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502 个点赞 👍
一位跟许家印共过事的老同事说:“那时(在深圳打工时)的许家印,嘴巴很甜,开口就叫师父,也很谦虚。”
在中达,许家印当上了办公室主任,这说明民营企业承认了他的价值。但许家印觉得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他需要再一次的改变,用改变去证明。
一年后,他看准市场,瞄准机会,主动出击,建议老板跟自己熟悉的舞钢合作,在深圳注册一家新的贸易公司,由自己出任这家公司的老总。
此时的许家印,有了深圳一年的打拼经历,而舞钢十年的奋斗,也是这位男儿辛苦积攒的经验。许家印觉得,对自己来说只欠一个机会而已。
许家印的目标很明确,争取机会为自己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平台上,看看自己的潜力究竟有多大。
老板爽快地同意了,毕竟这位男儿有着非同一般的潜力,这一点,自许家印前来面试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
很快,中达旗下一家名为“全达”的新公司在许家印的带领下成立。不过,许家印虽然名义上是老总,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称号。公司注册后,老板由于考虑到自身利益,便没再出一分钱。
刚成立的公司还需要资金,许家印有个好友手头宽裕,就找了个机会请他喝酒,直截了当地把意思说明了。那哥们也爽快,一听许家印想借点儿钱周转,立刻同意,第二天便把10万元借给了许家印。
许家印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开始了,当时许家印的正式头衔是全达公司的总经理兼中达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许家印善长酒场交际,他每次和客户喝酒,都能说得对方连连点头。为此,客户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许家印应酬还真有一套。”
在深圳的那几年,许家印彻底放弃了在舞钢时期做领导的锐利与骄傲,放低身段从头开始。
许家印说:“当初在三家公司中选择了中达,最重要的是喜欢和当时的老板一起共事。”许家印认为从这位老板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事实证明,他确实学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位跟他共过事的老同事说:“那时的许家印,嘴巴很甜,开口就叫师父,也很谦虚。”
由于中达老板心存顾虑,全达公司的好景不长,一年后终因资金、人员以及各方面原因,关闭了。许家印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这次创业失败,对已步入社会10多年的许家印打击很大。难道自己真的不适合创业当老板吗?许家印反复质疑自己。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就此放弃还是继续奋发?甘于沉沦还是跌倒爬起?
在深圳管理全达公司时,许家印给全体员工除了每个月发工资,到年底再发12个月工资,这么做其实就等于每个月发两份工资。这让大老板不高兴了,但是许家印却坚持这么做。
许家印交际能力强的长处,到了深圳以后让他如鱼得水。他当时的一位同事说:“交际能力真是没见过他这么厉害的,有种韧性,很注重技巧。”
这是种能力,还是种爱好。有人说:“他仅仅是喜欢应酬而已,喜欢把工作寓于生活中。”把玩和应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可以说是许家印的一个特点。
有银行界金融界的朋友说,许家印当初成立全达的时候,很多银行的领导就把他的能力看出来了,说不在他老板之下,某些方面甚至还比他老板强。
许家印在深圳管理全达期间,就给全体员工发“双薪”,给下面的中层干部住的地方全都配家用电器,家具、空调等样样不缺,还雇佣清洁工搞卫生。“中层干部很幸福啊,埋头苦干就对了。”
“就是投入产出比他算得很清楚。给你十万,要为他产出一百万的利润。对许家印来说,赢利真的是很重要的,这对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都很重要,做什么事都要取得利润,也说明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邓凡说。
1994年,中达贸易公司的老板派许家印去长春分公司做老总。此时的中达已今非昔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气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俨然一个大公司的气象。
许家印作为中达的一员大将,凭他的本领,用不了多久长春的公司必然会有大的起色,况且资金方面不用他操心。但许家印不想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去,觉得那里商业气息不浓。
但许家印不愿意去,中达的老板也不好为难,于是派他去广州做房地产项目。广州,这个毗邻深圳的南方繁华都市,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许家印之所以选择广州,还有一个原因。
许家印刚到深圳时,公司安排他跟着一位姓邓的师傅出差到广州做贸易。由于不熟悉路,两人打了辆车。这时的许家印虽到而立之年,但之前由于家境贫寒很少坐过小汽车。
第一次坐小车,心情异常激动,许家印用手轻轻抚摸车窗和安全带,内心抑制不住兴奋、喜悦和激动。这让他心中突然对广州生出一种特别的感觉,以至于到了宾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想如果自己拥有这样一辆小车,开在广州的大街上,该有多好。
除了对广州感觉好,许家印还看中了广州的市场。此时公司在广州的市场尚是空白,打天下当然得去空白的地方,这是许家印的一贯作风。
