为,警方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正向思考走不通,专案组民警们反其道而行之。
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血指纹是凶手作案后留下的!
目的是扰乱警方视线,嫁祸张建立。
顺着这个思路去想,民警们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
现场的大量现金,让警方一开始以为凶手是仇杀才进行的灭口。
但对受害人一家的走访调查后,警方发现戴中伟老实和善,待人和气,平时基本不与人发生冲突。
凶手真正的目的很可能不是报复,而是为财。
既然是为财,那凶手为何不取走现场的四万元现金呢?
不仅如此,现场还零星散落着一些现金。
明处暗处都有钱,凶手为什么不取?
结合现场及案发时的情况,老李推测,凶手之所以不取,是因为戴中伟儿子报了警。
凶手肯定听到了戴中伟儿子报警的声音。
报警惊动了凶手。
警方从接警到赶往现场,只用了五分钟左右。
报警时,凶手还仍在行凶,而五分钟之后,就杀死一家五口逃跑消失。
报警后,凶手处在一个警察随时会来的危险里。
这种情况下,凶手不敢长时间地停留在房里搜寻财物,只能匆忙离开。
于是专案组又把目光放到了凶手的逃离路线上。
在凶手知道已经报警的情况下,两人绝不会走大路。
不走大路,剩下的只有田埂了。
受害者一家位于县城郊外,周围都是茫茫的农田。
如果不走大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走田埂。
警方开始在外围寻找凶手的逃跑路线。
现场没有凶器,凶手又受了伤,衣物上应该溅到了血,逃跑的第一步,是丢弃这些犯罪物证。
戴中伟家附近的那大片农田,无疑是最理想最方便的场所。
警方以受害者家为圆心,以 5 公里为半径,开始寻找物证。
搜寻很快有了收获。
距离受害者 2 公里之外,有一处偏僻的空地。
空地四周被麦田和河坝包围,空地上有一个土堆和一口机井。
土堆看上去平平无奇,不过机井倒是透着一股蹊跷。
井口和地面是水平的,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掉进去。
为了防止意外,机井主人在井口铺了一圈红砖,用来提醒过路人。
但现在,井口边的红砖只剩下几块,并且散落在远离井口的地方。
移动痕迹新鲜,很明显,砖块才被人动过手脚。
警方立即对机井进行了勘查。
这一查,立即发现了新情况。
在靠近井口的这个井壁上,警方发现了用红砖划过的新鲜的痕迹。
在井底,警方发现了四件可疑的东西:
胶皮手套、纱手套丝袜、口罩、一件黑色的外套。
老田在黑色外套上提取到了死者的血迹。
其中一个胶皮手套上,有一个被利器划开的缺口。
此外,在黑色外套的内衬中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缝了一个白色的小布条,上面写着:
「王一件,欠 10」

很明显,王一件是个名称。
像是人名,但更像是绰号。
有了名称,查找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王一件」好理解,那「欠 10」又是什么意思呢?
4. 连环抢劫案
专案组立即对王一件展开调查。
很快,一个叫王铁钟的人出现了。
王铁钟的绰号就叫王一件,蒙城本地人。
这个绰号由来更让警方提起了警惕。
王铁钟随时随地身上都带着一把刀,因此人们送给他「王一件」这个绰号。
深入调查王铁钟后,专案组有了一个意外收获。
王一件和一个叫王得立的人来往十分密切,不同寻常。
让专案组惊喜的是,二王与另一起案件的两个嫌疑人十分相似。
永康门业灭门案发生之前,蒙城周边发生了十几起手法残忍的连环抢劫案。
根据蒙城警方调查,这十几起抢劫案都是两人所为。
连环抢劫案中,受害人对歹徒体态特征的描述跟二王非常吻合。
作案方式都是一人持刀,一人持铁棍踹门入室作案。
巧合的是,这和永康灭门案的作案手法非常相像。
不仅如此,甚至连对反抗的被害人殴打、补刀这一点也极其相似。
蒙城警方一直在苦苦地追捕涉案的两名嫌疑人。
长相相似、手法相似、现场情况相似。
两人身上的疑点陡然上升!
老李立即组织警力将王铁钟王得立两人抓捕归案。

面对警方的审讯,两人均一言不发,沉默应对。
但在铁证面前,两人沉默的抵抗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认罪伏法,承认了他们就是连环抢劫案的始作俑者。
不过,在对戴中伟一家灭门案上,他们却坚决否认,坚持说案子不是他们做的。
审问没有结果后,警方立即对二人进行了血样提取。
两人的 DNA 和现场凶手留下的 DNA 并不相同。
DNA 比对失败,警方一时也拿不出有利的证据指证两人。
没有确凿的证据,警方也没把握证明两人就是凶手。
但无论是作案手法,还是作案工具,都和两人之前的作案情形非常的相似。
甚至还有人指认那件黑色外套就是王铁钟的。
专案组民警又把精力放在了字条上。
这个「欠 10」是什么意思?
经过一番调查后,不仅「欠 10」的意思了解了,连这个小布条的真面目也被揭开了。
原来,这种在衣服内衬中缝制小布条的做法,一般是干洗店用来标注顾客尚未付清的洗衣款的。
这种方法在蒙城当地的干洗店被广泛地使用。
而「王一件,欠 10」,其实是指王铁钟的这件衣服欠干洗店 10 块钱没给。
专案组立即调查蒙城的干洗店。
蒙城一共有大大小小 70 多家干洗店。
然而专案组翻来覆去查了几遍,所有干洗店都说没见过这件黑色夹克。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案子却始终没有进展。
面对这毫无头绪的案情,民警们一个个都压力山大。
作为组长的老李更是压力巨大,他不仅承受着破不了案的内部压力,还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这桩残忍的灭门案在蒙城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很大轰动,不仅大街小巷流言四起,网上的评论也言辞激烈,毫不客气。
一条评论更是直接戳中了老李的肺管子:
「警察这些人就是吃干饭的,指望这些人是破不了案的。」
暴脾气的老李顿时火冒三丈,他恨不得立即找到说这话的人,告诉他民警们为破案做出了多少努力。
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如一根钢刺般狠狠扎进老李的心中,他既羞愧又气愤,心里憋着气,卯足了劲要把案子给破了。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让老李没想到的是,一位热心八卦的村民竟让案件出现了转机。
5. 形迹可疑的男子
案件陷入停滞后,老李带着民警反复梳理手头上所有的线索。
最后老李把目光放在了那口机井上。
这一次吸引老李注意的,是那口机井的位置。
机井被大片的农田包围,位置隐蔽偏僻,别说外人,即使当地人也不见得人人都知道田里有口机井。
况且当时是深夜,凶手又逃得匆忙,怎么会又快又准地找到机井来藏匿证据。
老李猜测,凶手很有可能就是附近的村民!
警方立即附近村庄展开了调查。
特别是对机井附近的区域,老李要求走访小组一定要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民警们迅速完成了对机井附近村庄的调查,提取了一千多名村民的血样。
但经过检测比对,一千多人里竟然没有一个和凶手的 DNA 有关联!
老李不禁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究竟哪里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