跟深圳一样,广州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得了风气之先,国内的第一批商品房就诞生在这里。
1978年,广州人均居住面积在两平方米以下的达到两万户以上(当时广州仅几十万户)。三代同房的住房困难户相当普遍,有报道曾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时东川路上有一户人家更是“三代同床”,在仅能摆下一张床的几平方米房子内住了一家三代六口人,架起两层阁楼,老人家睡底层,儿子媳妇睡中层,小孩睡最上面。
1979年12月21日,由香港著名建筑设计师李允鉌主持设计的东湖新村正式动工,开始了广州房地产市场的破冰之旅。据穗港双方的合同,6万平方米的东湖新村开发项目,由广州方面提供土地,港方提供开发资金,其中2万平方米由港方在香港发售,售价约为每平方米2500港元(当时100港元约兑换30元人民币),另有近2万平方米分配给东山区的拆迁户,剩下的2万多平方米在国内市场发售,售价为每平方米700元人民币。
东湖新村,由此成为国内第一批商品房。1980年11月,东湖新村首期一至五栋封顶,这些房子全部交给港方,当天香港有十三家媒体来广州采访,轰动羊城。
早在开发之初,这些房子在香港就已被抢购一空,这些购房的香港人在广州都有亲属,有人希望在广州置业解决亲人的住房问题,也有人希望在广州买房做生意。有一位香港同胞一口气买了十套房,全部送给广州的亲戚居住。
多年以后,这里诞生了富力、合生创展、碧桂园、雅居乐这四家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公司,他们与恒大一起,被称为“华南五虎”。
到深圳的第3个年头,也就是1994年的国庆,许家印带着1个司机,1个出纳,还有2个员工,算上自己,共5人,来到广州涉水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许家印不知道这将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许家印并不懂得如何开发房地产,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来到广州,想做地产项目,现在听起来,真有点儿天方夜谭。
许家印在广州的第一个落脚点是“物美价廉”的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这间房子,密不透风,一年四季难得见上阳光,潮湿、嘈杂。白天做办公室,晚上就是5人的住所。
办公室的环境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可想而知,这家位于城中村的微型公司,生意自然好不到哪儿去。没生意,当然就没利润。
初到广州的许家印,再次陷入了困境。他心情焦虑,饭菜难咽,寝食不安,颇有被流放的感觉。更要命的是,他36岁了,但囊中依然空空,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能成为未来的首富。
一个偶然的机会,许家印通过相关渠道,收购了一家公司,微型公司的规模得以扩大。同时,这五人团队还获得了一个名为珠岛花园的地产项目。这是一块偏僻的、没人要的地块,然而正是这个地块改变了许家印的命运。
这个项目对许家印乃至恒大的开发以及营销风格的影响至深,许家印人生中的第一次飞跃就这样开始了。
而这一次,迎接他的是更严峻的挑战。公司没有资金、项目,他们就四处贴广告,找客户,拉贷款。自己住的地方实在寒酸,就找了个星级酒店,开了个套房,在里面约见各路合作方。
幸运之神似乎总能眷顾许家印,每每在他陷入低潮之时,总会有贵人帮他渡过难关。
许家印很快展现了惊人的房地产运作、开发和管理能力。他负责的珠岛花园项目,当年就盖完了多达108枚的公章,办齐了所有的报检手续。当时,广州楼市盛行的是大户型,一栋楼都是三房,只有拐角的地方才会做小面积。
大户型自然好,但对经济不宽裕的人来说购买不起。许家印瞄准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小户型住房。珠岛花园第一期的几百套房子全是小户型,结果被抢购一空。巨大的利润让中达的老板喜不自胜,而许家印的大名也凭此在广州楼市轰动一时。
这在当时以大户型为主流的广州楼市引起震动。几百套房子半天时间就被一抢而空,“珠岛花园”迅速成为广州房地产市场最黑的一匹黑马。
凭借珠岛花园“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销罄”的业绩,许家印由此一举成名。可以说,珠岛花园是许家印和恒大地产集团的起点。
尽管当时许家印还是职业经理人,珠岛花园这个项目的运作过程,已经开始打上许家印的烙印。“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售……”等“八个当年”令快速有效的执行力在珠岛花园项目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恒大地产集团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金碧花园和其后的诸多楼盘,至今仍有着当年珠岛花园的营销、设计痕迹。
其实,在珠岛项目之前,许家印并没有接触过房地产。这个逆当时大户型之潮流的项目,被视为许家印和他的恒大帝国的真正起点。
这时候,许家印的个人性格也日益成熟。中达时期的老同事邓凡说:“许家印是个乐观派,不会说‘这个不行啊’之类的话,不会放弃。天塌下来的感觉他不会有,什么事都挺得住,抗压能力很强,而且越压越强。”
从一个细节中,也能看得出许家印难以以常理揣测的性格。许家印去了广州后,邓凡偶尔出差过去,许家印跟他说:“我再忙,哪怕跟再大的领导吃饭,也会在旁边安排个房间,跟你喝个酒。”
有时候一帮人在陪,许家印就拉邓凡过去,介绍说:“这是邓凡,我最好的哥们儿,你们每个人都要给他敬酒啊!”
“那架势要把我灌醉嘛!他吓唬说,你如果不喝呢,这酒就从你头上倒下去。这不是玩笑,他真的敢啊,说到做到的强人!”邓凡说。
人生的创业终于成功了,许家印心中洋溢着喜悦。但他永远都不会安于现状,就在珠岛花园第二期即将大卖时,他再次选择了离开。
编辑于 2022-10-08 22:47・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田凌安